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新聞網—宿遷日報]本報訊 12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37關口,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7.3647元。當天,沭陽召開的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該縣2007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6.3億元人民幣,與全縣177萬人口相比,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8312元,比上年凈增1300多元。這樣,沭陽縣2007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首次越過了1000美元大關,標誌著沭陽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開始進入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
沭陽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大關雖然姍姍來遲,但是,遲開的花朵同樣美麗。要知道,沭陽曾經是全省第壹貧困縣,又是全省第壹人口大縣,這兩個“第壹”,使沭陽發展的步伐相當沈重。進入新世紀,沭陽迎來了發展的春天,2002年以來,全縣產業結構實現了由“壹、二、三”到“二、壹、三”再到“二、三、壹”的轉變,2007年調整為27.2∶43.5∶29.3。5年來,沭陽縣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翻壹番,年均遞增達15.6%;尤其是200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6.3%,財政收入首次跨上“十億級臺階”,達到15億元,壹般預算收入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8.5%,59.7%,壹般預算收入增幅和壹般預算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始終位居全省縣市前列。
沭陽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得益於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思路明確、做法創新、舍得投入。在近5年間,沭陽縣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490公裏,縣鄉公路總裏程達1670公裏,公路密度和等級位居蘇北縣市前列;投入6億多元打造“強力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96%;電信寬帶覆蓋所有行政村,全縣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寬帶網用戶總量分別達32.1萬門、37.2萬部、1.97萬戶。
城市建設為沭陽的快速發展起到了龍頭帶動和輻射作用。目前,沭陽城區基礎設施配套面積達52平方公裏,比2002年末增加壹倍多,城區戶籍人口39萬人,進城務工、就學、經商人員達6.3萬人;規劃實施的285棟12層以上樓房已有39棟建成,246棟正在建設或即將開工;101個高檔商住小區已經建成,建築面積達509.6萬平方米;虞姬生態園、沭河公園、沭河風光帶相繼建成,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42%,位居蘇北縣市前列。美麗的縣城成為吸引市民和留住客商的“強磁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7.8億元,銷售商品房137萬平方米,完成銷售收入21.6億元,實現稅收3.5億元。
省級沭陽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為沭陽的發展打通了壹條“快車道”。沭陽經濟開發區自2003年以來,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1.6億元,基礎設施配套面積擴大到24.5平方公裏,已承載各類項目420個,建成投產288個,其中超億元項目58個,10億元以上項目5個,境內外11家上市公司落戶該區。2007年,沭陽經濟開發區實現財政收入3.01億元、工業增加值12.3億元,從業人員5.5萬人。
招商引資、全民創業使沭陽工業全面提速。2007年,全縣***引進各類項目194個,總投資額177.7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401家,完成增加值26億元,同比增長33%;全縣新增私營企業1147家、個體工商戶1.02萬戶,累計分別達5082家、2.6萬戶。
新農村建設促進了沭陽城鄉的統籌發展,使花木、食用菌、蔬菜、畜禽等特色產業在擴大規模中提質增效。目前,全縣花木面積達33萬畝,年實現銷售收入24億元,食用菌面積1.3億平方尺,蔬菜復種面積68.2萬畝,生態水禽飼養量達1700萬羽。2007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0元,同比增長14.3%,增速創近3年最高;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4820元,同比增長12.7%,增速創近5年最高。(徐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