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行業的“老大哥”順豐,這兩年日子也不好過。
近日,順豐旗下生鮮電商平臺順豐速運被報道關閉了上海、武漢、青島、成都等地的大量線下門店。據說順豐將退出華東和西南市場,只保留北京和華南市場。
順豐從2010開始涉足電商領域,至今已近十年。從最初的電商平臺順豐E商圈,到明星項目順豐優選,再到後來的黑客和曲鋒海淘,順豐的電商之路並不順利。
從O2O到無人貨架,從跨境電商到新零售,順豐的電商布局並不廣泛,但這些項目的結果最終大多不盡如人意:有的走出了人們的視線,有的不溫不火,有的甚至拖累了順豐的主營業務。
去年9月底,成立6年的順豐第七次換帥,再到最近的大規模關店潮。順豐作為被王衛寄予厚望的“金牌”項目,似乎也難逃命運多舛的悲慘結局。
“順豐根本沒有電商基因。”
這是大多數人對順豐電商坎坷命運給出的解釋。
回顧順豐這十年的電商之路,用“屢戰屢敗”來形容更為貼切。
十年前,在中國互聯網浪潮的席卷下,傳統企業紛紛搭建自己的電商平臺,順豐也搭上了這趟“便車”。
2010年8月,順豐正式推出第壹個電商平臺——順豐E商圈,主要銷售食品,包括少量3C產品,還做了配套的支付平臺——順豐寶;2012年初,順豐旗下禮品平臺尊禮匯也上線了。
但和大多數傳統企業壹樣,這兩個平臺的整體運營並不理想,隨後相繼關停。
雖然第壹次介入電商領域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但王微並不打算放棄這塊“大蛋糕”。很快,同年5月31,另壹個O2O電商平臺順豐優選上線,定位中高端市場,主打生鮮和進口食品。
“這是順豐的壹貫特色。沒做也沒關系。如果沒有做到,那就在另壹個方向小心翼翼地嘗試,直到壹件事最終做到。”壹位老員工這樣評價順豐在電商市場的堅持。
與前兩個項目不同的是,王衛作為順豐的掌門人,似乎有十足的把握:“這是壹個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項目。”
吸取了之前的教訓,順豐對順豐速運選擇哪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討論的結果是,其他品類,如服裝、3C,已經有了優秀的電商平臺,但在高端食品、生鮮市場還沒有表現突出的公司。
有機會。
“生鮮是電商最怕碰的品類。”討論結果壹致認為“由於這些產品需要在低溫環境下儲存和配送,且復雜的冷鏈物流系統投資高、管理難度大,壹般平臺不具備這個條件,不敢輕易嘗試。”
在該領域布局多年的順豐,在這方面自然有自己的優勢;另壹方面,作為初入電商的物流企業,順豐優選的短板也非常明顯。
首先,電商是平臺模式,如何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流量是關鍵。順豐雖然擁有強大的物流體系,但單單壹個“分流”問題就足以讓王衛無可奈何。
其次,電商和物流的側重點不同。
物流主要解決供應鏈後端的很多問題,而電商需要考慮用戶的消費行為、銷售策略、倉庫分配、質量控制等環節。以服務起家的順豐,似乎控制不了方方面面。
此外,“菜鳥”順豐犯了壹個在電商行業幾乎沒有補救空間的錯誤:大量鋪設線下門店,模式過重,虧損嚴重。
即使在此之後,順豐將偏好從直營改為加盟模式,但為了防止服務質量下降,對流量進行控制,導致流量不足的平臺缺乏流量支持。
所以,雖然生鮮電商的切入為王衛的電商之路開了個好頭,但順豐電商之路卻相當坎坷。
2014年,順豐推出O2O社區店——駭客,試圖解決最後壹公裏的“物流問題”。但由於店內商品只做展示,消費者需要線上線下取貨,不符合社區追求效率的本質,壹直被詬病。後來大量關店,改名為“順豐家”。
第二年,順豐憑借其物流優勢推出了跨境電商平臺曲鋒海淘。而沒有品控經驗的順豐很難控制假貨,倉庫調配經驗的缺乏也讓順豐很難控制訂單數量,導致下單和退貨困難。
不僅如此,在順豐現有優化的前提下,順豐於2016推出了新的電商平臺。兩個平臺都以生鮮為主。唯壹不同的是,順豐優選自營商品,而順豐是B2B2C模式,連接供應商、賣家和消費者。
隨後兩年,順豐也陸續推出了“馮師”、“哇哇”、“馮回GO”等平臺,布局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和新零售領域,但並無太大起色。
用壹句話形容順豐的電商之路:“我沒有漏過壹個風口,也沒有攪過壹個浪花。”
為什麽順豐對電商業務如此執著?
王微似乎早就給出了答案。
2011他曾在壹次私人聚會上說:“順豐現在做電商物流是死,順豐現在不做電商物流可能也是死。”
壹句話變成了預言。電商可能是順豐“不得不”的選擇。
1993,民營快遞在改革的春風迅速崛起。起初,在珠三角孤軍奮戰的王維和在長三角抱團取暖的桐廬幫,似乎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桐廬幫”憑借加盟制的野蠻打法和肯吃苦的大大咧咧精神,迅速在長三角攻城掠地並生根發芽,但也導致了價格戰的惡性循環。
順豐先是通過“降價搶灘”的策略快速搶占市場後,及時調轉方向,將所有網點由加盟制改為直營制,確立了中高端市場的差異化定位,從而拉大了與“準入制”的差距。
變化發生在2006年。
那壹年,童淵董事長余偉嬌星夜趕到杭州,面見“淘寶之父”馬雲。通過這壹方面,“通達系”終於找到了自己在電商時代的新跑道,業務量劇增,開始集體騰飛。
隨著電商行業的繁榮,以電商件為主的“通達系”與以商務件為主的順豐的差距逐漸縮小,這是王衛在那次私人聚會上的電商決心。
的確,順豐在某些方面確實有做電商平臺的天然優勢。
物流處於電商行業的末端,是連接商家和客戶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掌握了這個核心競爭力的王微,自然認為可以借此機會反哺電商,分壹杯羹。
此外,JD.COM通過自建物流強勢突破,淘寶天貓通過並入“通達系”發展壯大,也給了順豐不小的刺激:既然電商可以建物流,為什麽物流公司不能做電商?
但在商業邏輯上,似乎“從電商到物流”和“從物流到電商”是兩條發展路徑,前者會更容易走,JD.COM和淘寶天貓的成功是最有力的論據。
最後,王微確定做電商是因為物流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力成本通常占總成本的50%以上,在利潤上無法和電商業務相比。
這不難解釋。即使平臺不斷變化,運營連年虧損,順豐也從未放棄在電商業務上的持續努力。
但事實證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缺乏相關基因,缺乏商業邏輯,管理失誤...順豐很難支撐王衛的電商夢。
這幾年順豐優選頻繁換帥,其他電商業務未見大起色。但王微在商業戰場上絲毫沒有退卻的意思,反而有越來越受挫的跡象。
現在,我在想,順豐優選線下店的關閉,是否意味著王衛的電商決策已經打了退堂鼓?
難走的不僅僅是電商這條路,其主營業務順豐面臨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
這壹點從順豐最近的財報就可以看出來。
2065438+2009年3月15日晚間,順豐發布2018年度報告。財報顯示,2018年,順豐實現營業收入909.43億元,同比增長27.6%;凈利潤45.56億元,同比下降4.5%;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凈利潤達34.84億元,同比下降5.92%。
值得註意的是,根據歷次年報數據,這是順豐自2017借殼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度凈利潤同比增長和下降的情況。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通達系”中的中通、申通、大雲(童淵暫未披露)凈利潤分別增長30.1%、37.46%、67.34%,發展勢頭依然迅猛。
順豐速運2019年6月簡報顯示,業務量4.09億票,同比增長27.41%,低於大雲、YTO快遞、申通快遞(35.60%、36.13%、42.96%)。
“快遞行業已經是紅海了。大家不僅僅是在爭奪低價市場,還希望搶壹些順豐的地盤。”壹家快遞公司的高管,比如“通達系”的童淵,現在已經投入8架飛機運營。“童淵想瓜分順豐在高效產品和國際市場的份額。”
大雲正在挑戰順豐引以為傲的直營模式。
目前,大雲全國樞紐轉運中心100%自營,實現了對車票分揀、中轉、運輸等核心物流環節的絕對控制。作為回報,大雲在2017年的客戶滿意度排名中僅次於順豐。
此外,3月11日,阿裏巴巴物流棋下壹城,投資申通快遞46.6億元。至此,“菜鳥聯盟”再次擴容,“四通壹達”全部由阿裏接手。
老對手“四通壹達”四面楚歌,新競爭對手JD.COM也開始積極參戰。
之前支持王衛的劉,2018加大物流業務投入,正式推出個人快遞業務,也定位中高端市場,讓順豐有限的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慘烈。
因為這是壹場不對稱的戰爭,京東物流可以搶順豐的客戶,但順豐搶不到京東物流的客戶。這註定是壹場悲劇。
不可否認,SF處境危險。
群雄逐鹿,單槍匹馬的順豐陷入了被“圍剿”的困境;四面受敵,當順豐拼盡全力的時候,曾經堅持不妥協的電商之路終於慢了下來。
不僅是順豐,王衛也妥協了。
在阿裏入股申通的同壹天,順豐與德國郵政DHL集團的聯合品牌——順豐敦豪正式亮相。王衛在發布會上表示:“這是壹個裏程碑,標誌著順豐正式進入萬億級供應鏈市場。”
“把供應鏈業務稱為裏程碑,是王微在競爭焦慮下的反擊。”同時也說明王微似乎真的要“拋棄”電商的無奈。
兜兜轉轉,十年如夢,王微的電商夢終於擱淺。
有人說快遞有兩種:壹種叫“順豐”,壹種叫“其他”。
早些年,這句話真的恰到好處地概括了順豐與其他快遞公司的區別:“桐廬幫”在電商快件紅海中攜手奮戰,順豐以“高端定位”和“優質服務”構築了自己的護城河。
時至今日,這條護城河似乎已經無法保護王微的快遞王國了。所以快遞行業有了新的定義:壹個叫“順豐”,壹個叫“順豐的敵人”。
順豐電商的十年征程,壹直在努力,從未放棄。直到今天,我終於陷入了基因差異、難以突破、幾乎沒有起色的陷阱和泥潭。
舊時代未過,新的“戰爭”又開始了。
在壹個陌生的新戰場,硝煙彌漫的快遞行業,王衛站在炮火面前,很難再保持之前的低調和沈默。他的聲音必須隨著喇叭的聲音逐漸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