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什麽是國家宏觀經濟 和調空

什麽是國家宏觀經濟 和調空

什麽是宏觀經濟

[編輯本段]

所謂宏觀經濟是指:指總量經濟活動,即國民經濟的總體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壹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

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

微觀經濟是:指個量經濟活動,即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是指個別企業、經營單位及其經濟活動,如個別企業的生產、供銷、個別交換的價格等。微觀經濟的運行,以價格和市場信號為誘導,通過競爭而自行調整與平衡;而宏觀經濟的運行,有許多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達到的領域,需要國家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出發,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宏觀調節和控制。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關系

[編輯本段]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運行的兩個不同層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的良好狀況是微觀經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社會經濟活動本身就是壹個整體,宏觀與微觀之間,生產、流通、分配、交換的各個環節之間都是密切聯系在壹起的。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計劃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調節手段。在現代社會化商品經濟條件下,只有合理運用計劃與市場這兩種配置資源的經濟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實現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計劃與市場兩者,市場處在更基礎的位置,計劃則是在市場作用下發揮宏觀調節功能和微觀指導功能。只有將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才能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國家特別需要用宏觀經濟法律手段進行調控。

宏觀經濟是與微觀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市場經濟中以個人、家庭和企業為單位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即是微觀經濟。現代市場經濟雖然仍以單個微觀經濟主體為基本單位,但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商品交換日益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經濟活動已不再是單純的個體行為,而日益呈現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特征。個人財富、家庭福利和企業利潤的增加,已經不再單純地取決於自身的努力,還必然要依賴於整體經濟狀況,整個經濟運行越來越表現出明顯的總量、綜合和全局性特征。

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

[編輯本段]

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是:

1、高的且不斷增長的國民產出水平(即實際GDP)

2、高就業、低失業

3、穩定或溫和上升的價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壹種處於政府的控制之下,並能對壹個或多個宏觀經濟目標施加影響的經濟變量。

什麽是宏觀經濟總量的平衡

[編輯本段]

宏觀經濟總量的平衡是指:

⑴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平衡

⑵壹個地區範圍內的市場供需平衡

⑶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⑷全國工業部門的生產和需要的平衡

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經濟調節方式

[編輯本段]

⑴以間接調節為主

⑵以直接調節為主

⑶始終以調控總供給為主

⑷始終以調控總需求為主

國家實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必要性

[編輯本段]

⑴它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⑵它是實行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

⑶它是推動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客觀需要

⑷它是經濟體制的改革與調整的需要

⑸它是轉變國家政府經濟職能的需要

宏觀經濟調節體系包括

[編輯本段]

⑴宏觀經濟調節目標

⑵宏觀經濟調節方式

⑶宏觀經濟調節手段

⑷宏觀經濟調節政策

⑸宏觀經濟調節水平

宏觀經濟調節目標的經濟政策體系

[編輯本段]

國家實行宏觀經濟調節目標的經濟政策體系主要包括:

⑴財政政策

⑵貨幣政策

⑶收入政策

⑷產業政策

⑸消費政策

財政政策調節宏觀經濟活動的手段

[編輯本段]

財政政策調節宏觀經濟活動的手段主要包括:

⑴財政補貼

⑵國家稅收

⑶國家預算

⑷國家債務

⑸信貸政策

貨幣政策調節宏觀經濟活動的手段

[編輯本段]

貨幣政策調節宏觀經濟活動的手段主要包括:

⑴國家預算

⑵公開市場業務

⑶利率手段

⑷再貼現手段

⑸存款準備金手段

根據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調節的影響,貨幣政策主要可分為:

⑴貨幣儲備政策

⑵貨幣回籠政策

⑶擴張貨幣政策

⑷貨幣發行政策

⑸緊縮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如何擺脫"三大迷思"困擾

中國經濟正遭遇三大迷思困擾。哪三大迷思?壹是通脹壓力,二是流動性壓力,三是增長下滑壓力。進壹步分析這三大迷思,其實都是受制於壹個主軸的三種表象。而這個主軸不在內部,而在外部,這就是由美元貶值派生出來的問題。

在解析“三大迷思”之前,先說壹個重要前提,就是美元的異動。由於這是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是擺脫“三大迷思”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先弄明白美元的走向到底如何。

要分析美元走向,不得不談美國推行的弱勢美元戰略。美元已持續貶值數年,已造成全球價格體系紊亂。也就是說,從美國的角度看,已達到了預期目標,再玩下去,就要對美國自身造成實質性傷害了。

為什麽這麽說呢?首先,美元持續貶值造成了經濟對手的困難。比如,人民幣對美元在三年內持續升值近20%,使大部分微利的中國外向型企業遭受了匯率和成本的雙重擠壓,走向虧損甚至破產。也就是說,美元貶值已達到了擠壓對手的目的。

其次,由美元持續貶值造成的全球價格體系混亂、通脹壓力加大,現在已到了非治不可的關鍵時刻。從美國的利益來講,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就要對美國經濟自身造成實質性傷害了。此時,若是美元由弱轉強,可以穩定價格預期,有利於美國經濟的下壹步發展。

而從全球角度看,迫於通脹壓力,美元的走強也符合各國對穩定物價的期待。此時美國順勢調整弱勢美元戰略,既可以做“好人”,重塑美元霸主地位,又有利於全球金融資源再次流入美國。左右逢源,何樂而不為?近日,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大經濟體增持美國國債,就是壹個重要的轉勢信號。

明白了美元大趨勢之後,回頭看“三大迷思”之壹的中國通脹壓力問題。

從主導性看,本輪通脹壓力主要是輸入性的,是壹種貨幣現象,是由美元貶值引起的石油及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引起的壓力。如果加上前兩年所謂的“高增長、低通脹”,實際上是把價格壓力往後推移,所以才形成了目前的價格形勢。而這壹點,很可能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註意。

由此觀察,本輪價格上漲,主要取決於美元因素。而目前已有多個國際機構對美元轉勢有了明確判斷,對石油及其他生產資料價格的回落也有比較明確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看待我國的價格趨勢和外圍經濟環境,調整相應的經濟政策,就是壹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了。

再看“三大迷思”之二的流動性問題,同樣也與美元趨勢有關。近幾個月來,在外貿順差逐漸縮小的情況下,不明用途的外匯大量流入,造成了新的對沖壓力。熱錢為什麽要擠進中國?就是想在短時間內從兩方面套利,壹是人民幣升值,二是對中美利差擴大的預期。

為了應對外匯流入導致的流動性問題,央行持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在通脹壓力不斷加大,加息措施又難以啟用的情況下,這壹政策工具的反復使用,固然對收縮流動性產生了明顯作用,但也導致了資金的結構性淤塞,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而問題的緩解,也與美元走向有關。

第三個迷思,也就是經濟增長問題,也與美元趨勢有關。增長問題,本來主要是國內的事,但對於壹個外貿依存度高企的經濟體來說,問題就不是那麽簡單了。由於本幣升值加上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大量原本微利的外貿企業失去了生存基礎,出口下降,自然對經濟增長有直接影響。

而要使外向型企業向內需型轉變,從推動經濟增長的結構上調整產業布局,無論在生產組織上還是在時間上,都需要花很大努力,都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同時在壹個開放的時代,即便是為內需服務的企業,也要有國際經營眼光。也就是說,在目前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世界經濟格局下,也需要註意美元的動向。

現在,美元有由弱轉強的跡象。此時,如果不從本質上看問題,而是繼續被表象所蒙騙,在戰略和策略上做出不恰當的選擇,那是要引來後遺癥的。而美元也不是完全可以自以為是的貨幣,也會受美國經濟自身和國際經濟與金融格局的影響。

適時把握美元轉折的有利時機,作出相應的政策調整,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從目前的“三大迷思”中走出來。而就目前反應過度的滬深股市而言,更前瞻、更全面、更理性、更歷史地看待中國經濟走向,也許會平緩這兩個市場的非理性躁動。

  • 上一篇:誰知道關於大連的信息?
  • 下一篇:審計報告的作用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