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地鐵首創“壹號通”,運營商流量付費探索。
4月,合肥軌道交通官方宣布,全國首個“壹號通”手機刷票技術試點成功。據了解,“壹號通”是壹種基於手機支付功能的軌道交通檢票技術,是地鐵運營商和通信運營商為乘客使用手機刷號提供的智能服務功能。
這項技術有什麽特點?壹言以蔽之,就是要區分運營商,下載APP,無論手機型號,閘機都需要修改,10米內認證,15CM內支付確認。
僅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該方案具有壹定的創新意義,且具有實用性和可擴展性。畢竟在手機支持模式上只需要滿足4G網絡即可,但問題是gate需要做相應的修改,不清楚實際使用和業務合作上的其他不足。
電信運營商壹直與移動支付結緣,在第三方移動支付無望的時候,轉向競爭激烈、藍海密布的交通支付領域。比如翼支付已經在海口、冷水江、綿陽等地支付了乘車碼。未來運營商在交通支付領域必然會有更多的創新探索,但市場是否接受還未可知!
2.建行推出無人銀行。「無人駕駛」是剛需還是噱頭?
4月,中國建設銀行在九江路開設了壹家“無人銀行”。這家銀行最大的特點就是“沒人”。本質上就是壹個全是自助機的銀行網點。
根據移動支付網絡,該分行將通過智能自助櫃員機、智能屏幕、遠程客服、數字屏幕墻和交互式智能機器人,實現所有需要人工辦理和審核的業務。其中,客戶在建行保留人臉信息後,可以直接在ATM上刷臉取款,而且據說還可以免費體驗VR遊戲。
近年來,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等“無人”概念大行其道,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紛紛入局。但從實際落地來看,這些“無人駕駛”的應用場景並不完美。這壹年,“無人”的聲音開始逐漸減弱,更多的“無人”被引導到“智”和“智”。事實上,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進步,完全無人駕駛都是不現實的。如何處理好人、機器和智能的關系是最關鍵的。
3.二維碼電子票,互動營銷真的有用嗎?
5月,騰訊和羊城通率先推出基於乘車碼服務的二維碼電子票新玩法,將廣州特色美食文化和特色地標建築融入其中,讓電子票更具趣味性和收藏性,通過微信實現好友互贈,還能增加互動性和趣味性。
9月中旬,騰訊乘車碼宣布在上海推出電子車票。當時電子票的支持城市有10多個。
不久前,騰訊乘車碼聯合深圳地鐵、麥當勞,在深圳地鐵推出了刷碼領優惠券、紅包的活動。二維碼電子票的推出壹方面可以增加用戶互動,另壹方面可以幫助商家實現廣告引流,方便活動推廣。
但在我看來,微信紅包已經被消費者接受,交通領域的二維碼支付也相對成熟完善,只是在交互方面,電子票並沒有太大優勢。不過好在電子票可以衍生出壹些商家營銷手段,比如贈送代金券、門票紅包等。,還是能起到壹定的引流作用的。
4.在4的幫助下。IFAA,首款安卓3D人臉識別支付上線。
6月,IFAA聯盟發布了“本地人臉識別安全解決方案”,用於實現金融級現金支付技術。隨著搭載人臉識別黑科技“O-Face”的OPPO Find X的問世,正式追平了蘋果的Face ID,使其成為首款Android 3D人臉識別支付手機。
簡單的3D結構光可能算不上創新,但對於Android陣營來說,在3D結構光的基礎上實現金融級的安全支付,確實是壹個很難的創新。
3D安全人臉支付解決方案是技術實力和產業協作能力的體現,其中IFAA的支持和協助必不可少。當然,解決了第壹個刷臉支付的問題之後,還有更多挑戰,比如如何滿足不同手機廠商的應用需求?如何減少刷臉支付的接入時間,進而降低手機廠商相應的適配成本?身份認證領域競爭激烈,安全高效的生物認證方式還需要技術和時間的打磨。
5.銀聯“碰”和“卡碼融合”,NFC支付新玩法。
6月底,銀聯推出“觸摸式”功能,通過NFC手機的NFC閱讀器模式,交互讀取標簽中存儲的數據,然後通過手機上的在線支付流程完成支付。
“觸摸式”支付為商戶提供了壹種低成本、易操作的收款工具,為持卡人提供了壹種更快捷、更安全的支付工具。壹方面,標簽數據具有防復制、防篡改的優勢,比二維碼更安全;另壹方面,Touch Touch其實是基於銀聯系統的在線支付。支付過程受到手機內置安全芯片的保護。目前沒有交易限額,銀行等合作機構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策略定義交易限額。
NFC支付在支付體驗上更加便捷,對支付環境的要求也不會太苛刻。但另壹方面,觸控需要NFC手機的支持,在支持率和使用率上還是需要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5438年6月+2月,銀聯聯手華為推出基於Huawei Pay的新功能,即用戶使用Huawei Pay進行線下支付時,可以在手機的離屏狀態下,通過指紋驗證後快速調出Huawei Pay中默認的銀行卡,手機屏幕上會同時出現銀行卡漏接提示和銀聯二維碼顯示,方便用戶根據受理條件和個人喜好進行選擇。
如果說“觸控”是銀聯NFC支付的壹次變革,那麽“卡碼合壹”則是銀聯NFC和二維碼支付的壹次平衡,但無論如何,兩者無疑都是銀聯近年來值得壹談的創新亮點。
6.首款手機POS產品能否改變智能終端行業?
6月28日,中國銀聯正式發布全球首款手機POS產品,率先將POS機從硬件終端產品轉變為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產品。
2月4日,65438,中國銀聯聯合各大商業銀行以及華為、小米、三星、OPPO、魅族等主流手機廠商,正式啟動首批銀聯手機POS產品應用試點合作。至此,6月公布的銀聯手機POS正式面向市場,智能手機成為POS機收單成為現實。
無論市場前景如何,銀聯手機POS的正式推出,無論在國內還是全球都是領先的移動金融創新。據了解,銀聯手機POS產品壹方面按照PCI規範聯合相關機構設計開發,另壹方面滿足中國人民銀行對TEE和eSE的功能和安全要求,順應全球POS發展趨勢,前瞻性走在世界領先地位。
此外,銀聯手機POS還有很多優點,如安全、成本低、通用性強等。壹方面可以幫助手機廠商推動NFC手機和手機支付的逐步普及,另壹方面可以幫助收單機構更廉價高效地觸達商戶。但是,手機POS會改變智能POS等終端廠商的生活嗎?這個還有待觀察!
7.浦發銀行推出API銀行,開設銀行是大勢所趨?
7月,浦發銀行正式推出業內首個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據介紹,浦發銀行的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將通過API架構,將場景金融融入互聯網生態,圍繞客戶需求和體驗,形成隨時可用的跨界服務,塑造全新的銀行業務模式。
那麽什麽是開放式銀行呢?開放銀行又稱平臺銀行,是指商業銀行開放API端口,連接各種線上平臺服務商;銀行通過與服務商合作,可以基於特定的、具體的消費場景開展各種服務。
開放API端口,意味著銀行將突破傳統物理網點和移動app的限制,開放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嵌入20家合作夥伴的平臺。銀行和合作夥伴結合各自的資源優勢,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快速創新和拓展,從而達到普及金融服務的目的。
截至目前,包括浦發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在內的多家商業銀行都建立了自己的“開放銀行”平臺。互聯網金融的競爭已經到了下半場。開放式銀行作為壹種全新的銀行業態,在國內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但開放和* * *享受的理念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階段,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是互聯網時代的關鍵。雖然開放銀行的發展布滿荊棘,但壹定是大勢所趨。
8.eID首次載入手機終端,身份認證前路漫漫。
8月,華為與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宣布啟動將公安部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發布的網絡電子身份標識(eID)加載到手機的試點計劃,eID首次正式加載到智能手機終端。
此次合作結合了國產密碼算法、華為手機獨有的麒麟芯片和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的eID,可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公民線上線下活動提供高度安全可靠的身份認證服務。目前已支持線下酒店入住和縱橫APP線上身份認證場景。
目前身份認證領域的競爭和移動支付壹樣激烈。就公安部而言,除了eID,還有CTID“互聯網證”,和微信、支付寶壹起推向市場。有了互聯網公司的加持,“互聯網證書”的普及更有優勢。但目前“網證”的應用場景更側重於線下身份認證,而eID則是線上和線下都有布局。另外,以智能安全芯片為載體的eID在安全性上似乎更有優勢。
此外,基於互聯網公司的身份認證系統也在不斷發展。在互聯網應用與手機廠商的互動中,IFAA、FIDO等身份認證聯盟有著天然的優勢。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形成,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就是Xi。如何上下搜索,要看市場和發展!
9.“鐵路e卡通”支持鐵路掃碼,ⅱ類賬戶不壹定是“卡”。
10年底,“鐵路E卡通”在長株潭城際鐵路上正式投入使用,成為國內首條可以手機掃碼進站的鐵路線。
最近廣深城際鐵路也開通了支付寶掃碼服務。然而,與支付寶不同的是,“鐵路電子卡通”的背景和模式不同。首先,“鐵路E壹卡通”項目由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和湖南城際鐵路公司根據城際鐵路軌道交通運營特點,會同中鐵銀通支付公司(以下簡稱中鐵銀通)、中國銀行等單位共同開發。中鐵銀通發行的“中鐵銀通卡”是中國鐵路總公司和中國銀行聯合推出的預付卡。實際上,這張卡是帶有“銀聯”標識的預付卡,僅限鐵路行業使用。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鐵路e卡通”由中鐵銀通和中國銀行聯合發行,雙方共同經營管理,是中國銀聯支持的中國銀行ⅱ類賬戶,也是通過同名ⅰ類銀行賬戶開立的ⅱ類綁定賬戶。
此前,JD.COM、美團、去哪兒、攜程等互聯網信貸消費產品已有針對ⅱ類賬戶“借卡下線”的創新案例,但“鐵路e卡通”的推出,體現了ⅱ、ⅲ類賬戶應用的另壹種方式,拓展了二維碼、手機NFC等“中鐵銀通卡”不具備的多種支付方式,也將支付領域從單純的鐵路行業延伸至其他銀聯支付系統。
10.南寧地鐵首次應用全狀態識別。生物技術會迎來爆發年嗎?
65438年2月,南寧軌道交通1線佛子嶺站新增全狀態識別系統進入調試階段,這是全狀態技術在國內首次應用於交通出行。
全狀態識別是基於人工智能深度網絡的全狀態無感道口系統。與人臉識別不同,全狀態無感識別技術更關註目標軌跡、姿態等非合作識別條件,精準識別用戶身份,提供安全便捷的過閘服務。
全狀態識別強調遠距離、不協調,是基於每個人步態的差異。那麽這種步態識別有多準確呢?會不會有因為人流量太大導致步態受阻的可能?當然,這項技術目前只是在測試階段,未來的實際使用體驗還不得而知。近日,金華公交率先在交通領域應用了刷臉支付。可以預見,未來壹年將是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的爆發年!
總結
以上是移動支付網總結的2018年度移動支付十大創新產品及案例。歡迎妳告訴我妳的創新產品和應用。
本文經作者授權,不代表移動支付網立場。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如不按照規範轉載,移動支付網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