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轉移是指發達國家將落後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進壹步轉移到其他更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基於市場經濟資源配置的內在規律,具有客觀性、結構性和趨勢性。產業的不斷升級和落後產業的不斷轉移,決定了全球產業失衡的必然性,也決定了失衡的各種表現形式。
產業結構轉移形成的國際貿易和經濟交換本身就是壹種符合市場規律的經濟行為,能夠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由於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國際貿易和經濟交往的內容和方式必然會發生變化,客觀上要求金融和政治政策等制度安排能夠與之相適應。在生產力水平和經濟交往不發達的階段,實行金本位制,各國沒有通貨膨脹,不存在匯率過高過低和操縱等問題。當經濟發展到全球化的現階段,各國紛紛采用信用貨幣。沒有黃金的支持,各國貨幣可以隨意調整匯率,尤其是美元,它是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功能貨幣。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到牙買加體系,再到廣場協議,美元逐漸采用貨幣貶值的方式來獲得競爭優勢。
可見,產業調整和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和高效。無效的是不合時宜的國際金融體系和國際經濟規則,導致全球化的各種不平衡,使各國獲得的利益差異很大。
1.全球化的本質決定了長期的、結構性的、規律性的不平衡。
經濟全球化的深層原因是資本的逐利性驅動的。資本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而進行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落後產業因為利潤低而轉移到生產要素更便宜的地區。留在國內的先進產業能創造更高的利潤,必然需要更高素質的員工和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轉出的產業提供了更多的初級產品來滿足壹般的生活需要,參與組織生產的要素也更低。
可見,產業全球轉移的客觀條件要求國家和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和要素的差異,資本的逐利性是產業轉移的動力。全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是客觀的、長期的,這決定了全球產業轉移及其相應的經濟不平衡的長期性和必然性。
產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發展中國家向欠發達國家轉移,是不可改變的規律。這是壹個從20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發展中得到驗證的模型。世界經濟就是這樣壹條路線,從美國經濟的領先到歐洲的復蘇,再到日本的崛起,亞洲四小龍的騰飛,東南亞的發展。
2.各國的貿易結構和貿易條件不平衡。
全球產業轉移的規律決定了產業是按照不同的水平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產生的,這是市場規律決定的。發達國家有更先進的生產。
力和生產要素,組織的生產可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而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由於生產力、生產要素和市場需求等因素,主要從事更低層次的產品生產。這樣,不同地區生產不同層次的產品,造成貿易結構的不平衡。發達國家主要出口高科技深加工產品,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粗加工初級產品。這樣,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進行了貿易。由於發達國家的資本和技術壟斷以及巨大的購買力市場,發展中國家出口的產品競爭力很低,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貿易條件的惡化使得不同國家在貿易中的利潤完全不同。發達國家掌握了先進產品的市場定價權,從出口中獲取了巨額利潤。而不發達國家是落後產業,出口產品沒有競爭力,所以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的利潤非常少。
經濟全球化和產業轉移導致的貿易結構和貿易條件的失衡也說明,以技術換市場是行不通的,因為生產的本質條件是不能完全轉移的,特別是技術先進的勞動力的自由轉移受到法律、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多種條件的影響,所以各國只能根據自己的發展水平進行生產,否則就是不經濟的,違反經濟規律的。當產業發展到壹定程度,就會進行自主發展和產業升級,這是壹個必然的過程,需要時間和技術的積累。
3.全球資本流動的不平衡
經濟全球化必然伴隨著資本或資本的全球轉移。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是先轉移資本。
進入發展中國家,然後購買設備、原材料和雇傭勞動力進行生產。在產業轉移的初始階段,資本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也就是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的過程。
因為大部分產業轉移都是以加工貿易或者本地工廠生產的方式進行,很多企業兩頭在外。當該行業開始盈利時,貿易收入和資本收益將流回發達國家。但由於轉移國的產業升級,不斷引進更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使加工費等微薄利潤進壹步回流到發達國家。
此外,由於擔心金融危機,發展中國家普遍更重視外匯儲備,因此賺來的外匯多被集中管理控制。外匯集中的目的是保值,購買發達國家的債券,如國債、股票等,增加了資金的集中度。此外,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不穩定,經常出現大量投機熱錢。壹旦有風吹草動,資本就會瘋狂出逃,資金流就會嚴重失衡。
所以全球化也會導致資本流動的規律性失衡,資本和資本會在發展中國家形成,然後流向發達國家。
4.貿易規則制定權的不平衡
貿易規則的制定直接關系到各國在貿易中的利益。發達國家通過建立和控制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制定不平等的國際貿易規則和金融秩序來獲利。
國際貨幣體系和國際貿易不平衡的調整機制是最重要的規則之壹。二戰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國不需要任何國際儲備。而且當它脫離了黃金之後,美元在世界上的流通必然會導致美元貶值,鑄幣稅貶值。事實上,從雙掛鉤到廣場協議,美元壹直在貶值。至少應該由不平衡各方承擔的貿易逆差問題,在美國的強權下,變成了順差國壹個人的責任。
此外,美國還可以控制國際經濟組織,利用技術優勢,制定壹些技術性和非技術性貿易壁壘等措施,刁難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以獲取不公平的貿易利潤。
5.國際貿易中的非均衡福利分配
產業轉移是由於產業升級後對落後產業的剝離和轉移。發達國家控制著生產的關鍵要素,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也是最終消費地。因此,他們必須掌握產品的定價權,控制貿易規則的制定,使其有利於發達國家自身。發達國家還壓低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價格,進口加工後生產的最終產品以更高的價格賣給發展中國家,從中賺取巨額利潤。
此外,由於國際貿易規則制定權的不平衡,而且國際貿易規則直接影響所有貿易參與者能夠獲得的利益,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所分享的利益是不壹樣的,發達國家從廉價產品的進口和大量低融資成本的資本流動人口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6.區域經濟合作日益復雜,南北界限模糊。
wT()框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大大降低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壁壘。因此,通過這壹體系進壹步獲得傳統貿易和投資利益的空間並不大。近年來,世界各地
合作的逐漸興起,可以認為是在傳統利益之外尋求更深層次的利益。從國際上比較成熟的模式來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等,區域經濟合作基本上都是由壹個或幾個發達國家主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參與到某個區域,形成統壹的貿易協定區域。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之間的這種區域合作使得南北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
區域合作的形成是經濟全球化進壹步深化和國際生產網絡在區域內形成的結果,可以更加合理地綜合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和要素,提高效率。比如東盟和中日韓(10+3)是日韓和中國臺灣省的龍頭,處於產業的上端,東南亞進口居中,而中國等國處於產品總裝基地的最低端。從日本、韓國、東南亞進口的中間產品組裝成成品,出口歐美,在該地區形成國際生產網絡。這種模式的形成有利於區域內更緊密的合作,特別是有利於多邊體制下難以形成的公共產品的生產(如區域內鐵路、高速公路的建設,環境治理、能源的合作,甚至是同壹的防務)。
總之,全球化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是客觀規律,決定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地位。世界經濟明顯的不平衡掩蓋了利益分配的巨大不平衡,發達國家從中獲得了巨大利益。反過來,它指責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不公平貿易和匯率政策。全球化的客觀規律決定了世界經濟失衡的結構性、長期性和趨勢性,那些獲得利益的大國應該承擔更多的調整責任,而不是情緒化和政治化的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