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助學貸款 - 四川阿壩州阿壩縣人口密度高嗎?

四川阿壩州阿壩縣人口密度高嗎?

人口:約6萬人

人口密度:6人/平方公裏

阿壩縣位於自治州西北部的四川、青海兩省交界處。在北緯32° 18 ' ~ 33° 37 '和東經101° 18 ' ~ 102° 35 '之間。東鄰若爾蓋縣、紅原縣;南與馬爾康郡相鄰;北部和西部分別與甘肅省瑪曲縣、四川省久治縣、班瑪縣、壤塘縣接壤。

全縣東西146公裏,南北145公裏,面積10352.4平方公裏。總數

人口和民族人口50199,其中城鎮人口7738人,農牧人口42461人。出生率為20.9 ‰,自然增長率為11.4 ‰。該縣是壹個以藏族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地區。藏族4.54萬人,占90。4%,羌族252人,回族65,438+0,856人,漢族2,657人,壯族、苗族、滿族、撒拉族34個。羌、回、漢等民族主要分布在縣城。

到1990年底,全縣行政架構為1鎮,5個區,18鄉,2個農場,83個行政村。2004年阿壩縣:1鄉鎮:阿壩鎮。18鄉鎮:格莫、加爾多、秋吉瑪、安藤、德格、西瓦、何誌、龍藏、瓦爾瑪、麥昆、洛爾達特、融安、安強、麥爾瑪、查理、賈洛、科赫、跨沙。

地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地區,聶亞山平均海拔4900多米,境內最高峰51.54米,終年積雪。在北方,鵝抱山是天然屏障;東南有查理鄉的艾拉山;北部和東部是廣闊的高原淺丘草原;西部和中部為深丘草原,逐漸過渡到南部高山峽谷林區;海拔從5141下降到2936米。

全縣氣候屬於高原寒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春秋相連,雨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712mm,集中在雨季(5月~ 10),占全年的89.6%。年平均氣溫3.3℃,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全年沒有絕對無霜期,相對無霜期為33天。阿曲、馬爾曲、通信密集分布在縣城西南大部分地區,是大渡河上遊源頭;加曲和霞客曲向北流入黃河。縣城所在地阿壩鎮位於縣城中部的阿曲河畔,海拔3290米。面積7.5平方公裏,西距省會成都509公裏,南距州府馬爾康246公裏。

自然地理

阿壩縣位於自治州西北部的四川、青海兩省交界處。在北緯32° 18 ' ~ 33° 37 '和東經101° 18 ' ~ 102° 35 '之間。東鄰若爾蓋縣、紅原縣;南與馬爾康郡相鄰;北部和西部分別與甘肅省瑪曲縣、四川省久治縣、班瑪縣、壤塘縣接壤。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地區,聶亞山平均海拔4900多米,境內最高峰51.54米,終年積雪。在北方,鵝抱山是天然屏障;東南有查理鄉的艾拉山;北部和東部是廣闊的高原淺丘草原;西部和中部為深丘草原,逐漸過渡到南部高山峽谷林區;海拔從5141下降到2936米。

該縣屬於高原寒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春秋相連,雨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712mm,集中在雨季(5月~ 10),占全年的89.6%。年平均氣溫3.3℃,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全年沒有絕對無霜期,相對無霜期為33天。阿曲、馬爾曲、通信密集分布在縣城西南大部分地區,是大渡河上遊源頭;加曲和霞客曲向北流入黃河。

縣城所在地阿壩鎮位於縣城中部的阿曲河畔,海拔3290米。面積7.5平方公裏,西距省會成都509公裏,南距州府馬爾康246公裏。縣城東西最長146公裏,南北最寬145公裏,面積10352.4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19440畝,草地5612500畝,林地51477.764公頃,森林覆蓋率10.l%%。有豐富的褐煤、泥炭、鐵、銅、銀、砷、鉛、鋅、錫、金等礦產資源,褐煤儲量達20億噸。

建築進化

阿壩地區歷史悠久。在古代,人們住在那裏。唐初建南路有65,438+068集英州,阿壩屬泉州總督府管轄。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率領大軍征松州迎娶文成公主。占領松州以西地區後,他從吐蕃腹地阿裏移民駐紮於此,在此遊牧生活、繁衍生息。《安多政教史》載:“武力吐槽唐軍後;(藏族)人第二次定居,所以阿壩應該有古代戍邊警兵的血統,宗喀巴時代也有藏族部落(來阿壩)定居。”“多麥北部和南部的許多人都是西藏法王派去守衛唐藏邊境的部隊的後代。”元朝創設了地方官制度,並繼承了其職責。明太祖洪武初年屬盤州衛,明朝永樂年間,上、中、下阿壩屬松潘衛管轄,稱為三阿壩。

清朝康熙年間,阿壩也被並入松潘殿。雍正元年(1723),加多寶、麥桑、安強官寨,授與土千戶;馬修、茶窩、阿爾金、龔學余、羅浪等數百戶,隸屬松潘堂張拉營。民國時期屬松潘縣管轄,形成11個大部落,37個小部落,逐漸稱為阿壩。

1951八月和平解放。65438年2月,阿壩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相當於壹個縣。1954 65438+10月,西南管委會批準建縣,1956年3月正式建縣。1959進行民主改革,廢除了統治人民幾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截止1990年底,全縣行政架構為1鎮,5個區,18鄉,2個農場,83個行政村。

縣名的由來

阿壩縣是藏語人名的音譯,跑調了。關於“阿壩”這壹名稱的由來和含義,眾說紛紜,但大多持以下解釋。在藏族知識分子、宗教界和前精英中,認為“阿壩”形成於1200多年前。唐太宗貞觀年間,吐蕃王松贊幹布武力攻打松潘,向唐求婚。占領松州以西地區後,從吐蕃腹地阿裏遷來族人,在此繁衍生息。他們自稱為“阿裏瓦”。

久而久之,“阿裏瓦”(指阿裏人開發的地區)的簡稱被用作當地地名,中文翻譯為“阿壩”。這種解釋是符合史實的,也是合理的,但阿壩人作為阿裏人的後裔,還需要進壹步考證。

阿壩縣的湯峪時間屬於“三危”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北兩朝都在谷渾國家浸禮會的管轄之下。唐朝屬松州都督,明朝屬松州衛。清朝屬松潘廳,民國時期屬松潘縣,並置阿壩設置局。解放後屬茂縣松潘縣管轄,西南行政委員會辦公廳於1954批準阿壩設縣。1956年3月,建縣。

經濟環境

經濟資源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畜牧業與農業、林業相結合。解放前,沒有預防和控制流行病的措施。畜群結構不合理,管理粗放;農業生產工具簡陋,停留在原始農業階段。牲畜成活率低,主要作物平均畝產40 ~ 50公斤。解放後,多次從內地引進鐵鋤、鐵鐮刀、新犁等壹大批先進生產工具,免費發放和推廣,取代了原來的木鋤、木犁、“兩把”等農具,改革耕作制度,深耕、輪作、施肥、選種、除草,加強病蟲害防治;動物防疫站的迅速建立,獸醫的培訓,牲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牲畜死亡率的降低,科學飼養的推廣和牲畜品種的改良,畜群結構的有計劃調整,在短短幾年內極大地改變了畜牧業和農業生產。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進行了農田基本建設,犁、耙、播種和打谷機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並建立了全機械化作業的大型國有農場。奶油分離機深入農牧民家庭,提高了阿壩縣農牧業機械化生產水平。1976引進了優良的青稞品種“腹黃”,對糧食增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70建立查理寺林場,進行森林采伐和經營。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亂砍濫伐造成了嚴重的損失。1982實行農村經營承包責任制。1985期間,牲畜折價歸戶私有,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牧業生產水平連年提高。到1990年末,全縣農牧業總產值達到2650元,比1958增長4.9倍,其中畜牧業2022萬元,增長5倍,農業315萬元,增長0.64倍。林業收入達到654.38+0.9萬元。牲畜總數為430955頭,比1.95年增加了1.95倍。糧食總產量939萬公斤,增長0.56倍。畜群結構日趨合理,農業生產從單壹的種植青樹、豆類發展到種植蔬菜、采藥、農村農副產品、鄉鎮企業等多種產業。農牧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純收入711元。

1959 65438+10月,最早的草原電站建成。隨後建立了31農村水站,用明亮的電燈取代了農牧區幾千年的酥油燈。1982 10全縣最大的安強電站建成投產。

解放前,交通非常閉塞,只有狹窄的小路和木橋。牛馬被用作與周邊部落聯系的交通工具,物資的運輸依靠人背上馱著動物,信息通過帶口信傳遞。“才二三,大雪封山;四、五、六、泥巴不夠;789,去就是了;蠟十冬,如狗爬”是當時交通狀況的真實寫照。1955165438+10月,第壹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截止1990年底,全縣有省道2條、縣道3條、村道6條、林道3條,總長642.3公裏,各鄉鎮有公路相連,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的交通網絡。省級汽車運輸公司所轄縣車隊1,車站1。158面包車,204輛運輸拖拉機,750多輛自行車,295輛摩托車在1987。阿壩(縣)郵政局成立於1952,先後開通了阿壩至久治、馬爾康的郵路。1988安裝自動電話。有五個縣郵政局和區郵政局,六條載波線路,兩條用戶電報線路,五條長途電話線路和359部電話。

工業是阿壩縣的新興產業。解放前,只有壹些縫紉、毛皮加工和木材制造的手工小作坊。民主改革後,已建成大小水電站33座。“文革”時期,壹些工業企業盲目上馬,虧損倒閉。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安慶電廠、肉聯廠、牛毛絨梳理廠相繼建成。目前有畜牧廠、煤炭廠、綜合林場、木材加工廠、糧食加工廠等5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地毯廠、建築公司、肉聯廠、奶粉廠等集體所有制企業,19個鄉鎮企業。全民集體所有制職工659人,固定資產1460萬元。1990工業總產值694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20.7%。吉林農業產品加工和電力工業生產體系已初步形成。

縣域是川、甘、青三省歷史悠久的物資集散地。19年底20世紀初,隨著傳統紮沖節的形成,各路商人紛紛前往阿壩經商。麥桑地方官員瓦爾貢申列也鼓勵經商,阿壩的商業貿易發展很快。省內甘肅、青海、松潘、馬爾康等地的商人雲集阿壩,形成了著名的“天興龍”等“八商”和繁榮的沖拉(商)市場。解放前夕,有300多個個體經營戶。1951年,人民政府成立阿壩民貿公司。1958將私營工商業改造為社會主義,在全縣各區、鄉建立供銷商業網站,滿足農牧民生產生活需要。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增加了商業貿易的活力,個體商業迅速興起和發展,湧現出許多善於經營、勤勞致富的藏族和回族大商人。他們致富不忘家鄉,積極投資教育,自願扶貧。截止1990年底,全縣有國有和集體供銷商業網點24個,從業人員270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470萬元。農牧民個體商戶1362人,1517人。該縣建有全州最大的農牧綜合市場,貿易興旺,被賦予“高原商城”的美譽。

解放前,只有地方官、寺院和大商人進行民間借貸,沒有專門的金融機構和私人銀行。1952,阿壩縣人民銀行成立於10,阿壩縣建設銀行成立於1980。1990全縣有兩家銀行,24個區鄉信用社和儲蓄所。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縣財政不斷壯大,1990年財政收入563.3萬元,比1955年增長15.23倍;財政支出也增加到987萬元,增長了229.1倍。

2020年6月,阿壩縣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縣(長征區(紅二方面軍))。

2019年3月5日,阿壩縣被列入2018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2018年9月,2018年度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阿壩縣榜上有名。

  • 上一篇:收到貸款利息後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嗎?
  • 下一篇:如何提前償還部分房貸以節省更多利息?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