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如何消除通貨膨脹的後果

如何消除通貨膨脹的後果

1、西方國家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措施壹般是通貨緊縮和收入政策。通貨緊縮就是從流通中回籠壹部分過多的紙幣,通常采用的辦法是:

①增加稅收。

②提高貼現率和減少信貸總額。

通過這些辦法抑制總需求,使之接近於總供給,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收入政策主要是通過限制工資、物價的上升來抑制通貨膨脹,采用的辦法主要是:

①頒布價格指導線。

②以減稅等手段刺激企業實行低價。

③對工資、物價實行強制性的控制或管理。

在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這些措施的采用,在壹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國家采取措施的目的不在於從根本上抑制或消除通貨膨脹,而只是把它作為對通貨膨脹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節的壹種手段;因此,其結果不但不能真正抑制或消除通貨膨脹,相反卻進壹步加劇了通貨膨脹。

2、建國以來我國經歷的通脹

1980年的通貨膨脹發生在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黨的工作重心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段時期,宏觀上經濟增長速度迅猛、投資規模猛增、財政支出加大導致出現較嚴重財政赤字、盲目擴大進口導致外貿赤字,外匯儲備迅速接近於零。1979年、1980年物價出現了明顯上漲,其中1980年通脹達到6%。後來我國經過壓縮基本建設投資、收縮銀根、控制物價等壹系列措施,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表現為國務院在1980年12月發出了《關於嚴格控制物價、整頓議價的通知》,對通貨膨脹進行治理。

1984-1985年的通貨膨脹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起社會總需求過旺,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導致成本推動,伴隨著基建規模、社會消費需求、貨幣信貸投放急劇擴張,經濟出現過熱現象,通貨膨脹加劇。為了抑制高通脹,當時采取了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強物價管理和監督檢查,全面進行信貸檢查等壹系列措施。表現為從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壹系列宏觀調控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是由於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緊縮政策在尚未完全見到成效的情況下,1986年又開始全面松動,導致需求量的嚴重膨脹。此期間,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物價的上漲和搶購風潮引發了壹系列的社會問題。在突如其來的沖擊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應,召開會議整頓經濟秩序。於是1989年11月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中***中央關於進壹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用3年或更長壹些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任務,使用大力度的調整措施。

1993-1995年的通貨膨脹表現為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張過猛與金融持續的混亂。有人形象地總結為 “四熱”(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四高”(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高物價上漲)、“四緊”(交通運輸緊張、能源緊張、重要原材料緊張、資金緊張)和“壹亂”(經濟秩序特別是金融秩序混亂)。此次通脹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提出16條措施為起點,經過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國實現經濟的“軟著陸”。

2007年至今的物價上漲 通脹壓力加大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 是壹種非典型性的通脹 具體原因有

1、供需失衡 比如食品行業 這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脹

2、成本拉動 比如原油鐵礦等國際價格上升 新勞動法的執行 國內某些行業的價格上漲

3、國內投資過熱 大量流動性流向樓市股市 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壓力加大

4、國內突發事故災難 如雪災 地震等造成短期物價反彈壓力

5、國際貿易失衡 巨額順差的長期存在 外匯占款嚴重 RMB投放過多

9、RMB升值預期使得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國內

治理措施是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轉變為從緊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 最近又轉為“壹保壹控” 07年至今已經數次調整以及不對稱調整了利率 存款準備金率等 財政政策方面有調整出口退稅 財政補貼支出等

  • 上一篇:如何快速獲得香港身份?
  • 下一篇:軟中華煙有幾種?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