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轉載自《美術觀察》雜誌2005年12期“30年美術社會影響力評價”專題。
清詩有雲:“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和經濟、外貿、工農業等相比,美術是壹朵小花,但也壹樣開放。在祖國的花園裏,它有時能起到“大花”所起不到的作用,雖然這作用影響的面不大,但這壹“面”也必須有。
30年來的中國美術是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前進的,它時時反映著“改革開放”的特點,也為“改革開放”充實進重要內容。美術作品自身內容對社會具有直接的影響力,比如繪畫或雕塑失學兒童,反映他們渴望讀書而沒有學習條件的困境,這種作品可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促使許多人去贊助“希望工程”或獻身於教育事業;比如服裝設計日益得到發展,這對30年來中國人衣著的改變有著直接的影響;比如在公***場合放置英雄人物特別是那些為中華民族的進步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教育家及為國捐軀的烈士們的雕像,會對青少年思想意識、誌向品德的養成起到重要作用。所有這些都需要專文來論述,甚至需要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的研究。
這裏重點要談的不是這些,而是美術作品自身之外的東西對30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根據馬克思學說中論述的商品“二重性”——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藝術作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審美,但藝術作品也有交換價值,實現交換價值時藝術作品便成為商品。以往的30年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畫作為商品,被大量賣到國外去換取外匯。那時的中國是急需外匯的,中國畫作品為這種“急需”解決了小部分問題。當時的政策是“先使壹部分人富起來”,到國外去賣畫的壹批畫家就是先富起來的壹部分,他們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至少他們的高消費帶動了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這體現了當時政策的正確性。
“改革開放”的政策促使壹大批學美術的人去外國留學,富起來的壹部分畫家也經常出國舉辦畫展或參觀訪問,他們將外國的美術作品大量介紹到國內,同時也帶來了和美術作品有關的哲學和藝術思潮,比如什麽叫現代派,什麽叫後現代派,什麽叫民主,什麽叫自由,什麽叫平等、博愛,等等,在國內產生了巨大影響。這裏不妨舉個例子,我本人於20世紀80年代初看到從國外來帶來的盧梭雕像照片後,才知道盧梭提出過風俗破壞藝術、藝術破壞風俗的觀點,又進壹步了解到,盧梭還曾提出過人生而自由、平等等影響歐洲社會發展的著名觀點,提出過社會契約論,這些對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藝術是社會的反射鏡,研究和介紹西方藝術,同時也能促使中國人通過藝術了解西方的社會思想和科學。在促進中國民主發展的進程中,30年前,基本是哲學、文學走在前頭,而近30年,則常常是美術走在前頭,由此即可看出30年來美術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力是何等的巨大。限於篇幅,這裏無法對此作進壹步的具體論述,只有找機會再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