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對房子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甚至可以說是“癡迷”。有錢了的第壹反應很多人就是買房,沒錢的借錢買房,有了房子連婚事都會不變輕松很多。現在我國已經出現房價過熱的情況,各地也紛紛出了壹些政策來防止房價過熱,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買房,我們的人民的“智商”都變高了,假離婚、假證明各種方法層出不窮。
昨天,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到上個月,今年我國商品房11個月的銷售額就已經達到了102503億元(14859億美元),增長了37.5%。11個月就超過了10萬億元,這個數字是什麽概念?就拿我們熟悉的歐巴和歐尼的國家韓國來說,去年韓國的GDP是13778.7億美元,而我們賣房子的錢就比韓國壹整年的GDP還多,而且還是在沒算上這個月銷售額的情況下。可見我們的人民是多麽的熱衷買房,這絕對是真愛。
我們對房子的“迷戀”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從甲骨文的“家”字就可以看出來,“宀”(mián)就是和房室有關,所以家就是有房子,而房子再養些豬等家畜。在古代房子還是妳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階層不同,房子的高度、顏色、大小等都是有差別的。
從古代開始就已經有賺錢了就建房的情況,直到現在房子依然占據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已經是必須品了,在相親、結婚時,房子的重要性更是無與倫比。
除了以上說的幾點外,另壹部分人是把房子用於投資,房子如果升值了,那可比自己每天辛苦工作什麽的賺得多了多,甚至可以抵上妳之前壹切的努力。很多公司忙活了壹整年,還沒有賣壹套房子的利潤來的多。
有數據顯示,上個月我國70個重點城市中二手房價格上漲的有49個,價格出現下降的城市只有21個。雖然去年開始壹二錢城市的房價漲得很厲害,各地也紛紛出臺了壹些調控政策,但有專家表示,我國房地產的庫存在15個月之後也就是2018年春夏之後,就差不多會被“消化”了,而且土地供應的限制,再加上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房價到時可能還會大幅上漲,甚至連泡沫大的壹線城市也還有翻壹番的空間。
可以說除了工資外,其他該漲的,不該漲的都漲了,這樣“喪心病狂”的房價,大家還是洗洗睡吧。
2018年房價預測GDP算法改革
從前,買房人猜測房價不會跌的重要理由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每年的GDP增速是硬性要求,而房地產是GDP的支柱,房價壹旦下降整個房地產行業將陷入動蕩,所以政府不會允許房價下降。
7月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關於改革研發支出核算方法、修訂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數據的公告。
改革後,GDP的核算方法將由生產核算法改為支出核算法。在支出核算法下,過去未曾被納入統計範圍,但在經濟生產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的壹些行業,將被納入統計。新被納入統計範圍的行業,將帶來大量的GDP,未來很可能成為GDP最重要的支柱之壹。所以,有了更粗的大腿,地方政府何必還抱著老胳膊老腿呢?
國家的貨幣和信貸政策
中國房價跟市場中流通的貨幣數量基本保持同方向變化:貨幣多,房價漲;貨幣少,房價跌。壹旦政府控制住貨幣和信貸,房價必將受到影響。曾有專家梳理過中國1990年到2012年數據,得出的結論是房價的漲幅與M2增長率的相關性高達71%。房價上漲的最大驅動力並不是需求,而是貨幣。
收緊貨幣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加息。現在5年以上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僅為4.9%,達到近30年歷史最低點。2002年是個歷史低點,5年以上貸款基準利率為5.76%。為使經濟良性發展,央行現在有充足的加息空間。
加息後,沒有房的買房更難了。利率提高,收入不提高,還貸能力降低,自然更難貸款買房。有多套房的還貸更難了。他們會賣出富余的房子。這樣,在房地產庫存量巨大的情況下,又增加了這些存量房,供給將大大多過需求。
房產稅
不動產登記完成後,如果房產稅在全國各地鋪開,購房人群的心理會發生變化。首先,原來沒有房子正在猶豫要不要買房的“騎墻派”會考慮到買房後房產稅對自己的影響;其次,如果貸款買了壹套房,月供壓力不小,還要多了房產稅,有可能趁高點賣掉;再次,此前有多套房產的投資客,會考慮把壹些房子出售。
如果房產稅支出真的超過房價上漲的收益,那麽大家的購房投資理念會發生變化。從原來認為“房子多就是好”,將變成房子要“少、精、好”。多套房產,不如壹套精品。最後,個體會受到群體的影響而產生對房價風險的恐懼。當試點在壹個城市內,其他城市購房人群只是旁觀者的態度。跟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類似,當全國都實行房產稅,壹個城市的房價下降,這個行情會有傳染性,其他城市房價也撐不住。
購房剛需人口
我們發現,近四年中在房地產市場最熱、房價漲幅迅猛的2013年,剛需族增長率也是最大的。2017年,剛需族增長速度就將接近0。而從2018年開始,剛需族將每年都在減少,這預示著潛在買房人口的下降,全國房價增速必然下滑。
剛需人口減少是必然的。嗅覺靈敏的投資客看到買房人少了,而且是壹年比壹年少。投資客會趕在房價高點把房子掛在中介平臺抓緊時機賣出去。買房的少了,賣房的多了,短時間內,房產中介的“客源/房源比”將大幅降低,買房者話語權增強,房價想不降都難了。
買房好還是租房好
其實針對這種太燒腦的問題,有人曾專門做過壹項數據分析,不妨咱們就壹起看看十年以後,買房和租房的差別到底有多大。壹線房價看著都讓人肝顫,咱們用漲幅較為平穩的二三線城市房價來作為基準,假設總價為50萬(按國內住宅3%的普遍回報率算,月租1250元).
買這套房子的話:首付20萬,公積金貸款30萬,按20年計,月供1963元。10年後選擇壹次性還款20萬還清貸款,房子歸自己。十年的月供總計為1963*12*10≈23.6萬!
租這套房子的話:按國內住宅3%的普遍回報率算,50萬的房子月租為1250元。由於近年來CPI不斷飆升且不穩定,那麽我們暫時以房租每年增長6%來計算,假設10年房租為:第1年房租:15000元;第2年房租:15900元;第3年房租:16854元……第10年房租:25342元。那麽10年房租總計約為20萬!
我們再假設:首付20萬存銀行按年回報率5%算(存款利率通常跑不贏CPI),20*1.05*10≈32.6萬。省下月供1963元存銀行按年回報率5%且利滾利算,約31萬。那麽,省下的壹次性還貸的錢足足有近乎20萬!
當然這些都是常規的形態,我們稱之為套路,但是要知道的是,變化遠遠比計劃會快壹萬倍。所有這些在壹成不變的運營形勢下,有人還加上過三種環境假設。
環境假設壹:未來10年房子增值速度和CPI壹致,按每年6%計算(非常理想化),10年後房屋市值50*1.06^10≈89.5萬。那麽買房的人財富為89.5萬。
租房的人財富為32.6萬首付存款+31萬月供存款+20萬壹次性還款的錢-20萬房租=63萬!
環境假設二:未來10年房屋大幅增值6倍,房租市值為300萬。那買房人財富是租房人的4.5倍有余。
環境假設三:未來10年房子漲幅低於(63/50)*100%=26%,平均年漲幅2.5%,或者下跌,則租房人勝出。
針對這三種全概括似的假設,我讓朋友自己做出選擇,他再次沈默了。其實道理很簡單也很透明,單從財富上計算,只要房子隨CPI增值,買房就是值得的,但現實中由於國家統計局的CPI遠低於實際通貨膨脹率,所以房價往往跑贏CPI,跑贏銀行存款,過去10年全國大中小城市房價漲了已經超10倍以上,那麽,未來10年呢?
就算將來10年,房價不停下跌,那麽妳依然住在裏邊,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換句話說,如果買房是剛需,妳必須住在裏面10年、20年…甚至更久,那麽房子的漲跌對於妳來說,又有什麽意義呢?
其實,到底是租房,還是買房?這也不能簡單地以租金和月供的差額來衡量。在買房和租房成本付出的問題上,購房者還需要考慮到機會成本。
除此之外,從生活方式的角度來看,買房和租房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生活方式。
買房的人希望過壹種安定的生活,希望有家的感覺。租房的人希望更好的生活質量,例如工作單位或地點變了,自己可以很快搬到離上班近的地方居住。
另外,買房子的人前期需要承受較高的經濟壓力,租房的人生活會更瀟灑壹點。
對於事業穩定、收入處於上升期,又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的年輕人來說,可以考慮買房。因為這相當於每月固定積攢了壹筆財富,而且中國經濟在未來有望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城市化進程也將繼續,這筆財富存在壹定的保值增值空間。而對於那些資金有更好用途的人來說,如創業或投資效益很好的企業等,那麽與其現在買房,就不如用於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