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替代政策是指壹個國家采取各種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產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產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又稱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是內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產物。壹般做法是國家通過給予稅收、投資和銷售等方面的優惠待遇,鼓勵外國私人資本在國內設立合資或合作方式的企業;或通過來料和來件等加工貿易方式,提高工業化的水平。為使國內替代產業得以發展,就要使用提高關稅、實行數量限制、外匯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國工業產品進口,以使國內受進口競爭的工業在少競爭、無競爭的條件下發育成長。 概念
進口配額,又稱進口限額 ,是壹國政府在壹定時期(如壹季度、半年或壹年)以內 ,對於某些商品的進口數量或金額加以直接限制。在規定的期限內,配額以內的貨物可以進口,超過配額不準進口,或者征收較高的關稅或罰款後才能進口。它是發達國家實行進口數量限制的重要手段之壹。
分類
主要有兩大類:
(1)絕對配額。絕對配額是指在壹定時期內 ,對某種商品的進口數量或金額規定壹個最高數額,達到這個數額後,便不準進口。這種方式在實施中,有以下兩種形式:
①全球配額。即屬於世界範圍的絕對配額,對來自任何國家或地區的商品壹律適用,按進口商品的申請先後批給壹定的額度,至總配額發放完為止,超過總配額就不準進口。
全球配額並不限定進口的國別或地區,故配額公布後,進口商往往相互爭奪配額。鄰近的國家或地區依其優越地理因素,在競爭中居於有利地位。為了減少這種情況所帶來的不足,壹些國家采用了國別配額。
②國別配額。即在總配額內按國別和地區分配給固定的配額,超過規定的配額便不準進口。為了區分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商品,在進口商品時進口商必須提交原產地證明書。實行國別配額可使進口國家根據它與有關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關系分配給予不同的配額。例如,1987年底,我國與美國就紡織品貿易達成協定,使我國對美紡織品成衣出口年增長率,從1988年1月1日起4年內,由19%下降到3%。
(2)關稅配額。關稅配額是指對商品進口的絕對數額不加限制 ,而對在壹定時期內,在規定的關稅配額以內的進口商品,給予低稅、減稅或免稅待遇 ,對超過配額的進口商品征收高關稅 、附加稅或罰款。這種方式在實施中也有以下兩種形式:
①優惠性關稅配額。即對關稅配額內進口的商品給予較大幅度的關稅減讓,甚至免稅;超過配額的進口商品征收原來的最惠國稅。歐盟在普惠制實施中所采用的關稅配額就屬此類。
②非優惠性關稅配額。即對關稅配額內進口的商品征收原來正常的進口稅,壹般按最惠國稅率征收;對超過關稅配額的部分征收較高的進口附加稅或罰款。例如,1974年12月,澳大利亞曾規定對除男襯衫、睡衣以外的各種服裝,凡是超過配額的部分加征175%的進口附加稅。 進出口雙方簽訂買賣合同之後,進口方請求進口地某個銀行(壹般為自己的往來銀行)向出口方開立保證付款文件,大多數為信用證。然後,開證行將此文件寄送給出口商,出口商見證後,將貨物發送給進口商。商業銀行為進口商開立信用保證文件的這壹過程,稱為進口押匯。
因為進口商通過信用保證文件的開立,可以延長付款期限,不必在出口商發貨之前支付貨款,即使在出口商發貨後,也要等到單據到達自己手中才履行付款義務。這樣,進口商減少了資金占用的時間。同時,出口商願意接受這種延長付款期限,是以開證行保證到期付款為條件的。因此,進口押匯是開證行為進口商提供的壹種資金融通。 是指壹國海關在外國 商品進口時 ,在征收進口稅之外,出於某種特定的目的而額外加征的關稅。
進口附加稅通常是壹種臨時性的措施,是在特定情況下,非正常實施的。其目的主要有:應付國際收支危機,維持進出口平衡;防止外國商品低價傾銷;對某個國家實行歧視或報復等。人們為了把正常的進口關稅與這種額外加征的關稅相區別,通常稱前者為正常關稅或進口正稅;而稱後者為特別關稅或進口附加稅。
進口附加稅不同於進口稅 ,在壹國的《海關稅則 》中並不能找到 ,也不像進口稅那樣受到世界貿易 組織的嚴格約束而只能降不能升,其稅率的高低往往視征收的具體目的而定。它是限制商品進口的重要手段,在特定時期有較大的作用。以美國為例,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893年以來的首次貿易逆差,國際收支惡化。為了應付國際收支危機,維持進出口平衡 ,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自1971年8月15日起實行新經濟政策 ,對外國商品進口在壹般進口稅上再加征10%的進口附加稅,以限制進口。
壹般說來,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進口附加稅的情況較少,大多數情況是針對個別國家和個別商品征收進口附加稅。這類進口附加稅主要有反傾銷稅、反補貼稅、緊急關稅、懲罰關稅和報復關稅五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