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中國鋼鐵和水泥使用強度圖2中國銅和鋁的社會消費強度變化示意圖(略)
圖2中國銅和鋁的集約利用圖3中國主要能源和礦產品社會消費強度變化示意圖(略)
3集約——利用關鍵能源礦產,中國經過40多年的奮鬥,中國已經建成了比較完整的礦業生產和供應體系。目前,中國有近1萬個國有煤礦和27萬多個鄉鎮集體煤礦和個體小煤礦。1995,全國礦石開采量達到53億t以上,其中煤炭近654.38+0.3億噸,原油654.38+0.5億噸,天然氣654.38+0.8億m3,鐵礦石2.6億噸。雖然我國礦產資源豐富,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礦業生產國,但與我國工業化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消費增長相比,以國內生產滿足全社會的礦產資源需求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壹大難題。就能源和礦產供應而言,幾十年來煤炭產量普遍超過銷量。然而,由於我國工業生產與煤炭資源區域分布的矛盾,以及運輸能力的限制,東部和南部主要消費地區的煤炭供應壹直處於緊張狀態,造成區域性煤炭供應短缺。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石油及產品的需求強勁增長,但此時我國石油產量已進入緩慢增長期,供應短缺日益明顯。由此,中國在1993成為石油產品凈進口國,這還不包括價值1000億美元的化肥、乙烯、化纖等石化產品進口。在金屬礦產供應方面,中國的鐵礦石,尤其是富礦,供不應求。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鐵礦石進口量逐年增加,1995年達到4000萬噸,使得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達到1/6。和鐵礦石生產壹樣,錳礦供應基本自給,但富錳礦消費仍需進口。鉻鐵礦資源嚴重不足,主要依賴進口。有色金屬中銅礦石的供需矛盾非常尖銳,每年需要大量的外匯進口。鎢、錫、鉬、銻和稀土是中國的主要礦產。除了滿足國內需求,每年還有大量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非金屬礦產方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供應較好,其中螢石、菱鎂礦是國家出口創匯的大宗礦產。化工原料中的硫和鈉鹽供應基本可以滿足國內需求,少量出口。目前,在國內加工能力較小的情況下,磷礦石供應基本能滿足市場需求,少量出口,但國內磷肥供應仍有相當壹部分依賴進口。我國鉀鹽供應長期短缺,不得不依賴進口。建築材料和其他非金屬礦產不僅滿足國內市場供應,而且其中大多數,如水泥、平板玻璃、石墨、滑石、石材和重晶石,已成為重要的出口產品。事實上,就中國資源儲量的保護程度而言,形勢相當嚴峻。首先,雖然我國大部分支柱礦產探明儲量可觀,但現有可采儲量緊張,資源形勢嚴峻。例如,我國煤、磷、鉛、鋅、鐵、銅、鋁、鈾、硫、石油等礦產儲量居世界前列,但可采儲量僅為探明儲量的21%(煤)-50%(銅),其中鐵、銅、金、鉀鹽不能自給,石油、鉛礦不到30。其次,壹些傳統出口礦產的出口優勢可能會逐漸喪失。在鎢、錫、銻、滑石、螢石、稀土、菱鎂礦、鉬、石墨等九種傳統出口礦種中,前五種礦種近十年為了多創匯擴大出口,優質礦石和低成本儲量消耗很快,儲采比下降到31(銻礦)~ 60(鎢礦),已經到了難以增產的臨界線。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預計2000年或2005年後出口能力將急劇下降。再次,由於缺乏合理開發和有效管理,可采資源的損失和浪費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①回收率普遍較低。目前,我國礦產資源平均總回收率僅為30% ~ 50%,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10% ~ 20%,也低於國內上世紀60年代的水平。因此,僅1995的煤炭資源可采儲量就高達20億噸。(2)資源競爭加劇。截止1994年底,國有重點煤礦範圍內非法開采小煤礦近萬個,破壞可采儲量28億t,在這種落後的資源開發管理條件下,礦產資源生產規模越大,造成的浪費和損失越多,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也越大。如不及早解決,必將成為中國有限的礦產和環境資源永遠無法填補的“黑洞”;(3)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生產技術落後,目前礦產資源投入產出效益低。比如,我國單位GDP能耗比發達國家高4-9倍。3長期安全265438+20世紀初(2000-2020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主要表現為:雖然人口在低水平增長,但2020年總人口仍可能超過1.5億,進壹步逼近峰值;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可能超過6萬億美元,人均GDP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產業結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第壹產業占GDP的比重會大幅度降低(< 10%),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大致相當(各占45%)。作為支柱產業,建築、機電、化工及相關產業,如建材,將被優先考慮。正是這些發展特點,推動了我國礦產資源消費總量的明顯增加。據國家有關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主要礦產資源需求將增加約1倍[2]。到目前為止,我國只有煤炭、金礦、石油、鈾、天然氣和泥灰巖具有目前可采深度,進行了系統預測,總預測資源量分別是各自探明儲量的4、5、6、10、22和78倍。據國家地礦部統計,我國45種主要礦種中,有24種到2010年可能增加探明儲量的0.4 ~ 1.4倍;另有11礦產因已探明儲量,基本可滿足未來需求,無需增加更多儲量;僅鐵、鉻、鎳、鎢、鈷、鉑族、硼、滑石、金剛石、鉀鹽等10種礦產未進行定量分析或新增儲量有限[3]。從總量上分析,我國礦產資源仍有很大潛力,絕大部分能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①已探明儲量能滿足2020年需求的礦產有10種,如煤、鎂、鈦鐵礦、鉬、稀土、菱鎂礦、芒硝、鈉鹽、石膏、膨潤土等;(2)錫、耐火粘土、磷、玻璃矽質原料、矽藻土、裝飾石材、石墨、石棉等8種資源豐富、探明儲量可滿足或基本滿足2020年需求的礦產;(3)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可滿足2020年需求,包括鎢、重晶石、鍶、高嶺土、矽灰石。④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可滿足2010年需求,包括天然氣、鈾、鉛、銻、銀、螢石、黃鐵礦、硼、水泥灰巖等9種礦產。⑤石油、鐵、錳、銅、鋁土礦、鎳、鈷、滑石、金等9種礦產,其探明儲量和新增儲量只能滿足2000年或2010年的大部分需求;⑥資源前景有限,探明儲量嚴重的礦產有鉑族、鉻、鉀鹽、金剛石四種。由於關系國計民生的石油、天然氣、鈾、鐵、銅、鋁土礦、黃金、鉀鹽等儲量有限或質量較差,我國礦產資源尤其是能源前景不容樂觀。4對策建議由於我國工業化歷史較短,現代地質勘查的資金和技術投入有限,礦產資源儲量的有效控制總體上還相當粗放。壹方面,除了富鐵資源的整體格局外,其他礦產的資源增長仍有相當大的潛力,尤其是能源、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另壹方面,雖然大部分主要礦種探明儲量可觀,但可采儲量緊張,資源形勢不容樂觀。國內礦產供需矛盾將成為困擾中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問題。人均礦產資源有限是中國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同步演變的結果。在這方面,除了依靠當代人和後代人的智慧和努力之外,利用國際貿易來彌補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礦產資源短缺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對這壹資源基地的真正威脅是不合理的開發和混亂的管理造成的巨大資源浪費,以及對進入世界礦產資源市場的猶豫和觀望態度。為此,提出以下對策建議:(1)加強地質勘查是我國長期擴大人地關系發展物質基礎、提高礦產資源安全水平的首要任務。今後,礦產資源地質勘查要按照“鞏固基礎,加快普查,選優詳查,對口勘查”的原則,以石油、天然氣、貴金屬、銅礦等可經濟開采的富礦為重點,繼續開展鉻鐵礦、天然堿、硼、金剛石等嚴重短缺礦種的勘查和研究。同時,地質勘探領域將逐步由陸地向海洋擴展,特別要註意加強海上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圈定多金屬錳結核富礦區。(2)實施礦產資源有效開發和管理,認真實施礦產資源法。確定資源有償使用的新資源價值,以資源資產的理念建立現代礦業管理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包括合理的資源補償率和完善的資源稅制度),將資源核算和補償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礦產資源有效供給和利用水平,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要實現這壹目標,不僅有賴於成礦理論、開采和回收技術等礦業部門自身的努力,也有賴於國家整體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單位國民經濟礦產資源投入高於世界先進水平的落後局面。(4)積極開展礦產資源的循環利用,將廢棄資源的再生產納入國家原料生產體系,延長有限資源的使用周期。(5)努力開拓礦產資源進出口貿易,積極利用國內外礦產資源,盡快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礦產資源供應體系,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原油、天然氣資源的供應保障。(6)大力加強教育,不斷壯大經濟,提高國民的能源消費效率意識,形成浪費資源是國恥的社會意識。(7)未來礦產資源消費和生產結構的變化將加速工業制造業向東部沿海地區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集中,並導致內陸地區傳統礦產生產部門的利益流失和結構性失業,必須引起充分重視。調整產業布局,逐步完善相應的治理措施,應成為今後國家礦產資源開發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內容[4]。這麽多,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