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需要註意的是,美聯儲加息只是影響大宗商品漲跌的因素之壹,大宗商品的漲跌還受到供求關系、資金量等因素的影響。
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
(1)價格因素:2008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持續向市場註入流動性,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受此影響,構成大宗商品生產成本的各種要素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以電力、成品油為代表的能源價格也出現了明顯的上漲,使得大宗商品的生產成本處於持續推高的過程中。
表現在商品價格上,2008年以後,雖然主要商品價格經常有漲有跌,但是價格的底部是不斷上漲的。我們認為,大宗商品的成本也是大宗商品的價值。雖然大宗商品的價格表現往往會有壹個低於成本的階段,但這都是由非理性恐慌造成的,低於成本的階段是無法長期維持的。
(2)供求關系: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供求因素是影響商品的根本和決定性因素。例如,自然災害和金融危機會導致需求的增加或減少。但進入信息時代後,供求矛盾的信息往往被別有用心的經營者人為放大,放大的程度往往超過n倍,進而導致商品價格的暴漲暴跌。因此,我們認為供求因素只是商品價格變動的原因。近年來,商品價格波動的表現和與需求的真實矛盾之間的關系處於不斷放大的過程中。供求矛盾可以導致商品價格的變化,這很容易理解。
操縱和壟斷:這無疑助長了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和下跌。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經濟的發展,實現了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國際金融資本幹預商品市場的能力日益加強。另壹方面,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資源優勢也在逐漸喪失。大宗工業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依賴於國際市場,中國對大宗商品的定價能力正在減弱。國外金融寡頭操縱大宗商品價格的現象由來已久,但近年來價格操縱的方式越來越具有合夥的特征。
先是壹些國家或國家集團壟斷某種商品,然後媒體和專家壹致宣傳需求缺口。最後,金融集團借助其龐大的金融資本,利用許多金融衍生品作為操縱商品價格的工具。十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中國需求的炒作成為西方媒體的壹致行動和最響亮的聲音。由於全球信息化對商品需求矛盾的放大作用,表現在商品價格上,我們看到商品的波動呈現暴漲暴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