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石油、鐵礦石和銅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石油、鐵礦石和銅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雖然礦產資源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以追溯到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前石器時代、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和原子能時代,但實際上,直到工業革命以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才把礦產資源帶入人們衣食住行、交通使用、醫藥和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此後,人類社會生產不斷加大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裏,礦產資源已經完全取代其他自然資源,成為現代人地關系體系中最活躍的自然要素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當今世界,約95%的能源、80%的工業原料和70%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礦產資源[1]。由於人地關系發展空間的異質性,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礦產資源開發階段,這就決定了礦產資源在中國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地位。1中國礦產資源基本特征總體上,中國陸殼活動強烈,地層發育良好,沈積類型多樣,構造復雜,含礦地質環境、成礦類型、礦化強度自成體系,決定了中國礦產資源的基本特征。(1)礦種齊全截至1992年,我國已發現礦種168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種151種,已發現的礦床和礦點20多萬個,詳查工作近2萬個。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燃料礦產4種,金屬礦產56種,非金屬礦產87種,地下水、地熱、礦泉水4種。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礦產品種齊全、匹配程度高的國家。(2)總量可觀。根據對世界各國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值的估算,中國位居第三。如果按單位土地面積礦產資源價值計算,我國每平方公裏礦產資源價值為65438+世界平均水平的0.54倍,是世界上礦產資源豐度較高的國家之壹。(3)優劣勢並存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礦產資源的優劣勢更加明顯。資源儲量方面,占全球15%以上的優勢礦種有:稀土、鉭、鈮、鈦、釩、鎢、錫、鉬、銻、鋰、鈹、煤、芒硝、鎂、重晶石、膨潤土、耐火粘土、石棉、螢石、滑石、石膏、石墨等;豐富的礦產有鐵礦石、鋁礬土、鉛、鋅、汞、硫、硼、高嶺土、珍珠巖、磷等10種;前景雖好,但儲量不足的礦種有七種:石油、天然氣、錳、銅、鎳、金、銀;探明儲量明顯不足的劣質礦種有:鉻鐵、鉑族金屬、鉀鹽、天然堿、金剛石。在礦產質量方面,我國擁有壹批質量好、品位高的優質礦產,如低灰、低硫、高熱值的煤炭,鎢、銻等有色金屬,冶金輔料等。但就我國大宗礦產而言,其基本特點是貧礦多,富礦少。根據現有資料分析,我國86%的鐵礦石、70%的銅礦石、磷礦和鋁土礦、50%的錳礦儲量較差。嚴重的問題在於中國化石燃料資源結構落後。目前,現代能源礦產——石油和天然氣在中國化石燃料資源中的比重為2.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9個百分點。(4)分布不均我國不同地區的地質構造環境和發展歷史差異較大,因此區域地質有其自身的特點,造成資源的空間(區域)分布不均。從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量的六大區域分布來看,80%左右的主要礦產能源資源——煤炭和石油資源分布在北方;化學礦產的硫、磷資源80%以上分布在南方省份;大部分黑色冶金礦產資源位於北方東部,而70%以上的有色金屬集中在南方。(5)人均占有量低受人口基數大的影響,我國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低。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儲量的潛在總價值為65438美元+0.51萬美元,小於世界平均水平1/2。2資源消耗、生產和供應現狀我國大規模工業化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快速的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和不斷擴大的制造業生產造成全國礦產資源消耗急劇增加。從1953到1992,我國生鐵、鋼材、銅、鋁、鉛、鋅、水泥、煤炭、石油等主要礦產品消費量分別增長35、37、27、205、16、50、78和16。這壹變化過程清晰地顯示了現階段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三個方面之間的基本函數關系:即礦產資源消費增長>;經濟總量增長>人口增長。中國礦產資源消費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80年代以前)和穩定增長(80年代以後)(圖1 ~ 3)。在初始階段,由於我國社會生產基礎的落後和多年來強調工業的經濟發展政策,消費需求的急劇增加與初始階段極低的消費基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從而呈現出全社會礦產資源消費強度的快速增加。在穩定增長階段,由於國民經濟產業、部門和產品結構的協調發展以及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最終導致礦產資源消耗強度緩慢增長的曲線變化。圖1中國鋼鐵和水泥社會消費強度變化示意圖(略)

圖1中國鋼鐵和水泥使用強度圖2中國銅和鋁的社會消費強度變化示意圖(略)

圖2中國銅和鋁的集約利用圖3中國主要能源和礦產品社會消費強度變化示意圖(略)

3集約——利用關鍵能源礦產,中國經過40多年的奮鬥,中國已經建成了比較完整的礦業生產和供應體系。目前,中國有近1萬個國有煤礦和27萬多個鄉鎮集體煤礦和個體小煤礦。1995,全國礦石開采量達到53億t以上,其中煤炭近654.38+0.3億噸,原油654.38+0.5億噸,天然氣654.38+0.8億m3,鐵礦石2.6億噸。雖然我國礦產資源豐富,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礦業生產國,但與我國工業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消費增長相比,以國內生產滿足全社會的礦產資源需求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壹大難題。就能源和礦產供應而言,幾十年來煤炭產量普遍超過銷量。然而,由於我國工業生產與煤炭資源區域分布的矛盾,以及運輸能力的限制,東部和南部主要消費地區的煤炭供應壹直處於緊張狀態,造成區域性煤炭供應短缺。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石油及產品的需求強勁增長,但此時我國石油產量已進入緩慢增長期,供應短缺日益明顯。由此,中國在1993成為石油產品凈進口國,這還不包括價值1000億美元的化肥、乙烯、化纖等石化產品進口。在金屬礦產供應方面,中國的鐵礦石,尤其是富礦,供不應求。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鐵礦石進口量逐年增加,1995年達到4000萬噸,使得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達到1/6。和鐵礦石生產壹樣,錳礦供應基本自給,但富錳礦消費仍需進口。鉻鐵礦資源嚴重不足,主要依賴進口。有色金屬中銅礦石的供需矛盾非常尖銳,每年需要大量的外匯進口。鎢、錫、鉬、銻和稀土是中國的主要礦產。除了滿足國內需求,每年還有大量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非金屬礦產方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供應較好,其中螢石、菱鎂礦是國家出口創匯的大宗礦產。化工原料中的硫和鈉鹽供應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需求,少量出口。目前,在國內加工能力較小的情況下,磷礦石供應基本能滿足市場需求,少量出口,但國內磷肥供應仍有相當壹部分依賴進口。我國鉀鹽供應長期短缺,不得不依賴進口。建築材料和其他非金屬礦產不僅滿足國內市場供應,而且其中大多數,如水泥、平板玻璃、石墨、滑石、石材和重晶石,已成為重要的出口產品。事實上,就中國資源儲量的保護程度而言,形勢相當嚴峻。首先,雖然我國大部分支柱礦產探明儲量可觀,但現有可采儲量緊張,資源形勢嚴峻。例如,我國煤、磷、鉛、鋅、鐵、銅、鋁、鈾、硫、石油等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但可采儲量僅為探明儲量的21%(煤)-50%(銅),其中鐵、銅、金、鉀鹽不能自給,石油、鉛礦不到30。其次,壹些傳統出口礦產的出口優勢可能會逐漸喪失。在鎢、錫、銻、滑石、螢石、稀土、菱鎂礦、鉬、石墨等九種傳統出口礦種中,前五種礦種近十年為了多創匯擴大出口,優質礦石和低成本儲量消耗很快,儲采比下降到31(銻礦)~ 60(鎢礦),已經到了難以增產的臨界線。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預計2000年或2005年後出口能力將急劇下降。再次,由於缺乏合理開發和有效管理,可采資源的損失和浪費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①回收率普遍較低。目前,我國礦產資源平均總回收率僅為30% ~ 50%,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10% ~ 20%,也低於國內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因此,僅1995的煤炭資源可采儲量就高達20億噸。(2)資源競爭加劇。截止1994年底,國有重點煤礦範圍內非法開采小煤礦近萬個,破壞可采儲量28億t,在這種落後的資源開發管理條件下,礦產資源生產規模越大,造成的浪費和損失越多,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越大。如不及早解決,必將成為中國有限的礦產和環境資源永遠無法填補的“黑洞”;(3)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生產技術落後,目前礦產資源投入產出效益低。比如,我國單位GDP能耗比發達國家高4-9倍。3長期安全265438+20世紀初(2000-2020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主要表現為:雖然人口在低水平增長,但2020年總人口仍可能超過1.5億,進壹步逼近峰值;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可能超過6萬億美元,人均GDP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產業結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第壹產業占GDP的比重會大幅度降低(< 10%),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大致相當(各占45%)。作為支柱產業,建築、機電、化工及相關產業,如建材,將被優先考慮。正是這些發展特點,推動了我國礦產資源消費總量的明顯增加。據國家有關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主要礦產資源需求將增加約1倍[2]。到目前為止,我國只有煤炭、金礦、石油、鈾、天然氣和泥灰巖具有目前可采深度,進行了系統預測,總預測資源量分別是各自探明儲量的4、5、6、10、22和78倍。據國家地礦部統計,我國45種主要礦種中,有24種到2010年可能增加探明儲量的0.4 ~ 1.4倍;另有11礦產因已探明儲量,基本可滿足未來需求,無需增加更多儲量;僅鐵、鉻、鎳、鎢、鈷、鉑族、硼、滑石、金剛石、鉀鹽等10種礦產未進行定量分析或新增儲量有限[3]。從總量上分析,我國礦產資源仍有很大潛力,絕大部分能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①已探明儲量能滿足2020年需求的礦產有10種,如煤、鎂、鈦鐵礦、鉬、稀土、菱鎂礦、芒硝、鈉鹽、石膏、膨潤土等;(2)錫、耐火粘土、磷、玻璃矽質原料、矽藻土、裝飾石材、石墨、石棉等8種資源豐富、探明儲量可滿足或基本滿足2020年需求的礦產;(3)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可滿足2020年需求,包括鎢、重晶石、鍶、高嶺土、矽灰石。④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可滿足2010年需求,包括天然氣、鈾、鉛、銻、銀、螢石、黃鐵礦、硼、水泥灰巖等9種礦產。⑤石油、鐵、錳、銅、鋁土礦、鎳、鈷、滑石、金等9種礦產,其探明儲量和新增儲量只能滿足2000年或2010年的大部分需求;⑥資源前景有限,探明儲量嚴重的礦產有鉑族、鉻、鉀鹽、金剛石四種。由於關系國計民生的石油、天然氣、鈾、鐵、銅、鋁土礦、黃金、鉀鹽等儲量有限或質量較差,我國礦產資源尤其是能源前景不容樂觀。4對策建議由於我國工業化歷史較短,現代地質勘查的資金和技術投入有限,礦產資源儲量的有效控制總體上還相當粗放。壹方面,除了富鐵資源的整體格局外,其他礦產的資源增長仍有相當大的潛力,尤其是能源、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另壹方面,雖然大部分主要礦種探明儲量可觀,但可采儲量緊張,資源形勢不容樂觀。國內礦產供需矛盾將成為困擾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問題。人均礦產資源有限是中國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同步演變的結果。在這方面,除了依靠當代人和後代人的智慧和努力之外,利用國際貿易來彌補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短缺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對這壹資源基地的真正威脅是不合理的開發和混亂的管理造成的巨大資源浪費,以及對進入世界礦產資源市場的猶豫和觀望態度。為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1)加強地質勘查是我國長期擴大人地關系發展物質基礎、提高礦產資源安全水平的首要任務。今後,礦產資源地質勘查要按照“鞏固基礎,加快普查,選優詳查,對口勘查”的原則,以石油、天然氣、貴金屬、銅礦等可經濟開采的富礦為重點,繼續開展鉻鐵礦、天然堿、硼、金剛石等嚴重短缺礦種的勘查和研究。同時,地質勘探領域將逐步由陸地向海洋擴展,特別要註意加強海上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圈定多金屬錳結核富礦區。(2)實施礦產資源有效開發和管理,認真實施礦產資源法。確定資源有償使用的新資源價值,以資源資產的理念建立現代礦業管理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包括合理的資源補償率和完善的資源稅制度),將資源核算和補償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礦產資源有效供給和利用水平,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實現這壹目標,不僅有賴於成礦理論、開采和回收技術等礦業部門自身的努力,也有賴於國家整體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單位國民經濟礦產資源投入高於世界先進水平的落後局面。(4)積極開展礦產資源的循環利用,將廢棄資源的再生產納入國家原料生產體系,延長有限資源的使用周期。(5)努力開拓礦產資源進出口貿易,積極利用國內外礦產資源,盡快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礦產資源供應體系,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原油、天然氣資源的供應保障。(6)大力加強教育,不斷壯大經濟,提高國民的能源消費效率意識,形成浪費資源是國恥的社會意識。(7)未來礦產資源消費和生產結構的變化將加速工業制造業向東部沿海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集中,並導致內陸地區傳統礦產生產部門的利益流失和結構性失業,必須引起充分重視。調整產業布局,逐步完善相應的治理措施,應成為今後國家礦產資源開發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內容[4]。這麽多,希望采納~

  • 上一篇:GKFX捷凱是非法詐騙外匯平臺嗎
  • 下一篇:負債累累的原因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