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業的崛起並不僅僅是依靠工匠精神。其實壹開始是日本制造業,除了工匠精神之外,還有他的創新精神。還有國家的扶持。但是到現在日本的制造業就僅僅是考慮到了工匠精神。而他的創新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創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制造業的崛起,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僅僅是工匠精神還依靠了其他的創新精神。但是日本人自己似乎沒有感覺到他們後續的出名還有發展都是依靠工匠精神。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似乎是壹條自然規律,任憑日本制造再怎麽強大也躲不開逃不過。且不談東芝、松下、索尼財報的連年虧損,光憑以下三條重磅曝光,就足夠撼動日本制造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日本制造業的衰落受制於不少外因,包括日元的加速升值、世界經濟走勢的下行,以及市場風向的變化。然而,外因永遠不是決定因素,它們只不過是為自己失利尋找的借口,起決定作用的始終是內因。或許,“物極必反”是這壹問題最好的答案——正是因為對於技術創新與工匠精神的過於“偏執”,導致日本制造事故頻發,問題不斷。
在工作中,對於同壹件事情的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已經遠遠無法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與日趨激烈的競爭。與逐步優化的商品工藝相比,日本制造業更為需要的可能是具備顛覆性的創新能力。或許這也是日本制造跌入“創新陷阱”的誘因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