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壹個區域可以同時擁有多個“身份”,同壹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為不同規模或層次的區域。
2.地區類型:自然地區(熱帶地區、長江三角洲等。)、經濟區域(工業區域等。)和行政區域。
3.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根據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不同,中國分為四個地理區域,即北方區域、南方區域、西北區域和青藏區域。其中,季風區大致包括四個地理區域的北部區域和南部區域;非季風區壹般包括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註:P5活動1,2,3和P4圖5.4
4.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中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65438+10月的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 mm及其他降水線普遍經過的地方;④是我國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第二節,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
自然景觀的差異
1月平均氣溫
低於0攝氏度
0℃以上
年降水量
400至800毫米之間
超過800毫米
氣候類型
中緯度季風氣候
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地形
主要是平原和高原。
平原、盆地、高原和丘陵縱橫交錯。
植被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水流量
小的
大的
這條河有冰期嗎?
有
沒有
人類景觀的差異
農作制度
作物成熟
壹年壹茬還是兩年三茬
壹年兩三季。
耕地類型
陸地
稻田
糧食作物
小麥
稻田
煉油廠
花生
油菜籽
糖類作物
甜菜
甘蔗
經濟作物
棉花、小米、大豆等
棉花
傳統民居
坡度小,墻厚。
屋頂坡度很大,墻也很高。
傳統運輸方式
陸路運輸是主要方式(運輸)
水運(船舶)
傳統體育
滑雪和滑冰
龍舟比賽,遊泳
第三節,西北和青藏地區
壹、西北地區:
1.中國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氣候主要是幹旱和半幹旱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景觀自東向西依次為草原、荒漠草原、沙漠(原因:自西向東降水越來越少);西部盆地有大面積沙漠;只有罕見的綠洲出現在盆地邊緣。西北地區河流較少,多為內陸河和季節性河流。
這些都說明西北地區是壹個以幹旱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區。P12活動1,2
2.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而成為壹個獨特的地區,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川西省;氣候以高山氣候為主;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被譽為“世界屋脊”。河流特點:河流湖泊眾多,是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這個地區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3.西北和青藏是我國的主要牧區,草場和主要牲畜品種各具特色。
西北地區
藏區
牧草種類
內蒙古草原牧場和新疆山地牧場。
青海和西藏的高山牧場
主要牲畜品種
三只河馬,三只牛和細毛羊
牦牛、藏羊、灘羊
種植類型
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河西走廊、天山山麓)
河谷農業(湟水河谷、藏南河谷)
主要農作物
小麥、玉米、長絨棉、瓜果等。
大麥和小麥
4.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主要是幹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管理粗放,過度放牧,盲目開墾造成的,沙化面積逐年擴大。
目前,西北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地、推進圍欄封育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生態環境。
5.青藏地區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P14活動2
①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由於該地區地勢高,空氣稀薄,透明度好,所以當太陽光線穿過時,熱量損失較少,到達地面的也較多。拉薩被稱為“日光城”。1000小時以上,羊八井地熱站。
(2)大河發源地:海拔高,氣候寒冷,蒸發量小,冰雪融水成為河流的主要水源。
③柴達木盆地——聚寶盆、察爾汗鹽湖區。
6.青藏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三江源。
三江源頭區位於青海省,素有“中華水塔”之稱,是黃河上遊49%、長江上遊25%、瀾滄江上遊15%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
長期不合理的毀林、放牧、農耕——湖泊萎縮,濕地退化,徑流減少,草原嚴重退化,土壤沙化迅速,藏羚羊、野驢數量銳減,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恢復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原,改善三江源區生態環境。
第六章,了解第壹節北京省界
壹.地理位置:
1,位於華北平原北緣,東距渤海150km,東南與天津接壤,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圍。大致位於北緯40度,東經116度。
2.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①地形:西北和東北三面環山,地勢較高,東南是華北平原的壹部分;②氣候:北京屬於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幹燥,夏季炎熱多雨;
二、北京的城市功能:
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①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國務院,中國的最高行政機關,中共中央都在北京;北京是我們國家的文化中心:這裏有北大、清華、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校和研究機構,還有許多體育場、博物館和許多全國性的文藝團體。(3)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流中心。這裏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處、海外企業代表處、外國記者駐京站,各國的國際會議也經常在這裏舉行。
第三,歷史悠久的古城
1.古城格局:古城格局形成於明清時期,城內建築呈棋盤狀排列,宮殿居中,從中心穿過。
有壹條從北向南延伸並使城市左右對稱的中軸線,呈“凸”字形,房子南北向。
2.北京的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有明清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頤和園、天壇,其中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
3.北京遺址自遼代以來經歷了兩次空間上的大變動,這兩次變動都與水源密切相關。
第四,城市現代化
1.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各個方面,如交通便利、信息暢通、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高等。
2.北京是中國的心臟,是中國的象征,所以北京必須向現代化大都市發展,因為北京是壹座歷史文化古城,它的歷史對今天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我們應該在建設現代建築的同時,註意保持老城區的格局和原有的風格和禮儀,這使北京成為傳統和現代並存的特殊景觀。
3.為了北京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服務功能的不斷增強,北京壹方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另壹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
第二節。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
壹、香港和澳門的地理位置和領土構成
香港和澳門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端,珠江入海口的東西兩側,毗鄰廣東。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及其周圍的200多個島嶼組成。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
第二,香港人多地少,地形特點是多山少平地。城市建設用地擴張的兩種方式:“上天”——建高樓;“下海”——填海修路。
第三,香港經濟發達——“東方明珠”和“購物天堂”
1,香港第三產業非常發達,是國際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信息服務中心、旅遊中心。
2.香港轉口貿易發達,靠的是以下條件:①優越的地理位置;②靈活的經濟政策(自由貿易港)③與中國大陸的緊密聯系。P36第6頁,圖20香港與中國內地的優勢互補。
中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夥伴。
香港與內地經濟合作的原則: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出口產品:服裝、電子電器、塑料制品、紡織品、鐘表、玩具主要是消費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
三。澳門經濟與發展戰略
博彩旅遊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
第三節。祖國的神聖領土——臺灣省
1.地理位置:臺灣省省包括臺灣省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眾多小島。臺灣省島是中國最大的島嶼,北瀕東海,東瀕太平洋,南臨南海,西與福建省隔臺灣省海峽相望。
P39活動2:臺灣省是祖國的壹部分。
2.臺灣省的地形特征:多山,丘陵占2/3,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中,玉山是最高峰,
3.臺灣省島是壹座富饒的寶島,自然環境優越,森林、礦產、水產等資源豐富,被譽為“東南海域的明珠”。
4.臺灣島屬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盛產水稻、甘蔗、茶葉和熱帶亞熱帶水果。島上約壹半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香樟是臺灣省最著名的樹種,其樟腦產量居世界第壹。
此外,臺灣省島還被稱為“海上米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森林之海、東南鹽岸”。
P41活動1,3。
臺灣省物產豐富的原因:
低緯度(北回歸線穿過臺灣省中部),四面環海;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板塊交界處;山區地形;壹條短而湍急的河流。
5.20世紀60年代以前,臺灣省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為主,出口蔗糖、菠蘿、大米和樟腦。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省重點發展出口加工業,形成了“進口-加工-出口”的經濟。
6.臺灣省的工業主要分布在臺北、臺中、高雄等地。它們位於臺灣西部的沿海平原。影響這種分布特征形成的因素有地形條件、交通條件、人口分布和悠久的發展歷史。新竹被稱為臺灣省的矽谷。
6.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臺灣省第三產業大幅增長,第二產業波動略有增加,第壹產業持續下滑,顯示了臺灣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四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壹.地理位置:
是中國周邊國家最多的省級行政區,是中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以維吾爾族和漢族為主要民族。
二、自然環境:
1.地形:三山兩盆,阿爾金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裏木盆地、昆侖山。
2.河流:河流很少,主要是內河。
該地區有兩條主要河流: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裏木河和流入北冰洋的額爾齊斯河。
3.氣候幹旱。原因:由於遠離海洋,四周高山環繞,來自海洋的氣流不易到達,所以新疆降水稀少,氣候幹燥。
影響:氣候幹燥少雨,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潤下,盆地邊緣山麓出現了許多綠洲,新疆的人口城市都集中在這些綠洲中。
4.新疆(綠洲)是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夏季(高溫)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人們利用古代的引水工程(坎兒井)發展有特色的(灌溉)農業。小麥、玉米和高粱是這裏的主要作物。基於獨特的光熱條件,(棉花、甜菜和多種水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P48圖6.36
5.能源開發:新疆油氣儲量約占全國陸地總儲量的1/3,其中塔裏木盆地天然氣資源占全國陸地天然氣總儲量的22%。
為了穩定東部,大力發展西部,國家實施了“西氣東輸”工程,起於塔裏木盆地的輪南,止於上海,即目標是長江三角洲。西氣東輸的概況及其對東西方的好處,
P52圖6.40
第七章:了解珠三角,全省第壹個面向海洋的開放區域。
1.地理位置: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下遊,毗鄰港澳,與東南亞隔海相望。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
2.成為對外開放前沿的有利條件:①區位因素:南臨南海、港澳,與東南亞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②人為因素: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有著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許多地方都是著名的僑鄉;③政策因素:國家在珠三角地區實行“對外開放,優先發展”的政策(設立特區,全面開放,先富帶後富)。
3.外向型經濟: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出口為經營方向。
4.珠三角地區外資主要來源是港澳,產品主要通過港澳貿易渠道出口,出口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創匯很多。到20世紀末,它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和出口基地之壹。
他們之間的分工合作模式是“前店後廠”,“前店”指港澳,“後廠”指珠三角。
5.遼寧中南部與珠江三角洲的比較:63頁活動3
6.外向型經濟的主導作用:促進了餐飲、娛樂、交通等服務業的發展和城市化。
7.城市化的主要表現是非農人口的增長和城鎮數量和規模的擴大。
第二段,西雙版納,西南邊陲特色旅遊區。
壹.地理位置:
1,位於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南部,北回歸線以南,橫斷山脈最南端,南與老撾、緬甸接壤,還通過瀾滄江-湄公河與泰國、越南相連。
2.受來自印度洋的濕潤西南季風影響,西雙版納屬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較高,明顯分為旱季和雨季。
在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下,西雙版納形成了原始的熱帶雨林景觀。除了海南省,中國的原始熱帶雨林是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高大的樹木,板根,勒死的植物,單樹的森林,亞洲象,綠孔雀,長尾猿等等。
第二,豐富的旅遊資源
1.地處邊境,可以就近發展邊境旅遊和出境旅遊;
2.這裏地理位置優越,風景獨特,動植物資源豐富。被譽為“熱帶動物王國”。
3.這裏少數民族聚居,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誘人。
註:西雙版納的主要少數民族是傣族,他們住在竹樓裏,吃竹筒飯,過潑水節,跳孔雀舞。這些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第69頁活動2
第三,蓬勃發展的旅遊業
1.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以農業生產為主。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家和雲南省相關政策的鼓勵下,西雙版納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促進了西雙版納的經濟發展。
2.旅遊業衰落的原因:①周邊景點增多;②當地景點分散;(3)無良商販不道德;(4)生態環境壓力大;⑤景點都差不多。P72活動2和3
振興對策:P73活動3①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旅遊資源;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八章:認識黃土高原,這是省際區域第壹段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域。
壹.地理位置和範圍:
1,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至長城,橫跨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四省。
2.黃土的形成:風成學說——認為黃土是從中亞和蒙古的沙漠和戈壁上吹來的。
3.黃土地貌景觀:黃土高原、黃土梁、黃土海角。
二。嚴重水土流失P81活動頁面1
1.水土流失原因:(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1)地形壹般為山地,坡度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有大雨;③黃土結構松散,許多物質易溶於水;(4)地表裸露裸露,缺乏植被的保護。(2)人為因素: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2)采礦、築路等基本建設不註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棄土石方隨意傾倒入河溝,造成新的砂石流失。
P81 Page活動三:水土流失易發區: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華北北部山區。形成條件:壹般降水量大,降水季節變化大;地形壹般為山地,地表坡度較大。
2.土壤侵蝕的後果。P80
第三,脆弱的生態環境
1,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P83圖8.10。
2.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P84活動2。
3.幹旱和洪水是黃土高原最重要的自然災害。此外,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4.生態建設措施:①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修建梯田、修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控制水土流失;(2)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退耕還林還草,減少過度放牧地區的放牧牲畜數量。
5.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問題的措施:①加強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②將生態環境脆弱的人口遷移到其他地方,建立新的移民村;(3)政府部門要大力宣傳,為農民提供糧食和補貼,使他們響應退耕號召,積極進行生態建設;④在黃土高原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發展多種經營,增加收入,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第二節-以河流為生命線的地區-長江沿岸地區
壹、地理位置和範圍:P87活動1,2
1.地理位置:長江沿江東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公裏;南北寬度大致在長江兩岸100-200公裏範圍內。這是壹個典型的帶狀區域。
從東到西跨越的地形區域:長江中下遊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
其中大部分位於北緯25°至35°之間。長江幹流貫穿東西,內河航運發達。該地區東部的上海、江蘇、浙江在全國海運網絡中處於中心地位,海運發達,地理位置優越。
2.獨特的自然條件:①地形:總體來說比較平坦,以平原和低丘為主;②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P75圖8.18),水熱條件好;③河流: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④自然資源豐富,如水利水電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旅遊資源、農業資源、礦產資源等。
第二,長江沿線的聯系和輻射
1,東西方的聯系:P89圖8.22
(1)西部地區可以借助江海運輸進入國際市場;②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商業中心沿長江由東向西相連,成為溝通東西方商業的紐帶;③沿江地區是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推進的通道;(4)沿江地區是東部技術和信息向中西部地區傳遞和轉移的通道。
2.南北輻射功能:P90活動1經過無數南北支流和交通幹道,其經濟技術優勢可以輻射南北,從而將我國南北經濟融為壹體。
3.①沿江輻射的基礎和條件——農業和工業基礎雄厚,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發展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水陸交通便利;②輻射長江的動力——最具活力的高科技及相關產業;③沿江輻射方向——從局部到南北;(4)沿江輻射的意義——借助沿江經濟技術優勢,整合中國南北經濟,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3.長江沿岸城市
1.長江是沿江城市形成和不斷發展的生命線。
2.依托長江便捷的航運和豐富的水資源,沿江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和四個城市群。(第92頁上的圖8和26,)
3.這些特大城市是區域內的經濟、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對區域內外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第92頁活動1,2
4.沿江城鎮分布密度差異:上遊密度低,中下遊城鎮分布密集,尤其是長三角地區。
四。長江沿岸的工業
1.四大產業基地:①上海、南京、杭州形成的產業帶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基地;以武漢為中心的產業帶是中國鋼鐵和紡織工業的重要基地;(3)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④以攀枝花和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和煤炭工業基地。四大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及其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2.兩大“工業走廊”的雛形:①鋼鐵工業走廊:長江沿岸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四川重慶、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②汽車產業走廊:沿江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重慶(嘉陵、殷罡)汽車摩托車基地。
3.(活動在P95頁)長江上下遊合作: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行動、* * *共同發展”的原則,結合長江中上遊豐富的電力資源和長江下遊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廣泛、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合作,形成長江經濟帶。
五、生態環境與治理:
長江上遊水土流失嚴重;長江中下遊是洪澇災害最集中、最頻繁、最嚴重的地區。長江沿岸的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主要是水汙染和酸雨汙染。
水土流失:①主要在長江上遊;②原因:亂砍濫伐和陡坡開墾導致森林面積不斷減少,水土流失日益嚴重;③危害:P96圖8.31;④預防措施:P97活性1
洪澇災害:①長江中下遊是洪澇災害最集中、最頻繁、最嚴重的地區;②原因:P86活動二;③危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災區生態環境遭受重創後,往往幾年都難以恢復。④預防措施:P98活性2
水汙染:①主要發生在長江幹流地區②原因:農田排水、工業汙水和生活汙水。P96閱讀材料
(3)危害:汙染水源,影響飲用水水質,危及人和生物的生命安全;④防治措施:P98活動三:加強工業汙染防治,搞好環境整治,對現有汙染源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達標。
酸雨汙染:華中、西南、華東三個酸雨區。
①華中、西南、華東三大酸雨區,其中華中酸雨區已成為我國酸雨汙染範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區;②原因: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學燃料,各種廢氣排放;③危害:河流湖泊酸化、土壤酸化;建築物和文物造成的腐蝕;危害人體健康。④預防措施:減少煤炭的使用,改用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西氣東輸”可以改善這個地區的環境。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國
壹.促進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1.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大,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之壹。所以,(1),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因地制宜;(2)加強區域聯系,發揮各自優勢,攜手合作,互惠互利,充分利用資源;
2.發揮區域優勢是區域合作的前提,區域合作恰恰是區域優勢之間的互補。
第二,在世界上發展
1.我國是發展中大國,人口多,人均GNP低,這是我國的又壹基本國情;
2.當今世界多極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導致各國在許多方面的聯系與合作日益密切,同時競爭也日益激烈。加入競爭,謀求發展,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共同發展;如圖9.2所示
3.人類面臨著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
4.中國為什麽要加入WTO?①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正在逐步增強。從自身發展需要來看,加入WTO,融入世界,發揮自身優勢,對外開放,可以促進祖國的發展;從全球化的角度看,加入WTO,加強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合作是發展的途徑;(3)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有助於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促進世界和平、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