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2019年第三季度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紮實推進,投資緩中趨穩,消費、就業總體穩定,物價上漲結構性特征明顯,同時國內外形勢復雜嚴峻,困難挑戰增多,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中國人民銀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加強結構調整,將改革和調控、短期和長期、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結合起來,用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促進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為實現“六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報告》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的有利因素較多,三大攻堅戰取得實質性進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總供求基本平衡,經濟增長保持韌性,改革開放有力推進,宏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不存在持續通脹或通縮的基礎。但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空間有限,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我國發展長短期、內外部等因素變化帶來較多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內生增長動力還有待進壹步增強,食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幅度較大,未來壹段時間需警惕通脹預期發散。
正確看待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化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化引起市場關註。《報告》認為,當前,中國仍實施常態貨幣政策,法定準備金率是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之壹。雖然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規模增長放緩甚至可能下降,但降準放松了流動性約束,增大了貨幣創造能力,與國外央行量化寬松結束後壹度進行的“縮表”有本質區別。因此,不能簡單套用國際經驗通過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來判斷貨幣政策取向,短期要看超額準備金率的變化,長期關鍵要看法定準備金率對銀行貨幣創造能力約束的變化。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主要反映了央行和銀行之間的關系,資產端以外匯儲備(在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外匯占款形式)和對銀行的債權為主,負債端則以對銀行的債務和現金為主。同時,中國實施常態貨幣政策,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作為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導致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變化的效果與美聯儲明顯不同。”報告強調。
《報告》進壹步談到,2015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增速明顯放緩,結構調整較大。外匯占款壹度下降較快,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 (PSL)等工具彌補外匯占款下降的資金缺口。同時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沖銀行因存款增加而需要補繳的法定準備金。事實上降準操作並不改變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只影響負債方的結構。但考慮到降準是政策效應較強的操作工具,央行同時會減少逆回購、MLF等操作以保證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銀行也可能根據經營需要減少對中央銀行的負債,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會出現增速下降或收縮的情況,因此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環比收縮主要出現在降準的當月或次月。但長期看,下調法定準備金率的貨幣政策操作放松了銀行貸款創造存款行為的流動性約束,在信用收縮的背景下起到了對沖作用,使貨幣條件總體保持穩定。
此外,《報告》提醒,央行資產負債表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財政收稅和支出、現金投放和回籠,都會引起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變化,因此觀察個別時點的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並無太大意義。用較長期的視角看,2005 年以來,雖然央行資產負債表增速有壹定波動,但除 2009-2010 年外,中國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平穩,也說明中國貨幣政策總體上是穩健的。
繼續做好LPR報價和運用工作
按照國務院決策部署,201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公告,推動貸款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報告》指出,此次改革完善 LPR 形成機制,體現了六個“新”:壹是新的報價原則。要求各報價行真正按照自身對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報價,充分體現市場化報價形成原則。二是新的形成方式。LPR改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報價,其中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LPR 報價的市場化和靈活性明顯提高。三是新的期限品種。在原有 1 年期壹個期限品種基礎上,增加了 5 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種,為銀行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等長期貸款的利率定價提供參考。四是新的報價行。在原有10 家全國性銀行基礎上,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各 2 家,擴大到 18 家,有效增強了 LPR 報價的代表性。五是新的報價頻率。將原來的 LPR 每日報價改為每月報價壹次,提高報價行的重視程度,提升 LPR 的報價質量。六是新的運用要求。要求各銀行盡快在新發放的貸款中主要參考 LPR 定價,同時堅決打破過去部分銀行協同設定的貸款利率隱性下限,並將 LPR運用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和自律機制管理中。
《報告》顯示,8月20日首次發布了新的LPR,至 10 月 21 日第三次發布新的 LPR,1 年期LPR 已較同期限貸款基準利率低了 15 個基點,5 年期 LPR 較同期限貸款基準利率低了 5 個基點。同時,中國人民銀行督促金融機構抓緊運用 LPR 定價,推動 LPR 成為金融機構貸款的主要定價基準。總體看,改革完善 LPR 形成機制已取得階段性成效。9 月份新發生貸款中運用 LPR 定價的占比已達到 46.8%,其中主要運用於企業貸款。隨著 LPR 改革效果的逐步顯現,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效率提升,帶動企業貸款利率下降,9 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較 2018 年高點下降 0.36 個百分點,初步體現了以市場化改革的方式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政策效果。
《報告》專欄3中指出,下壹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做好 LPR 報價和運用工作,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合理定價,進壹步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疏通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渠道,並抓緊研究出臺存量貸款利率基準轉換方案。同時,維護好存款市場競爭秩序,保持銀行負債端成本基本穩定。
全面看待CPI與PPI走勢
“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分別是反映某壹時期內消費領域和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2019 年以來,CPI 由年初不到 2%的水平逐步走高至 10 月份的3.8%,PPI 從 4 月份0.9%的年內高點逐步下探至10 月份的-1.6%,對此應全面分析、辯證看待。”《報告》強調。
《報告》認為,CPI 同比漲幅走高,結構性特征明顯,要警惕通貨膨脹預期發散。2019 年以來單月 CPI 同比漲幅有所走高主要受食品價格尤其是豬肉價格較快上漲所拉動,關系到居民“菜籃子”消費成本,須引起重視並妥善應對。前十個月,食品價格同比上漲 7.4%,其中受非洲豬瘟影響,生豬供給量下降較快,豬肉價格同比上漲 29.7%,並通過消費替代效應帶動牛肉、羊肉、蛋類價格分別同比上漲 10.2%、 11.7%和 4.5%,是 CPI 上行的最主要拉動因素。
《報告》談到,PPI 低位運行,通常反映工業需求偏弱,但近幾個月PPI 同比降幅擴大主要是受基數效應影響,並不意味著存在顯著的工業品通縮壓力。總體來看,工業品價格並未出現明顯下行壓力,未來幾個月隨著基數效應的逐步消退,預計 PPI 同比漲幅將回升。
《報告》強調,要註重預期引導,防止通脹預期發散,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堅持用市場化改革方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推動銀行更多運用LPR,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健全可持續的資本補充體制機制,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優化資本結構。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大體平衡,不存在持續通脹或通縮的基礎。”《報告》認為,預計進入2020 年下半年後,翹尾因素對 PPI 的影響將小於 2019 年且更加穩定,CPI 受食品價格上漲的沖擊將逐步消退,兩者間的差距有望趨於收窄。下壹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松緊適度,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穩定經濟主體的通脹預期,促進總體物價水平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鄭重聲明: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