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Maurice Obstfeld)於1994年提出的。他在尋找危機發生的原因時強調了危機的自我促成(Self—Fulfilling)的性質,引入了博弈論,關註政府與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行為博弈。Obstfeld在其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s壹文中設計了壹個博弈模型,說明了動態博弈下自我實現危機模型的特點,並呈現出“多重均衡”性質。
該模型認為:壹國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存在多重目標,經濟政策的多重目標導致了多重均衡。因而政府既有捍衛匯率穩定的動機,也有放棄匯率穩定的動機。在外匯市場上有中央銀行和廣大的市場投資者,雙方根據對方的行為和掌握的對方的信息,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選擇,這種修正又影響著對方的下壹次修正,形成了壹種自促成,當公眾的預期和信心的偏差不斷累積使得維持穩定匯率的成本大於放棄穩定匯率的成本時,中央銀行就會選擇放棄,從而導致貨幣危機的發生。
以Obstfeld為代表的學者在強調危機的自我促成時,仍然重視經濟基本面的情況,如果壹國經濟基本面的情況比較好,公眾的預期就不會發生大的偏差,就可以避免危機的發生。與此同時,另壹些第二代貨幣危機模型則認為危機與經濟基本面的情況無關,可能純粹由投機者的攻擊導致。投機者的攻擊使市場上的廣大投資者的情緒、預期發生了變化,產生“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和“羊群效應(herding behavior)”,推動著危機的爆發,貨幣危機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恰恰是因為它們正要發生。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較好地解釋了1992年英鎊危機,當時英國政府面臨著提高就業與維持穩定匯率的兩難選擇,結果放棄了有浮動的固定匯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