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元的霸權地位日益衰落,美元危機頻繁爆發,美元地位極不穩定。為了保持儲備價值的穩定,各國央行也將原來單壹的美元儲備轉換為持有多種貨幣的組合,以降低外匯風險。非美元資產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人民幣匯率上升是人民幣國際購買力上升的必然,導致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流出和囤積。如果中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的。
為了提高本國金融業在國際金融中的地位,爭奪國際金融市場的份額,參與國際金融利潤均等化的進程,壹些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政府建立自己的離岸金融市場。20世紀50年代,倫敦成為全球非正統的貨幣和金融交易中心。美國以外的美元存款和貸款的信貸市場首先出現在倫敦。近年來,倫敦歐洲美元市場日益發展成為壹個大型的國際美元融資市場。後來不僅是美元,各國貨幣也在這裏成為直接交易的商品,貨幣價格由供求關系調節。(證實了馬克思的“貨幣是商品”。)
離岸金融市場是在傳統國際金融市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突破了交易主體、交易範圍、交易對象、東道國政策法規等諸多限制。第壹,離岸金融市場是壹個高度國際化的金融市場,它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剩余資本和資金。二是離岸金融市場有自己獨特的利率體系,以LIBOR為基準利率,是國際借貸過程中各種貨幣的唯壹參考標準;第三,離岸金融市場的運行環境和市場業務高度自由化,是壹個超國家、無國籍的融資市場。貨幣借貸和外匯交易不受交易所貨幣發行國的金融法規約束,也不受市場所在國的銀行法和外匯管制約束;第四,離岸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大,是大型金融機構的融資,主要是銀行間的交易,業務往往是批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