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壹戰爆發,日本對德宣戰並占領青島,因此青島的路名也被穿上了“和服”。如薩嘎鎮(今廣西路)、萬年鎮(今江蘇路)、五和鎮(今太平路)、靜岡鎮(今中山路南段)等。
青島現在的命名體系是在1922年青島回歸祖國後形成的,因此形成了江蘇、湖南、北京、廣州、泰安的命名方式。此外,許多地方以其他名稱命名,如“芝罘”是“煙臺”的意思,“資陽”是“兗州”的意思,“蘭山”是“臨沂”的意思。此外,在20世紀20年代,修建了八個關隘-山海關路、嘉峪關路、居庸關路、正陽關路、寧武關路、韶關路、臨淮關路、紫荊關路、武勝關路和函谷關路,這些關隘以祖國65,438+00個著名關隘命名。然後,以“峽”(團島八峽)、“湖”(南京路周圍)、“河”、“山”和“島”命名的道路出現了。
壹個熟悉的地名往往構成了壹片記憶的海洋,而壹個道路名稱就像壹個珊瑚礁壹樣,保留著壹個錯綜復雜的秘密,人和道路名稱之間有壹種默契。對於壹個城市來說,道路名稱就像壹組密碼。只有了解了城市的所有細節,才能壹壹破譯。
日本在1914年取代德國控制了青島後,當局大力擴大城市面積和建設工業。日本人可以將城市街道的擴張分為三個階段。壹期為日僑住宅,即今天的市場1號、2號、3號,聊城路和臨沂路,聊城路為商業中心,稱為“新市區”;二期為臺東鎮周邊、廣州路與臺西鎮之間的高地。前者以商鋪和工業用地為主,後者為住宅用地。三期為臺東鎮西北部商業區和大港防波堤填海區,主要為工業用地。日本第壹次占領青島後期,日本紡織業迅速湧入青島,在鐵路沿線和滄口地區形成了集中的工業區。到1922年中國收復青島時,青島的城市面積比德占時期擴大了三倍,在空間布局上,該市形成了臺東、大港、四方和滄口三個集中的工業區。
65438年至0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規劃市區北延至滄口、李村,東至辛家莊、麥島。在此期間,城市建設繼續豐富原有城區,同時開辟了新的城區,如啟東路-大學路、登州路-西山路和臺東鎮東南居民區、榮成路東“特別指定建築區”和湛山東。它在臺東鎮西北部開辟了壹家工廠,並在四方和滄口之間開辟了壹個大型工業區。在旅遊業發展方面,沿海建立了壹系列旅遊景點。以中山路為核心的金融商業娛樂區和八大關別墅區相繼建成。嶗山風景區開發建設,棧橋改擴建,海洋館建成開放,湛山寺開工建設,第三海水浴場建成。
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後,將市區向北發展至白沙河,向東發展至烏山,成為長25公裏、寬約4-5公裏的條狀城市,城市中心向北移動。滄口及其以北至白沙河的圍墾和平地是工業集中區;南部是高檔住宅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81年,提出開發黃島區過海,建設新港。
道路名稱是無聲的,但它幾乎是我們政治和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壹張展示牌。任何試圖窮盡地名意義的努力都將不可避免地變成美麗的愚蠢。
道路名稱就像壹個城市的名片,忠實地記錄著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民俗等諸多社會和自然現象。現在我們談論的是城市的“文化輸贏”,而道路名稱是整個城市文化中非常基礎和重要的壹個方面——畢竟它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說城市道路、橋梁和立交被稱為城市建設的“硬件”,那麽道路也可以被稱為城市建設的“軟件”。
道路名稱標誌著個人生活或城市生活的車站。無論我們是停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