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寫道:
“1993年,中國首次承諾推進人民幣完全可兌換,並將2000年定為最後期限。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破壞了中國迅速開放資本賬戶的早期計劃。中國經濟結構的獨特性也緩解了改革的緊迫性。大多數已經放開資本管制的新興經濟體希望引入更多資本。通過引入外國資本,貧窮國家可以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投資規模可以大於它們所能承受的儲蓄水平。”
中國的儲蓄水平高於投資水平,投資水平畸高。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匯率市場化改革變得更加微妙。IMF在上個月發布的壹份關於中國經濟的報告中指出,資本流動(在中國)的逐步自由化將提高投資(相對於數量)的效果。
然而,雖然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經歷了“畸形”的高速發展,但積累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實現人民幣完全可兌換的改革不得不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現在,人民幣改革更像是不得已而為之。對於改革的結果,市場存在巨大的分歧,甚至政府也未必能很好地把握結果——市場和政府最擔心的是資本的嚴重外流:
“與大多數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仍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雖然政府會對存款利率設定上限,但仍高於美國和日本的存款利率。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仍在升值,上周兌美元觸及19高點6.12。可以肯定的是,2013年壹季度,流入中國的短期資本規模再次上升:剔除外商直接投資的投資凈流入達到582億美元。”
然而,許多中國懷疑論者提出了相反的結論。他們認為,中國家庭會抓住機會將資產轉移到國外,因為他們擔心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政府政策反復無常。現在,個人被允許每年兌換5萬美元,許多人找到了繞過這壹限制的方法。悲觀者認為,如果資本閘門打開,將會有更多資本流出中國。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時,短期資本流動改變方向,開始流出中國,這似乎證明了悲觀者的觀點。
以下是IMF的觀點。IMF認為,與目前允許中國央行集中輸出資本的模式相比,開放資本管制至少可以提高外匯儲備的收益:
IMF在報告中估計,外國人將購買的中國證券將只占中國GDP的至少2%,最多65,438+00%。另壹方面,中國居民將購買約占中國GDP 15-25%的外國資產。總的來說,這些交叉流動將使中國持有的凈外國資產價值增加到中國GDP的65,438+08%。
面對如此大規模的資本外流,人民幣匯率壹定會下跌嗎?IMF經濟學家認為,人民幣匯率仍被“略微低估”。以上兩個結論能統壹嗎?IMF研究的資本流動側重於“組合”投資,但人民幣的命運應該也取決於其他貨幣流動的類型。如今,中國最大的資本輸出是通過央行進行的。中國銀行購買美元(和其他外匯資產)以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來自中國巨額貿易順差及其吸引的直接投資的壓力。如果取消資本管制,私人資本流出,這種壓力就會減輕。中國央行可以以目前的速度停止囤積外匯儲備。簡而言之,如果中國的企業和家庭購買更多的外國資產,中國央行就可以減少購買。
這將是壹個好消息。中國的私人投資者可能會購買更多回報更高的資產,而不是像央行那樣更多地局限於購買安全的低收益證券。
人民幣匯率改革涉及的國內外不確定因素太多,目前可能無法給出明確答案。作者:莫希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