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什麽是固定釘住匯率制?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與現實表現。

什麽是固定釘住匯率制?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與現實表現。

1994之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除了從1994小幅升值到1995之外,仍保持相對穩定。亞洲金融危機後,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增長,中國政府進壹步縮小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1999期間,IMF還將中國匯率制度的分類從“有管理的浮動”改為“盯住單壹貨幣的固定釘住制度”。

1994之前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人民幣匯率受到國家的嚴格管理和控制。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前,我國匯率制度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壹浮動匯率制(1949 ~ 1952)、五六十年代的單壹固定匯率制(1953 ~ 1972)、布雷頓森林體系後的單壹浮動。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

1.向市場經濟的早期過渡(1979-1993)

第壹階段是人民幣內部結算價和官方匯率並存(1981 ~ 1984)。改革前,人民幣匯率長期低於出口成本,但高於國內外消費價格之比。為了擴大出口,人民幣需要貶值,但人民幣貶值對非貿易外匯收入不利。考慮到貿易和非貿易兩方面的需要,8月1981 1 1,政府決定實行官方匯率之外的貿易內部結算匯率,即在全國平均出口匯兌成本上加上壹定的利潤,明顯低於官方匯率。

第二階段是取消內部結算匯率,進入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並存時期(1985 ~ 1993)。雙重匯率制度明顯調動了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國家外匯儲備也有所增加。但這種安排存在明顯的問題:壹是從對外關系的角度,IMF將雙重匯率視為政府對出口的補貼,發達國家威脅對中國出口征收補貼稅。第二,從國內來看,雙重匯率造成了外匯管理的混亂,在外貿部門還在吃同壹鍋的情況下,並不能有效抑制進口。因此內部結算價從1985 65438+10月1取消,人民幣回歸單壹匯率。

為配合外貿改革和承包制的實施,我國逐步取消財政補貼,從1988提高外匯留成比例,普遍建立外匯調節中心,放開調節市場匯率,形成了官方匯率和調節市場匯率並存的局面。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1994至今)

第壹階段的

匯率壹體化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時期(1994 ~ 2005年7月)。65438-0994全國外匯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統壹和規範外匯市場,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具體措施包括,第壹,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4 65438+10月1,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將合並。第二,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取消留成和結匯。第三,建立統壹規範的中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央行通過參與這個市場交易來管理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公布的匯率就是這個市場形成的匯率。1996 12中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這是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重要壹步。

1994之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除了從1994小幅升值到1995之外,仍保持相對穩定。亞洲金融危機後,由於人民幣與美元脫鉤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增長,中國政府進壹步縮小了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區間。1999期間,IMF還將中國匯率制度的分類從“有管理的浮動”改為“盯住單壹貨幣的固定釘住制度”。

第二階段

2005年7月21,中國改革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壹美元,而是選擇幾種主要貨幣組成壹籃子貨幣,參考壹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動。我們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壹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人民幣總體上略有升值。2005年7月2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中國人民銀行在每個工作日收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等交易貨幣匯率收盤價,作為下壹個工作日人民幣交易中間價。65438+2006年10月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 00公布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HKD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即期外匯市場(包括場外和撮合方式)及銀行櫃臺交易匯率的中間價。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新匯率制度的順利實施充分證明,“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壹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中國匯率改革的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要求。人民幣匯率將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壹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 上一篇:索要的拼音
  • 下一篇:人名幣兌美元的升值到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