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中國銀行自成立之日起就開始發行兌換證書。當時所有的銀行都在發行銀行券,其中中國銀行的信譽最好,發行數量最多,歷史最長。截至6月1942,中國銀行發行紙幣30年,印制發行了200多種票證。從1942開始,國民政府決定法幣由中央銀行發行,中國銀行停止發行貨幣。
所有儲備都是公開的:
中國銀行自1912年發行兌換券起實行準備金制度。根據財政部1915的規定,準備金為50%,由發卡行保管和分配。
1927年,面對政府貸款導致的超發鈔票的壓力,上海中國銀行的領導主張全面公募籌備,其核心就是“全面公募”二字,即讓公眾了解真相,支持銀行不亂發鈔票,以此來抵禦政府的壓力。經過反復勸說和說服,終於在3月1928獲得了財政部的批準,成立了發行籌備審核委員會。從4月1928開始,每月公布發行數字,受到社會好評。這壹事件影響深遠,開啟了中國金融界籌備公開募股的先河。
1931“九壹八事變”後,國債和股票價格連連下跌。自1932開始,中國銀行將公共債券和國債兌換為契據、黃金債券和流通票據,以確保發行準備的穩定性和紙幣的信用。
當市場上的發行量飽和時,中國銀行不會增加發行,如果有多余的,會隨時收回。當市場上出現紙幣短缺時,就會略微發行。比如1934年,中國開始廢除使用銀幣。改銀元後,市面上紙幣短缺。為了滿足需要,發行了紙幣。從1928到1934,中國銀行發行紙幣基本穩定在2億元左右。
發行特別紙幣: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銀行作為當時國家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享有經營外匯業務的特權,承擔了壹些特種貨幣的發行任務。
改革開放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和旅遊業發展迅速,來華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同胞日益增多。如何管理帶入的外幣,如何供應國貨,隨之而來。為維護人民幣統壹市場,打擊少數地區非法流通外幣行為,國務院特批準中國銀行在1980發行外匯券。
隨著市場物資的日益豐富,外匯不再稀缺。外匯券完成了歷史使命,於1995年6月底停止流通,歷時16年。外匯券有兩個版本,1979版和1988版,現在已經成為最好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