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主要通過外匯儲備來體現,國際收支順差增加外匯儲備,反之亦然。蒙代爾和約翰遜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發展的國際收支理論: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討論了開放經濟中國際收支和國內貨幣供給之間的關系。該理論認為,在貨幣需求函數是長期穩定函數的基本前提下,開放經濟中壹國的貨幣供給來源於兩種途徑——國內信用DC和國際儲備FX(主要是外匯儲備),即m [2] = k?H=k?(FX+DC)K =(b+ K+△DC)?K..............② (B:經常項目余額,K:外資流入)②公式表明,開放經濟中每增加壹個單位的本國貨幣,必然是由國內信貸的擴張或外匯儲備的增加而產生的。其中,國內信貸由國內貨幣當局直接或間接控制,因此可視為外生的政策變量,而外匯儲備是否外生取決於不同的匯率制度。具體來說,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外匯市場供求變化決定了新的匯率水平,因此外匯儲備不會發生變化,即△FX為零,外匯儲備和貨幣供應量都是外生的;在固定匯率制度(包括釘住匯率制度)下,外匯儲備的變化是由外匯市場內在的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如果本國貨幣供給過剩(外幣需求過剩),可以用儲備購買本幣來防止本幣匯率下跌;相反,外幣供給過剩會導致儲備增加。為了防止本幣升值,外幣必須用本幣購買。可以看出,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外匯儲備FX和貨幣供應量M[s]是內生的,只有匯率的變動對外固定為零。
上一篇:急!100分急求談經濟法的重要性,要1500字以上,被采納按質量+100以上!下一篇:夢想租壹個鬼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