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1935中100萬的民國錢是什麽?

1935中100萬的民國錢是什麽?

國民黨統治時期發行的紙幣稱為“法幣”,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發行,故稱為“交通票”、“中央票”。國民政府發行法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兌換老百姓手中的銀元(現代大洋)。通過兌換,國民政府獲得了大量的銀元,用紙幣代替鑄幣也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法幣剛發行的時候,基本等同於銀元。在1937,100元可以買壹頭牛(現在壹頭牛的價格絕對不只是1000元,優質牛可以賣到5000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用假幣換中國人民的法幣,再用法幣換外匯,可見當時法幣的價值。內戰期間,由於軍費開支巨大,國民政府財政赤字驚人。國民政府為了彌補赤字,增加苛捐雜稅,還濫發紙幣,通貨膨脹在所難免。1947年,100元的法幣連壹盒火柴都買不到。當時上海有五個印鈔廠,壹分鐘可以印16萬元。沒日沒夜地制作是不夠的,他們還得在英國和美國印刷。後來,他們不得不發行10萬和10萬兩種鈔票。為了挽救經濟危機,1948年8月,國民政府實施了“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主要內容如下:壹是發行金幣,1金幣兌換成300萬元法幣,限期全額兌換法幣;二、人民金銀外幣兌換,逾期不兌換者沒收。這給廣大人民特別是民族資產階級造成了極大的災難。金的發行量急劇增加,6月份達到1949元,金像法幣壹樣成了廢紙。上海房價五個月漲了128倍。法幣與美元的比例:時間1美元兌換成法幣1948 178000元1948 8月11088000元國民政府法幣流通簡表時間抗戰前法幣流通14億元65438。超過2萬億元1947 40萬億元1948 660萬億元參考文獻:

中學歷史教科書

  • 上一篇:國際期貨的部分交易所名稱簡寫
  • 下一篇:國稅申報出現全英文怎麽辦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