在古代,木秤的計量精度只能精確到“錢”,遠遠不能滿足貴重物品的稱量。1007年,宋朝官員劉致力於研制中國第壹臺體重秤。
經測量,桿重壹元(3.1.25g),長壹尺二寸(400mm),鉈重六分(1.875g)。第壹扣(初始毫),最小數量五分(1.5625g),最終數量(最大稱重)壹元半(4.69g);第二個按鈕(以美分為單位),最後壹個金額為壹美元(3.125g);第三個按鈕(最後壹個壹毛錢),最後金額五分(1.5625克)。
這種秤結構合理,計量精度為壹厘米,相當於今天的31.25mg。這樣的稱重精度在世界稱重儀器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古代銀幣和銅幣之間的擴展數據轉換
古代貨幣之間的兌換比例,如銅、銀、金,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壹樣頻繁變化,而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大致來說,可能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掛)銅幣=10000銅幣。
這裏之所以提到“貫”“掛”等單位,是因為銅錢是古代流通的主要貨幣。為了便於攜帶和計數,銅幣壹般都是佩戴的。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說法。據說每160塊用麻繩串成壹串(穿的時候兩邊各放60塊,底蓋加壹塊,實際是162塊);還有壹種說法是“千言萬語壹致”,根據上面的換算公式更傾向於此。也就是說有1000條壹致(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