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缺水嚴重的國家和地區,越容易引發戰爭。雖然全球面臨著潛在的淡水資源短缺危機,但由於水資源分布的不同,壹些國家和地區已經陷入了嚴重的水危機。壹些國家可能水資源不足或剛剛夠用,而另壹些國家水資源豐富。水資源豐富的國家,年人均淡水量達到65438+萬立方米以上,如美國9900立方米,加拿大120萬立方米。所以像美國和加拿大這樣的國家,基本不可能因為缺水而發生戰爭。
在壹些缺水的國家和地區,情況完全不同。阿爾及利亞、布隆迪、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國人均淡水量在600 ~ 700立方米之間,以色列、突尼斯等國在400 ~ 500立方米之間,而敘利亞、沙特、約旦、也門等國僅為100 ~ 200立方米。對這些國家來說,水是國家戰略資源,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這些國家還容易與其他國家發生爭端或因水資源糾紛引發戰爭。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曾說,如果道路通向文明,那麽水通向和平。它反映了對缺水地區的威脅以及水與安全的關系。
水資源相同的國家之間容易發生沖突,水資源相同的國家越多,越容易發生水資源沖突。地球上有214條河流湖泊跨越壹個或幾個國界。其中148水系經過兩個沿海國家或地區。由於水資源的供給和分配不均,已經有140個地區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緊張。例如,非洲的尼羅河流經布隆迪、盧旺達、紮伊爾、烏幹達、肯尼亞、埃塞俄比亞、蘇丹、埃及等10個國家;約旦河流經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和約旦。幼發拉底河是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重要水源。在這些流域地區,國與國之間的沖突和爭端長期存在。
蘇聯解體前,鹹海問題屬於國內問題。現在鹹海、阿姆河和錫爾河已經成為國際水資源,涉及五個獨立的國家。因此,如何解決中亞國家面臨的缺水問題,引起了相關水資源專家的關註。中亞人口眾多,水資源不足。過度用水使世界第四大淡水湖鹹海的面積減少了40%,水容量減少了67%。此外,南亞的恒河和美洲的亞馬遜河都是國際河流。由於流域內國家眾多,政治經濟利益各異,在水資源的分配、利用和管理上容易發生糾紛和沖突。
* * *和水資源差異越大的國家,越容易發生水資源沖突。雖然有些河流歸幾個國家所有,但如果這些國家在歷史、政治、宗教、文化等背景上差異不大,可能不會因為共享水資源而發生嚴重沖突。如果擁有相同水資源的國家在政治、種族、宗教上發生尖銳沖突,那麽各種沖突就會相互影響,水資源必然成為沖突的壹個方面,中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中東地區存在尖銳的民族矛盾和宗教沖突,也是嚴重缺水地區。因此,水資源壹直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阿拉伯國家與非阿拉伯國家競爭的重要方面。此外,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和人口的差異會造成同壹流域國家之間的水資源沖突。
對水資源的依賴和生活用水分配的特點也是影響用水沖突的壹個因素。有些河流雖然流經多個國家,但流量並不大,對沿海國家的水資源沒有明顯影響,對這類水資源的爭奪可能並不激烈。然而,壹些河流是幾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水資源,這種分布增加了沖突的可能性。
有些國家需要的水資源主要來自國外,也就是說這些國家被其他國家控制,有些被認為敵對的國家控制。對於這些國家來說,水資源問題是壹個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敏感問題。他們可能擔心其他國家會以各種理由切斷他們的供水,擔心水資源被用作戰爭工具。根據水資源專家的分析,1/3的水資源來自海外國家,水資源糾紛的可能性更大。亞洲的柬埔寨、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歐洲的匈牙利、德國、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等國50%以上的水資源來自國外,因此發生涉水沖突的可能性很大。
人口的快速發展將增加水資源沖突的可能性。當壹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還沒有發展到壹定程度時,水危機可能並不緊迫。這個時候國家往往不會把水的問題提上日程。壹旦人口快速發展,相應的農業和工業發展起來,對水的需求就會大大增加,水就會越來越稀缺。這時,水資源的問題就會日益突出。壹個國家內部可能會發生地區之間的水資源糾紛,從而導致國家之間爭奪水資源的沖突。
在政局動蕩、對抗嚴重的國家和地區,水對國家安全和國際關系的影響更大。在相對和平的政治氛圍和環境下,水資源糾紛更容易通過和平方式解決。但在沖突嚴重的地區,即使沖突不是由水資源引起的,水資源也往往成為沖突的壹個方面,更有可能把水資源作為威脅對方的手段或戰爭的工具。
鏈接:世界水日、世界水論壇和中國水周。
為促進水資源的綜合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增強公眾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第47屆聯合國大會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了建議。第193號決議獲得通過。考慮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決定從1993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該決議邀請各國政府根據本國情況在這壹天舉行壹些具體的宣傳活動,以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
歷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
從65438到0994,關心水資源是每個人的責任;1995,女人和水;1996,為幹渴城市供水;1997,缺水;1998,地下水——壹種正在無意識衰退的資源;1999,大家都住下遊;2000年,衛生用水;水在2001年和21世紀;2002年,水為發展服務;2003年,未來之水;2004年,水和災害;2005年,生命之水;2006年,水與文化;2007年,應對缺水;2008年,涉水衛生;2009年* * *享有的跨界水-水和* * *享有的機遇。
為了提高最高政治決策層對水問題的重視,擴大社會影響,1996年,由水問題專家學者和相關國際機構組成的世界水理事會成立,決定在世界水日前後每三年舉行壹次大型國際會議,即世界水論壇大會。
第壹屆世界水論壇於1997年3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來自63個國家的500名代表出席了論壇,壹批在國際水領域有影響力的社會高級官員出席了論壇。在世界水理事會的會議上,有關代表向理事會建議,水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通過多領域整合的手段來解決,包括工程、生態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措施。在這次論壇上,提出了世界水理事會應該為21世紀的水、生命和環境制定壹個藍圖的想法。
第二屆世界水論壇於2000年3月在荷蘭海牙舉行。來自156個國家的5700名代表出席了會議,來自114個國家的部長出席了部長級會議。世界水藍圖也在這次會議上發表。會議提出了“世界水觀”的觀點。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從展望到行動”。第二屆世界水論壇的目標與21世紀水、生命和環境的願景和行動框架緊密結合,論壇為公眾提供了壹個自由談論願景和框架的平臺。本次水論壇致力於倡導政治力量致力於解決水危機,呼籲政治高層關註《世界水展望與行動框架》的實施。
第三屆世界水論壇於2003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阪和滋賀舉行。本次大會參會人數大大超過前兩屆,達到24000多名代表。本次論壇的特點是完全開放,由各方共建。其中,虛擬水論壇和水之聲項目等創新舉措得到了廣泛好評和積極響應。130名部長級代表出席了會議。第三屆世界水論壇的主要議題是落實“具體行動和承諾”,會議達成了“部長宣言”。
第四屆世界水論壇於2006年3月在墨西哥城舉行。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其中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50多位水務部長。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采取地方行動應對全球挑戰”。論壇從第二屆論壇的主題“世界水展望”和第三屆論壇的主題“具體行動和承諾”發展到如何將地方行動融入世界水利建設,以及如何將來自不同機構和組織的支持聲音轉化為實際的地方行動,以進壹步實現所作出的承諾。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第四屆世界水論壇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所有相關利益方的參與和交流,使提出的框架性問題得到充分討論並提出行動,對前三屆論壇提出的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集中討論,以擴大大眾媒體的宣傳,擴大社會影響。
第五屆世界水論壇於2009年3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來自全世界65,438+056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0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其中包括90多名部長、63名市長和65,438+048名議員。第五屆世界水論壇的主題是“跨越水鴻溝”,強調世界各地區參與水管理或受水影響的各方應加強溝通、交流和協調,呼籲各國采取措施,確保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能獲得飲用水和醫療保健。各國就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水資源短缺與提高用水效率、災難性自然災害及其風險管理、灌溉農業發展與保障糧食安全、飲用水安全與衛生、蓄水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資源綜合管理和水利建設投融資機制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討論。
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頒布後,考慮到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的主題和內容基本壹致,水利部將7月1 ~ 7日定為“中國水周”。因此,從1994開始,“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28日,時間的巧合使得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從1996開始,中國水周的主題是:
1996,依法治水,科學治水,加強節水;1997,水與發展;1998,依法治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1999,河道整治是防洪的基礎;2000年,加強節約和保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2001,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2002年,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2004年,人水和諧;2005年,確保飲用水安全,保障生命健康;2006年,改變用水觀念,創新發展模式;2007年,水利發展與和諧社會;2008年,發展水利,改善民生;2009年,將落實科學發展觀,節約和保護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