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的反抗讓帝國主義人心惶惶,引起了清政府的註意。1907年3月,清政府命令袁世凱、張之洞妥善處理三省士紳百姓棄約自建房屋的請求。袁世凱等人無意解約,並壹再表示,必須尊重契約草案,不可輕違,尤其不可輕廢,並“突然解約,從何說起”,“輕送此端,唯有喪國”(同上,第799頁)。但鑒於三省士紳和民眾要求廢約的迫切性,不敢強求民心,故采取勸和的方法。他們還反復強調“修路不如贖回”的觀點。
由於袁世凱和張之洞不想解約,三省士紳想直接和英德談判,英德銀行不予理會。此時的英德害怕三省士紳和民眾提出取消條約的要求,擔心已經獲得的權利化為烏有。袁世凱利用三省士紳民爭和英德怕解約之機,終於派梁敦彥與英德銀行代表打了五個多月,見了幾十次面,在1908 13上簽訂了津鎮鐵路主合同。
雖然三省士紳與民眾的鬥爭並沒有完全阻止正約的締結,但英德被迫做出了壹些讓步。與當時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其他鐵路合同相比,津鎮鐵路現有合同在貸款貼息、抵押、築路、管理等方面略有破損。然而,津鎮鐵路被稱為自我管理。實際上從工程到管理,還是由英德工程師和會計師控制。根據合同,公路原計劃經過濟寧,但德方以曲阜礦產極其豐富為由,迫使中方放棄濟寧,從兗州東北改道,繞過曲阜,南至鄒縣,以便德軍根據已經締結的不平等條約,在鐵路兩側30裏範圍內開礦。通過這壹契約,英國、德國等仍獲得了許多權益。
袁世凱等人在與英德談判中,向山東紳士承諾“十年後,中國家償還借款時,將善意允許三省士紳商人自收費用,撥出壹半股份供其收回”,改走官商聯營之路。借款合同簽訂時,清政府命令壹批官員和士紳在直、魯、蘇、皖四省組織預先出資的津浦鐵路有限公司,並要求他們集資入股和白銀贖回。但清政府宣布這條路在10年後由官商合辦,而且無論哪壹年,商股都不能歸還,於是各省官紳都起了疑心,觀望起來。他們雖然做了招股說明書,但並沒有起到實際作用。山東士紳反對金鎮鐵路貸款,要求解約自辦後,展開了收回茅山(今煙臺市牟平區)等5處采礦權的鬥爭。資產階級革命派積極參加了這場鬥爭,成為這場鬥爭的領導力量。早在1899,德國就請求勘探宜州、沂水、諸城、威縣、煙臺茅山五個礦區。自《津鎮鐵路-草約》簽訂以來,德國多次以“交誼-濟舊線,即津鎮中段,雖鐵路、礦山猶在”為由,與清政府及山東地方當局爭權奪利。津鎮鐵路主合同簽訂後,德國要求獲得公路附近的采礦權,日益激起山東人民的極大憤慨。
1908年秋,山東同盟會會長劉冠三、青島極光學院院長陳幹、同濟南師大教師範、同盟會會員俞紅旗發起成立全省學術護礦協會,反對德國無理侵占山東礦權,要求撤銷與德國人簽訂的五礦合同,並鄭重聲明合同簽訂時,東(山東)省人民並不知情,絕不承認然後他們成立了壹個礦物保護協會,目的是試圖拯救它,絕不讓步。他還發表了《在山東商學院對國外老鄉的簡要談話》,揭露了德國帝國主義掠奪路礦權益給山東人民帶來的危害,向全國山東老鄉喊話,要求保護山東路礦主權。山東留日學生聞訊後也多次開會,* *想方設法反抗。他們給山東、北京的老鄉寫信,希望* * *和他們對抗,給山東巡撫袁樹勛寫信,要他想盡辦法保住五個采礦權。以士紳和商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上層階級,為了維護民族工業的切身利益,也熱情地參加了護礦鬥爭。社會下層受害最深,他們的戰鬥情緒也最激烈。他們通過罷工和抵制德國貨,沈重打擊了帝國主義。
收回礦權運動的蓬勃發展,讓山東巡撫袁樹勛極為恐慌。他壹開始試圖開導和說服民眾,然後汙蔑民眾為礦山保護而鬥爭是熱心公益,其實是不合理的。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他開始鎮壓人民的護礦運動。他和德國人壹起強行關閉了震旦公學,解散了防雷協會。袁樹勛的行為遭到了山東北京官員和居住在北京的老鄉們的反對,他們打電話指責他鎮壓人民護礦運動。
山東的士紳和商人曾經做過招股書,籌集資金,準備收回壹些被德國帝國主義占領的礦區。然而IPO無果。此時,德華礦業公司兩年合同期到期,其在5個礦區的勘探成果也大感失望。再加上資金不足,已經虧了四五十萬。因此,1908年冬,山東人民在要求收回權利的同時,同意割讓5個采礦權,但要求225萬馬克(80萬兩銀元)的無理贖金。礦山等被德國威脅探礦,沒有理由要求贖回。袁樹勛多次召集士紳和商人商討贖買的方法。士紳和商人壹致反對取消贖回權,要求取消原合同。
1909年6月,孫寶坻派遣山東巡撫。他主張通過加稅來籌集資金和收取贖款。這項法律實際上是把贖買的錢轉給了農民。為了拉攏士紳,孫寶琦壹再表示不需要士紳籌錢。山東士紳和商人堅決反對贖回方式,要求無償收回采礦權。山東人關菁也在7月份給孫寶奇打電話:1907續約兩年。逾期不辦的,作廢。合同要續簽,宣布無效,底價回收永遠不承認。但孫寶琦不顧士紳百姓的反對,壹意孤行。濟南士紳、山東籍北京官員和商界各行各業大為不滿。包括楊毓思、沈敏史金生等在內的山東咨議局100余人致電外交部說:“山東五礦的合同已於7月3日到期,如果德國非法幹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將根據合同予以拒絕。否則東方人是絕對不會承認的”(采礦檔案二,1213頁)。山東出生的北京官員和各行各業的商人也散發傳單抵制魯夫。上海和其他地方的人們對他們的鬥爭表示聲援和支持。
1909 65438+2月31、孫寶奇與德華礦業公司簽訂《山東收回德商五礦合同》,山東當地政府耗銀34.2萬元,收回5個采礦權。這樣的結果讓山東人民極為不滿。
與此同時,山東省的士紳和商人為爭奪五個礦權而鬥爭。為了發展濟寧的商業,避免德國人侵占津浦鐵路沿線的礦產,他們多次要求清政府將津浦鐵路改道至濟寧,但都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批準。最後決定修建兗州到濟寧的支路作為聚落。這場鬥爭雖然沒有實現,但進壹步激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民族資產階級對帝國主義和腐朽的清政府的憤慨,表達了反抗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的強烈願望。
在津鎮鐵路主合同談判中,德國表示可以放棄膠濟濟路和濟南至山東西部邊境道路的權利,但清政府不得不向德國借款,聘請德國工程師,在15年內修建德州至正定、兗州至開封兩條鐵路。1909年5月,德國向清政府照會,進壹步提出中國政府已允許德國工程師用德國的錢修建德州至正定、兗州至開封兩條鐵路,德國同意將濟南至山東以西的路權割讓給中國,但德國仍保留這兩條路三十裏以內的開采權。
德國的無理要求再次引起山東各界愛國人士的強烈反對。1909年9月,範世傑、王保田、柯少文等180多名山東籍北京官員在北京前門齊魯學校舉行了壹系列會議,痛斥德國侵略,討論保護道路的方法。與會者依次簽名,請願清政府不要答應借德國的錢,並提議與德國重開談判。前往京山的華東民眾還商討成立路礦研究所,與各省路礦協會聯系,共同抵制德商開礦,並敦促政府在士紳的幫助下與德商進行強硬談判,絕不讓步。
在山東士紳的鬥爭下,孫寶坻還反駁了德國“讓位給礦”的無理要求,迫使德國駐京大使雷克斯向清政府表示,為了使兩國滿意,他非常願意隨時設法劃清焦伊鐵路的礦權。1911年,山東地方政府以21萬墨西哥銀元贖回了鐵路兩側除坊子、淄川、金嶺礦以外的所有采礦權。德國人拿到了贖金,卻還在掠奪山東的礦產。
山東人民對孫寶琦以巨款喪權辱國的行為非常憤怒。前往北京進行政商考察的山東同鄉,頻頻聚集,商討對策,竭力抵制孫寶坻的巨款。資產階級革命派也積極參加,揭露和批判孫寶坻、楊、等人的阿諛奉承。在民眾的壓力下,孫寶坻深感“如果用過度的壓力來切斷華礦的生機,被盜了就更難收拾”(同上,第1244頁),所以不敢答應德國人用80萬兩白銀贖回芳子等三個礦的要求。中德雙方經過不斷交涉,直到辛亥革命後1913年,才同意中國收回三個礦權。1908年,山東易縣中興煤礦公司決定不招德股,撤銷了對外總辦,取消了公司名稱中的“華德”二字,將公司徹底變更為商業民族企業。
自吉焦鐵路開通以來,德國對山東的經濟掠奪愈演愈烈。為了“保主權,拒外力”,山東人民先後提出修建禹巖路(兗州至河南)、交誼路、韋偃路等。但除了郵電部在1909修建的兗州至濟寧支路外,實際修建的只有吉焦路小青支線和津浦路棗臺(棗莊至臺兒莊)、棗林路(棗莊至臨城)支線。
棗臺、棗林支線線路短,需要投資少,與中興煤礦公司業務密切相關,最終可以建成。1899年7月,易縣中興煤礦公司成立時,直隸候補道張連芬提出集資修路,解決運煤問題。但由於資金籌集困難,壹直沒有實施。到1906,中興煤礦的日出煤量不斷增加。因為沒有鐵路,只好用牛車運輸,增加了煤炭的成本,對煤礦的發展極為不利。5月,張連芬再次提出了集資修路的問題。經過努力,* * *收了40多萬兩銀子。1908 10清政府正式批準修建棗臺鐵路。1910完成鋪軌,2月建成通車。棗臺線全長43公裏,主要用於煤炭運輸。這樣中興的運費大大降低,與德國、日本等國煤炭的競爭力增強。
修建鐵路是由富商張首倡,後由謝倡導。最初計劃修建從煙臺到濟寧的鐵路,以便與德國人經營的吉焦鐵路競爭。由於費用巨大,計劃縮短路線,只修到魏縣與吉焦路相連為止。但由於聚股困難,沒有談攏,拖了好幾年。
後來,為了加強對山東的掠奪,德國還計劃修建韋偃鐵路。消息壹出,進壹步激發了山東人修建韋偃鐵路的緊迫感。1909年9月,煙臺德奧茲洋行執事譚邀各界士紳、商學院開會,再籌商辦。起初,他從自己那裏籌集了2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其余的都是社會各界募集的。大家都同意。這條路與吉焦鐵路有關,需要與德國人談判。他們選擇王希凡去青島與德國總督談判。德都壹味揚言要建這條路,借口不能堵青商,拒絕與吉焦鐵路接軌。
煙臺的紳商們不畏艱難,壹面將譚推至清政府郵政署立案,壹面積極準備築路。1909,65438+2月,他們刊登了招股說明書,成立了招股公司。* * *孫文山任首發上市公司總理,譚、任首發上市公司董事助理。很快,IPO 540萬。然後他們商量買地的辦法,派人去調查。先考察煙臺到黃縣段,準備買地開工。
德國帝國主義壟斷了山東省的交通命脈。由於山東紳商提出自己經營煙威鐵路,要求“合建”,遭到當地紳商的拒絕。後來又與津浦鐵路北段總經理李德順勾結,密謀秘密入股。不久,由於李德順貪汙受賄,浪費巨款,清政府將其撤職查辦,德國人勾結李德順秘密奪取韋偃鐵路的陰謀也告失敗。然而,德國人並沒有放棄。後來,德國公使雷克斯直接出面,要求清政府修建韋偃鐵路,遭到外交部嚴詞拒絕。
韋偃鐵路的修建存在諸多障礙,不僅受到德國的威脅和阻撓,還受到清政府的幹預,企圖以德為官。1909年9月,當譚出面邀請士紳、商人準備IPO時,山東巡撫孫寶坻請王希範出面籌股,並請求郵務署允許譚這樣做,並希望以官補,必要時改為官督商辦。山東咨議局成立後,那些與清政府關系密切的議員乘機奪權奪權。他們擬了七條措施,上書山東巡撫求證。他們的核心是要求煙臺等地的士紳商人出錢,讓他們掌權。各路認購者聞訊紛紛要求公司退股。雖然IPO的總理孫文山不同意馬上退股,但公司已經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跑煙威鐵路的積極性大打折扣。然後,投標者之間發生了沖突,孫寶琦從中作梗,使韋偃鐵路的建設計劃化為烏有。後來,雖然孫寶坻多次找地方官紳、商人嘗試設置,但無人響應。煙威鐵路的生意終於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