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經濟體系
二戰後,日本壹片廢墟,殖民地紛紛獨立,原有的財閥體系被同盟國解散,剩下的軍艦、飛機等軍用物資也被沒收,幾十年的工業積累毀於壹旦。整個日本經濟體系必須在貧窮的基礎上從零開始。然而,20多年後,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分析這壹奇跡般的發展過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日本目前的經濟狀況。
在戰後的日本,所有工業都在衰退,資本極度匱乏。然而,日本沒有開放市場吸引投資,並期待外國投資者解決問題,而是在1946中建立了經濟穩定總部。也就是後來的經濟計劃處(相當於中國的計劃委員會)。關於這壹機構的性質,我們可以從經濟穩定總部(1947)的經濟現實報告中得到壹個大概的概念:“基於收集到的數據和統計數據,我們向國民傳達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並希望他們壹起考慮和解決問題。每個國民都需要像思考自己的家庭壹樣思考國家經濟”,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國家企業虧空”,意思是無論國家、企業還是家庭都虧空,以此號召全體國民團結起來,共克時艱,爭取國民的理解和援助。經濟穩定總部迅速宣布了壹系列嚴格的經濟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四項:
1.基於“需要調整的臨時材料”的材料控制;
2.基於“價格控制令”的價格控制;
3.根據“金融機構融資準則”進行資金控制;
4.基於“貿易等臨時措施”的貿易管制。
四大控制控制著企業的方方面面。然而,嚴格的金融控制和貨幣改革抹殺了所有的貧富差距。無論皇族、華族、財閥家族還是平民百姓,在猛烈的通貨膨脹中,每個人每個月只能從銀行提取500元(當時的工資大約是500元),所有的存款、國債、社債、股份都在猛烈的通貨膨脹中變成了廢紙。日本的上層可以在經濟崩潰的時候和國民同甘共苦,而不是先富起來。這是我們應該註意的壹個細節。
復興計劃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澤澤裕之主持,他主張“傾斜的生產方式”。所謂傾斜的生產方式,就是拋棄利潤、產權等最流行的概念,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煤炭、鋼鐵行業。生產焦炭用於煉鋼,煉出的鋼優先供應給與煤礦生產有關的工廠。煤鐵兩個部門循環擴張,最後恢復基礎產業,為下壹步發展做準備。在這個循環的過程中,所有的資金都來自復興財庫(壹家完全由政府出資的國有銀行,其任務是集中為煤、鋼、電、肥四個部門融資)的貸款。由於工業部門沒有生產出任何最終產品,因此沒有利潤,賬面赤字由國家銀行印鈔票來彌補,從而造成高通貨膨脹。雖然這個煤鐵聯合體在狹小的疆域內肆意開采自然資源,不在乎任何利潤,但經過幾年的努力,日本在沒有外匯的情況下,再次重建了獨立的核心產業,終於能夠出口成套設備,進口原材料,在獲得長期利潤的同時保護了國家的資源。(日本的煤鐵聯合體不是特例,戰後歐洲也有類似的煤鋼聯盟。)
在重工業優先的國策下,日本的資源集中,服務於體內循環的重工業,消費品工業(輕工業)無法從重工業獲得材料,被迫停產。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被壓制到最低,只能靠國內殘存的農業生存。農業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並使他們能夠承受低糧食收購價格和高稅收。糧食和極少量的生活用品都是統購統銷,禁止自由市場。每個日本人每天只有四根火柴的配額,壹年只能得到壹塊肥皂(《日本經濟白皮書》:《分配的成果,如1人只有四根火柴,1人,65438肥皂1年。這種缺乏不僅限於日本平民,基本上是平等地強加給整個社會的。例如,1947 10年6月,東京地方法院壹名34歲的法官因遵紀守法拒絕食用黑市食品,導致營養不良死亡。
嚴重而普遍的貧困並不能阻止日本人繼續實行經濟統制和政企分開的國策。1946年8月,經濟界成立經濟團體聯合會(經濟團體聯合會),是戰前日本經濟聯盟的延續,也是戰爭中重要的產業協定。這壹群體包括所有大型工業企業、金融企業和高科技行業。1948年2月,在現有行業協會和地區企業協會的基礎上,進壹步成立了日本商業協會(日經商業協會),大部分中小企業也聯合起來。日本企業從現在開始要接受統壹指導。至於這個財團更重要的作用,後面講到日本政治結構的時候會詳細討論。
2002年5月,大型企業集團與中小型企業集團合並,形成了壹個新的集團。會員總數為1,623個俱樂部和組織。其中日本主要企業1,306家,行業協會性質的全國性組織(如日本鋼鐵聯盟、日本汽車協會)129家,地方經濟團體47家。總裁是豐田汽車的總裁奧田碩,副總裁是新日鐵、三菱重工、住友商事、東芝、索尼等日本大公司的總裁。
上面已經描述了日本的戰後應對措施,但是這些政策並沒有作為戰爭影響過去後的臨時措施而被禁止。這已成為日本的壹貫國策。主要表現是日本財閥集團的重建。日本戰前,幾大財閥家族擁有大部分工業資產,壟斷了大部分產業。戰後,財閥家族不再擁有股份,被強行排除在管理層之外,並被禁止擔任公職。然而,這種變化並沒有導致產權清晰、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相反,產權集中程度比戰前更甚,財閥壟斷轉向政府壟斷。改革手段不是宏觀調控政策,主要是直接的行政幹預。1946年,日本政府強行向資本家征收相當於GNP10%的財產稅,並通過財政緊急措施、農地改革等。,各種資產在戰後激烈的通貨膨脹中用紙幣贖回。到1947,日本財閥和非財閥系主要企業的股份大部分集中在控股俱樂部的重整委員會和閉幕機關的重整委員會。到重組結束,日本的大企業有國有股,也有個人股,各個企業之間也互相持有很高比例的股份,相互糾結。他們與金(三菱)、三井(三井)、白水(住友)等集團經營者組成社長會議,交流信息,協調行動,統壹調整集團意誌,占有全部運營權。在這種制度下,不能指望個人通過買賣股票或參加股東會議來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
擁有大部分工業資產的財閥家族被趕走了。但由於這些家族下的企業分工合作緊密,大部分股份都返還給了政府。短時間內,與原有財閥企業相對應的大型企業集團相繼出現,日本經濟再次被大型企業集團控制。與戰前相比,壟斷程度加劇,企業股份多集中於政府或企業持有,經濟體制離理想的自由市場經濟越來越遠。50年代中期出現了三菱、三井、住友等企業集團,60年代初形成了富士、第壹和三和、***6集團。日本的大銀行也屬於各個企業集團,並且壹壹對應——三菱銀行、三井銀行、住友銀行、富士銀行、第壹銀行、三和銀行。近年來,由於銀行壞賬的合並重組,剩下的四家銀行分別是三菱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惠(富士,第壹)銀行和UFJ(三和)銀行。這些大集團的成立並不是各個組成企業的自主選擇,而是日本經濟部門的統壹規劃。
大企業集團本身掌握了日本的核心資產,還可以幹預集團外大量企業的活動,從而掌握整個日本經濟的脈搏。有兩種主要的控制方法:
1.用財務做投資控制,用技術優勢做控制。財務控制是指大型企業集團控制的銀行為外部企業提供資金。戰前,財閥銀行主要為集團的企業提供融資。現在大集團銀行只有20%左右的貸款提供給下屬企業(傘下企業),使得大量中小企業聽命於大集團,增強了控制能力。在高增長階段,日本企業的平均自有資本僅為17%。根據1993的統計,私人股份僅占企業總資本的23%,個別大股東已經消失,其余主要集中在以金融機構為中心的法人手中。政府用“護航船”保護金融機構,進行“窗口監管”和“窗口指導”,統壹規劃引導貸款投向。近年來,由於銀行的大量壞賬,政府購買了大量銀行股份或向銀行註入大量公共資金,這實際上是國有化。大企業的總裁、總裁基本不擁有股份,是從業者逐漸提拔起來的管理者,所有權和經營權完全分離。
2.技術優勢控制是指控制大量以大企業為核心的配件廠、合作廠等中小企業集團。大企業繼續選擇中小企業進行間接控制,通過持股、資金援助、人員派遣等方式提供業務指導。,特別是質量管理等技術指導,並將其納入自己的經營計劃。特殊培訓,典型的有日產的包惠、豐田的謝峰俱樂部、三菱和川崎重工的合作組合等。
當然,鑒於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緊密結合,兩種控制方式並沒有嚴格區分。比如大集團的子公司銀行采取壹種獨特的投資政策,叫做“系列壹集支配”,使得成龍配套投資新興產業,便於系統化利用國外技術。中小企業只是名義上享有經營自主權。
日本既是資本主義又是社會主義,兩者並不相像。可稱為法團主義或社團主義(引自日本經濟史[2002年版])。日本是壹家名為“日本公司”的公司(企業)。下圖引自《日本經濟概論》[2004版],1985起,每年出版壹次,是日本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參考書。這本書直接叫《日本社會主義》,圖片是原圖,只是為了方便理解,片假名詞匯被替換成了原來的英文單詞。
圖1處於高度增長期的日本經濟體系
日本不是資本主義嗎?怎麽又變成社會主義了?其實名字不重要,關鍵是怎麽做。日本的經濟和政治體系是圍繞全套產業構建的,也就是壹整套完整的產業鏈。金融部門向重點行業提供低息融資,日本企業自有資本很少,大部分是銀行的金融資本。如果銀行清理壞賬,追求經濟效益,日本馬上就會休克。政治方面是自民黨壹黨獨大的官僚體制。其實自民黨只是壹個代理人,真正主導的是經濟聯盟及其背後的人。官僚——公務員控制物價,排斥價格競爭。出口產業激勵,因為日本沒有資源,靠出口換資源。嚴格限制進口,強制進口替代,積極引進技術。整個行業采用護航船的模式,即協調統壹發展,不是壹個行業的超常規發展,也不允許其他行業落後。簡而言之,日本的經濟政治體制是保守僵化的計劃主導體制,運行效率低,效益低。政府為了培育自己的完整產業,欠了很多壞賬。銀行壞賬不計其數,沒有辦法清理。我們不得不依靠政府印鈔來補貼銀行,進行事實上的國有化。就算是私人的,我也不知道老板是誰。日本企業的大股東是法人,法人之間互相持股。個別大股東早就被淘汰了。日本是運營商主導,產權不清晰。進入90年代後,日本經濟蕭條,進行結構性改革,但只是喊,沒有實際行動。
日本的制度和蘇聯有很深的聯系,只能稱之為社會主義。反正現在沒人能回答什麽是社會主義。1939年,日本在中蘇邊境與蘇聯打了壹仗,全軍覆沒,被蘇聯的現代化裝備驚呆了。1904日俄戰爭日本贏了。1917俄國十月革命後,日本出兵西伯利亞,用列強扼殺俄國革命。20年後,日本遠遠落在後面。於是,1940,模仿蘇聯模式,物資分配,向重點行業傾斜,拋棄“利潤”,構建了戰時計劃經濟體制。現行的日本經濟體制也被稱為1940體制。蘇聯模式很有效,但很快就發現了問題,於是進行了壹系列改革,最終形成了戰後的經濟體制。在“工業化的軌跡——大國的前史”的封面上(岡崎哲司。通訊社,2月1997),寫的是計劃和市場糾纏在壹起的經濟體制在戰後的廢墟中得以保存。戰敗後,財閥解體,農地改革,資本家地主被消滅,企業由員工主導,越來越像蘇聯體制。戰後的傾斜生產是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學家湯澤弘介領導的,完全是蘇聯的做法。後來進行了改革,最終形成了現在的1955的體制。
這個體系有三個明顯的特點:1是統籌協調,2是價格管制,3是進出口管制,沒有壹點自由市場的影子。除了內部的壟斷(或寡頭壟斷)經營,日本對對外貿易的嚴格控制壹直延續至今,尤其是技術的引進。日本企業進口技術需要單獨申請,外匯和進口許可證要經過外資審查會才能拿到。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節約外匯,而是著眼長遠,防止成套技術的引進沖擊國內自主研發能力。日本制定了以下審查基準。
1.只能促進自主技術的發展,不能損害;
2.技術引進不能讓現有的產業秩序混亂;
3.技術引進不能使中小企業陷入困境;
4.有技術引進的企業有其他相關技術和配套資金,可以靈活運用引進技術。
這些標準模糊不清,可以有多種解釋,主管官員擁有否決權。貫徹“壹號機投入,二號機國產”的方針。與中國相比,改革開放後給予外資超國民待遇,毫無保留地縱容外國技術碾壓其R&D實力。
在大企業集團的壟斷經營下,日本的工商業和運輸業基本上被少數關系密切的集團企業壟斷,只剩下農業。然而,農業不是市場經濟的天堂。戰後日本確實進行了農地改革,土地免費平均分配,產生了大量自耕農。但是,農民並沒有單獨面對市場,而是加入了農業合作社等組織的組合。農資購買和農產品銷售主要通過農業合作社聯合進行。農業合作社組合的組織結構圖如圖2所示。
圖2農業合作社系統主要組織結構圖
根據2000年的統計,出售農產品的農業合作社組合在農業相關產品貿易中所占的比例是:糧食96%,牛奶95%,肉類85%,蔬菜和水果92%。農資購買的農業合作社組合比例為飼料67%,化肥83%,農機71%。這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解散農民組織的政策完全相悖。但是日本的農業並不是壹個賺錢的行業,主要是作為島國日本的儲備資源,以保證在國際市場動蕩,糧食進口困難的時候,日本人不會沒有東西吃,這裏就不做過多的比較了。
——————————————————
“對外開放”對任何國家都是錯誤的!
正確的政策不是對外開放,而是擴大對外開放,也就是讓別人更多地對自己開放,盡可能多地實行貿易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