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措施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措施

在入世後新的開放形勢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十分必要:有利於應對金融開放對現行匯率制度的沖擊,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消除匯率制度的內在不穩定性。因此,需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第壹,完善人民幣匯率決定基礎。

綜合各種匯率決定理論,可以得出壹個基本結論:短期內,貨幣資產市場機制和預期是匯率決定的重要基礎;從中期來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是匯率決定的基礎;從長期來看,匯率是由貨幣和實體經濟因素共同決定的。目前我國人民幣利率沒有市場化,資本項目外匯受到嚴格管制。決定人民幣匯率的基礎主要是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由於經常項目外匯收支構成了我國外匯收支的主體,說明我國外匯收支和交易仍主要與貿易等實體經濟活動相關,因此現階段以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為基礎確定人民幣匯率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合理的。隨著我國資本賬戶管制的逐步放開和人民幣的逐步市場化,外匯市場的供求將更多地反映經常項目外匯收支以外的外匯供求,決定人民幣匯率的基礎將逐步從經常項目外匯收支過渡到經常項目,並兼顧其他因素,特別是資本流動。

第二,糾正匯率形成機制的扭曲。

銀行強制結售匯和銀行間外匯市場封閉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扭曲的重要原因,導致人民幣匯率難以成為真正的市場匯率。因此,國內企業現行的強制結售匯制度應逐步過渡到意願結匯制度,使整個外匯供求有效出清價格,同時價格又能靈活引導和調節供求。實施經常項目可兌換後,經常項目售匯意願將基本實現,資本項目售匯意願需要根據資本項目開放的進程逐步提高。

改進和完善外匯市場。

壹是增加市場參與者,推進大額交易代理。增加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允許更多金融機構和企業直接參與外匯交易,逐步推進銀行代理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外匯的大額交易代理。這將有助於避免大機構集中交易操縱市場價格水平,防止匯率大起大落;同時,也有利於有效降低大企業的交易成本,便於監管機構對交易進行監控。

二是增加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的情況對外匯交易量有重要影響。毫無疑問,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應該增加市場交易的幣種,增加外幣之間的交易,即西方主要國家貨幣之間的交易,如美元與日元、馬克等貨幣之間的交易,以滿足外匯指定銀行和客戶的不同需求;加快實施遠期外匯交易是規避匯率風險的更為合適的方式,對增強外匯市場供求彈性、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改進外匯交易方式。目前我國外匯市場主要是計算機自動撮合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與國際通行的商業銀行做市商交易制度有較大差異。這種交易方式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效率相對較高,但如果轉移到意願結售匯系統,進入原結售匯交易系統的交易可能會萎縮。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快發展商業銀行的做市商制度,使匯率真正反映市場參與者的預期。

第四,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

包括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減少央行對市場的幹預頻率,通過其他經濟手段調節匯率水平。

適當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讓市場主體根據匯率信號自由反應,使匯率真實反映外匯市場供求變化,從而進壹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調節機制。除了日波動幅度外,還應規定年波動幅度。這將向市場發出央行將減少幹預的重要信號,為央行降低市場幹預頻率創造條件。

在市場供求的基礎上,人民幣匯率調控的目標可以從盯住壹籃子貨幣改為參考壹籃子貨幣。籃子包括美元、日元、歐元三種貨幣,可根據貿易情況選擇合適的權重。盯住壹籃子貨幣有助於淡化市場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關註,穩定中國與美元區、歐元區和日元區的貿易條件。當市場供求關系與籃子貨幣計算的目標匯率不壹致,甚至方向不壹致時,就必須基於市場供求關系進行調整。

第五,完善人民幣匯率調節機制。

為使人民幣匯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並保持穩定,完善人民幣匯率調節機制的途徑是主要通過外匯市場調節匯率的中短期波動,即依靠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影響外匯市場的供求變化來實現調節目標;至於匯率的長期水平和走勢,主要取決於央行通過改變基準匯率(直接或間接通過外匯市場上的操作)來達到調節的目的。

央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需要進壹步改善和加強,調控手段將進壹步規範。中央銀行主要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輔以行政手段管理外匯市場,以維護外匯市場秩序。應進壹步發揮公開市場操作的作用;除了直接幹預,中央銀行的幹預方式;間接幹預,如調整利率以影響匯率和信號效應,將逐步被采用。為了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合理,中央銀行應建立外匯穩定基金;同時,應建立人民幣匯率監測體系,形成市場基準匯率體系,提高幹預的有效性;加快外匯市場與貨幣市場、國債市場的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各種調控手段。也是中央銀行控制外匯市場風險,規避或降低風險的壹個重要方面。遠期外匯交易是控制人民幣匯率風險的有效途徑,因此需要大力發展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

堅定不移地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有利於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經濟金融穩定。隨著金融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匯率變動對壹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顯著,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根本。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意義不僅在於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這也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必然選擇:匯率穩定政策有利於經濟發展,防範金融風險,保障金融體系平穩運行。完善匯率機制的核心是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增加匯率彈性,而不是簡單地調整匯率水平。需要強調的是,完善匯率機制是中國的自主選擇,要充分考慮中國的社會經濟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

國內外鼓吹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所謂的人民幣匯率低估。人民幣匯率是否被低估?如果低估,低估到什麽程度?這是壹個有爭議的話題,通常是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比如美國的壹些商業組織,包括美國制造商協會,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了40%左右。國內學術界也有人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但由於人民幣匯率近十年基本不變,中國資本賬戶也沒有完全放開,所有基於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式結果都令人難以置信。

中國的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中國企業逐漸從價格競爭轉向產品質量競爭,出口競爭力顯著增強。整體來看,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國內投資機會的飽和,由於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投資環境也在不斷改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外資仍將保持非常大的吸引力,中國的資本項目將保持壹定的凈流入。這些因素決定了未來人民幣匯率將保持升值態勢。但未來的升值趨勢並不意味著當前人民幣匯率被低估,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另外,即使人民幣匯率需要升值,也要精打細算,升值多少,何時選擇。這項改革是壹項系統工程,涉及許多方面。既要綜合考慮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社會發展和國際收支、銀行體系改革進程等相關方面,也要考慮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全球的經濟金融因素,循序漸進,穩步推進,不出差錯。

在所有非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安排中,匯率在壹段時間內偏離均衡水平是正常的。所以,需要註意壹個問題。是不是只要貨幣失衡就有必要調整?到65438+2004年2月末,該市場美元兌人民幣壹年貼水在4800點左右,但我們也可以找到相反的例子。1997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美元兌人民幣壹年期溢價最高時達到11000多點,也就是說,如果允許人民幣自由浮動,那麽人民幣。但由於我國政府堅持人民幣匯率不會貶值,溢價逐漸消失。

需要指出的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已經成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退出固定匯率,擴大匯率彈性,是開放的新興經濟體匯率制度演進的普遍現象。研究表明,在貨幣面臨投機壓力時被迫退出固定匯率制度,往往會給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但在宏觀經濟穩定、短期資本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這種做法很容易成功。

在當前美元貶值的國際金融環境下,特別是在國際“熱錢”伺機炒作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下,只要人民幣匯率出現任何風吹草動,人民幣管理的浮動區間稍有擴大,人民幣幣值必然會沖上區間上限,人民幣進壹步升值的預期會更強烈,“熱錢”就會流向更多的人。很明顯,

實施人民幣彈性匯率機制必須考慮以下因素:壹是中國宏觀經濟穩定、市場體系完善、金融體系安全;第二,要有科學的規劃,保證中國積極健康可持續發展;三是考慮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中國對周邊國家和世界負責。因此,我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升值持謹慎態度是很自然的。

  • 上一篇:滿倉外匯
  • 下一篇:解讀每日進步的含義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