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外匯開戶 - 試分析我國能源消費和供應現狀?

試分析我國能源消費和供應現狀?

中國能源消費現狀分析

2004年上半年能源形勢回顧

200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能源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能源供大於求的局面再次出現。據統計,2003年全國有21個省市拉閘限電。今年壹季度,限電的省市增加到23個,預計今年夏天限電現象會更嚴重。受運能限制,陜西、山西等產煤大省煤炭供應短缺也加劇了能源供需矛盾;煤炭的短缺使得缺煤缺油的東南沿海地區不得不依靠柴油發電機發電,這也使得壹些地方的石油供應緊張。上述連鎖反應給中國經濟的穩定持續增長帶來了巨大沖擊。

目前我國能源供需緊張主要表現在電力方面。2003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89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5.8%。2004年上半年,我國電力需求繼續高速增長,6-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達到650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1%,進壹步加劇了電力短缺。隨著夏季用電高峰的臨近,全國用電負荷持續攀升。預計全年電力需求209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約11%。同期電力供應生產能力將相對不足,預計全年將有2000多萬千瓦的缺口,我國電力供需形勢將比2003年更加嚴峻。

中國能源供需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壹方面,近兩三年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發展過快,這些行業用電量占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的30%左右,而符合新型工業化要求的工業投資增速不快或不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增加了“住”和“行”的能耗。例如,2003年北京市電力負荷為833萬千瓦,而夏季空調總負荷約為300-400萬千瓦,空調用電量占全市總用電量的7-10%。另壹方面也與前幾年能源建設放緩有關。例如,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電力工業開始高速發展。2003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845億千瓦,比2000年增長20.4%,但同期電力需求增長40.4%。

上半年,政府在能源消費領域

采取的新措施及其效果

(1)倡議

為保證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發展,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政府適時進行宏觀調控,與能源消費領域相關的政策措施和活動主要包括:

1.去年以來,中國政府進壹步強化土地審批程序和銀行貸款條件,充分利用土地政策和金融政策。比如4月份國務院下發通知,決定適當提高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開發等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鋼鐵從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電解鋁、房地產開發(不含保障房項目)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抑制部分高耗能行業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目的是減少不合理的能源需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九部委於2004年5月聯合發文,要求各地暫停審批新的焦炭生產項目,以遏制焦炭行業的無序擴張。

2.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2月,中國政府發布《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調整出口退稅率的通知》,規定自2004年6月65438+10月1日起,降低壹般出口產品退稅率,降低或取消國家限制出口產品和部分資源性產品的退稅率。繼通知下發後,2004年5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出緊急通知,宣布自即日起,所有出口焦炭、半焦和煉焦煤停止增值稅出口退稅。

3.針對能源(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我國政府壹方面出臺了加快煤電油運建設的政策,另壹方面也在加快制定和實施煤電油運建設規劃,確保能源供應的連續性。與此同時,節能和提高能效被提上重要日程。今年4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開展資源節約活動的通知》,將2004-2006年定為“資源節約年”,並明確提出了今後三年節能節電的具體目標。

4.鑒於我國能源供應緊張,主要表現為電力供應緊張,考慮到我國用電效率低、浪費大,國家有關部門把“倡導和實施節約用電,努力緩解電力瓶頸,支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今年節能工作的重點。5月底,國家發改委、國家電監會在夏季用電高峰到來前聯合發布《關於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組織制定電力需求側管理相關法規、政策、標準和規劃,積極籌措資金推進電力需求側管理。

5.今年6月中旬,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發布電價調整方案,將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提高2.2分錢/千瓦時,以發揮價格杠桿調節電力供需平衡的作用。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等6個高耗能行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劃分為淘汰類、限制類、允許類和鼓勵類企業,試行差別電價。為緩解季節性、周期性缺電矛盾,上海、江蘇、北京等9省(市)進壹步完善了分時電價辦法。

6.國家有關部門將壹年壹度的“全國節能周”從上月的165438+提前到6月,並提出了“節約用電,緩解瓶頸”的針對性宣傳主題,以便在夏季空調負荷急劇增加的情況下,廣泛宣傳,大力倡導節約用電。北京等地提出“公共建築空調溫度提高1℃”的倡議;包括北京在內的許多城市已經決定采取控制措施,如每周輪流放假、高溫放假、避開用電高峰、負荷控制、輪流停空調等,以應對即將到來的用電高峰。

(二)實施效果

從實施效果來看,有些政策措施達到了預期效果,有些政策出臺時間不長,效果仍然不明顯。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會逐漸明朗,具體來說:

1.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實施效果明顯。2004年6月至10月,我國出口總額357.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8%,比去年34.6%的增速回落15個百分點。其中,國家限制出口的焦炭、半焦等資源型、高耗能產品出口總值同比下降52.3%;煤炭出口下降28.6%;成品油下降48%;鋼坯下降49.5%;國家鼓勵類機電產品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7.9%,高新技術產品同比增長42.8%。

2.電價調整方案及其與其他高耗能行業監管政策措施的協同作用,有望有效抑制鋼鐵等高耗能行業的盲目發展和電力需求的增長。2004年,鋼鐵和有色金屬行業的用電量增長可能分別下降65,438+04%和65,438+00%左右。

3.初步分析,各項需求側管理支持政策措施的綜合效應將減少電力需求約10萬KW。

4.在“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中,明顯感受到老百姓對“節電小貼士”等節能科普資料的興趣。

5.今年夏天,家電市場明顯將“節能”作為廠商的主要營銷策略,尤其是空調、冰箱等高耗電家電。

問題和建議

(A)問題

從目前的終端能耗來看,存在壹些不利於未來節能和能效提升的因素,如:

1.部分省市上網電價較高,電網供電可靠性下降,明顯提高了企業自建電廠的積極性。企業應對能源供應短缺的表現是增加自身能源供應能力的動力大於采取節能措施的動力。

2.壹些地方以熱電聯產的名義建了很多小火電項目。雖然這些項目暫時緩解了電力短缺,但小型火電廠在能效和環保措施方面明顯弱於大型火電廠,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控制埋下了隱患。小火電的快速發展在壹定程度上與現行的行政審批制度有關。30萬千瓦以上的電力項目需報相關部門審批。大型電廠雖然“效率高、汙染小”,但在電力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往往會有“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感覺。小火電雖然見效快,但效率低,汙染大。如何解決能源短缺的短期利益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利益之間的矛盾,是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必須面對的問題。

3.雖然在2003年底,中國政府提出要加強宏觀調控,避免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長,抑制高耗能產品的快速增長,但今年年初,在市場的推動下,壹些地方仍然上馬了許多小鋼廠、小水泥廠、小焦化廠、小電解鋁廠。小規模高耗能生產企業發展的背後,是嚴重的低效率、高汙染問題。高消耗、高汙染的粗放生產方式又回頭了。

4.由於電力供應緊張,各地采取了能源需求側管理(DSM)方式,利用價格杠桿實施差別電價,錯峰避峰,引導科學用電,調整負荷曲線,減少限電和拉閘限電的發生。電力短缺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能源需求側管理機制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電力需求側管理的經濟激勵政策仍然薄弱,特別是缺乏長效激勵機制,使得電力需求側管理能否長期有效實施具有不確定性。

(2)建議

1.建立能源供需預警系統,設定社會可持續能源需求目標。

雖然住房、汽車等新壹輪消費熱點的出現,客觀上刺激了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但盲目追求GDP增長是這些高耗能行業畸形增長的另壹個原因。因此,建立能源供需預警系統,建立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需求目標管理體系,探索適合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消費模式,合理引導和管理能源需求,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是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2.加快能源工業結構改革,建立有利於全社會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最佳的能源發展體系。

能源行業的壟斷會導致不合理的競爭和不合理的定價,從而導致不完全的市場信號,引導不合理的投資行為,最終導致社會效益的缺失和環境的破壞。如果不加快能源產業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在政府監管下構建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市場體系,將為低效率、高汙染的能源建設項目提供發展空間,給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帶來不利後果。

3、建立政府宏觀調控與企業發展相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

“電荒”的深層次原因之壹是現行電力行政審批制度存在問題,導致電力投資結構不合理,大量規模小、效率低、汙染大的“小火電”相繼上馬。目前正在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減少行政審批程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不到位,環境和社會成本無法內部化的情況下,探索新的機制,確保新投產項目符合節能環保標準,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大問題。從長遠來看,必須建立能效環保公示制度,把項目的節能審查作為項目開工建設的必要前提,就像環境審查壹樣,處理好政府宏觀調控與企業發展的和諧關系。

4、建立節能專項資金可持續運行的節能機制。

從國外經驗來看,建立專項資金支持能源需求側管理等節能機制的長期有效實施,是壹種成功的方式和趨勢。鑒於此,建議有關部門對此進行專項研究,盡快建立節能專項資金,確保節能機制的有效運行。

5.必須采取經濟措施限制高能耗、高汙染產品的出口。

最近壹些高耗能行業的超常規發展不能說與相應出口退稅政策的鼓勵有直接關系。去年底和今年初采取的降低和取消資源性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措施,對減少出口、保障國內供應、保持物價穩定、抑制過度投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起到了壹定作用。從長期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超越了賣資源換外匯的階段。盡量減少汙染嚴重、資源能源消耗嚴重、附加值低的產品出口,取消包括出口退稅在內的鼓勵出口措施,必要時考慮提高出口稅,限制高耗能、高汙染產品出口,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減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耗。

  • 上一篇:期匯交易名詞解釋
  • 下一篇:請問中投公司是什麽公司 國企?還是央行類性質的?還只單單是盈利為主的企業?要投資600億日股呢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