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妳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解讀並購重組是指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壹個企業通過產權交易獲得其他企業的產權,並試圖獲得控制權的經濟行為。
談過去說兼並重組是經濟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我們的思維裏,壹般都是大魚吃小魚,有實力的企業兼並弱小的。然而,這並不壹定適用於香港超級富豪李嘉誠。在李嘉誠的發跡史上,旗下長江實業公司收購巨無霸和和記黃埔是其最負盛名的壹次合並,也是世界華商史上的壹次大收購。這次收購行動的成功,為李嘉誠的華商首富稱號立下了汗馬功勞。
和記黃埔由兩部分組成,壹是和記洋行,二是黃埔碼頭。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二戰後重組,落入當時香港四大家族之壹的啟德尊手中。黃埔碼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43。到20世紀初,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具備了修理和建造萬噸級船舶的能力。它已經是香港三大碼頭之壹。在上世紀70年代初的香港,由啟德尊家族控制的和記黃埔通過壹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並購,控制了黃埔和其他300家公司,並計劃籌集資金發展房地產。但過度擴張使其負債累累,逐年虧損。1975年8月,為充實資本,和記黃埔獲得匯豐銀行註資150萬港元,代價是三分之壹股權。匯豐銀行於1977將其重組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
李嘉誠收購戰役的序幕從此拉開。雖然匯豐銀行找到了李瑋來打理這家巨型上市公司,但集團虧空太大,短時間內難以改善。這壹切都被李嘉誠看到了。此時,在他的腦海中,出現了壹個收購計劃,大魚吃小魚的歷史即將在李嘉誠手中被顛覆。令人意外的是,李並沒有馬上收購和記黃埔,而是開始收購當時香港最大的貨運港口九龍倉。控制九龍倉的怡和集團此時坐不住了,立即回應反對收購。但怡和的流動資金可能無法購買足夠多的股份,以確保其絕對控股地位,因此他請求香港第壹金融集團匯豐銀行幫助他。匯豐大集團沈弼,受托於人之忠,親自勸李嘉誠放棄收購,希望他能看佛不看僧,賣個面子。這時,李嘉誠秘密會見了香港航運大王包玉剛。他知道壹代航運大王對貨港的渴望,提出了壹筆壹石三鳥的交易。李嘉誠將九龍倉的股份轉讓給了包玉剛,而包玉剛則將654.38+00萬股和記黃埔股份送給了李嘉誠,並幫助李嘉誠收購了和記黃埔。李嘉誠這才暴露了自己的真實目的,收購成功了壹半。
接下來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給了匯豐面子,匯豐自然會還壹個人情。與此同時,船王包玉剛正在利用他與匯豐的深厚關系進行斡旋。李嘉誠僅以每股7.1元拿到匯豐銀行手中的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是當時市價的壹半!而且匯豐銀行也同意李嘉誠只需要付20%的首付,相當於用2400萬美元作為首付,購買10億美元以上的資產。這樣,加上從船王包玉剛手中購買的股份,李嘉誠* * *持有和記黃埔39.6%的股份,從而達到成功控股的目的。李嘉誠的長江實業資產只有6.93億,卻控制著62億港元的和記黃埔,成為香港第壹個控制外資事務所的華人。消息壹出,轟動全香港,各路媒體紛紛報道,李嘉誠的事業也從此飛速發展。
在整個收購過程中,李嘉誠表現出了非凡的精明。九龍倉是家族企業,必然會遭到家族勢力的頑強抵抗,代價會很高。和記黃埔作為壹家公眾公司,只要照顧好各方利益,不流血也能贏。他把骨頭留給包玉剛咀嚼,把肉留給自己。可見,並購重組可能會毀掉壹個公司,也可能會讓壹個公司飛速發展。關鍵是看收購的水平和收購後的資產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