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擾亂了金融信用市場,而“人人貸(P2P) 信貸服務中介機構”壹旦金融風險泛濫,則要波及納稅人的公***利益。高利貸是引爆溫洲式金融風暴的禍根,究其根源:
1、過往寬松貨幣政策造成
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表明, 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485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3.5%,貨幣供應量M2和M1增速仍繼續走低,顯示政策緊縮效應仍在持續。但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遠高於此前機構普遍預測的5000億元。
從歷史和國際證椐。如,印度、東南亞、拉美國家每次貨幣寬松,官方利率下跌反而導致高利貸盛行。
2、銀行存款悄悄流失
銀行“搶錢”搶不過民間借貸。存款正在加速流出銀行體系,9月份前半個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存款比8月末減少了大約4200億元,出現了罕見的天量負增長。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愈演愈烈的民間融資,可能成為儲蓄分流的主要領域。
3、民間借貸市場瘋狂擴張,銀行充當了民間拆借的“二傳手”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表示,約有3萬億元銀行信貸資金流向了民間借貸市場。如果沒有銀行資金直接或間接的參與,民間借貸市場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也不會如此之快。
放貸者的資金來源,50%為自有資金,50%從銀行貸出來的。通常做法:“將房產向銀行抵押出去,用2分的月息借錢出來,再用4、5分的利率放出去給小企業主們,賺取中間利差。”
再或者“以1.5分或2分的月息從壹批老板那裏借資金和承兌匯票,再暗中以3分至3.5分的高利放出去。”有的甚至為5分至1毛,而“5分利”相當於資金的年回報率是60%。有的高利貸年利率最高能達到180%。這樣的利率誘惑促使民間高利貸市場瘋狂擴張。
兩年前,民間借貸市場初期,資金存量為2.4萬億元,占當時借貸市場比重5%以上。時至今日,存量資金增長超過28%。
4、貸款結構不合理,高利貸市場推動了金融脫媒
民間資金熱衷高利貸反映出當前貸款結構不合理,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不少企業向銀行貸款非常難,並且今年政策緊縮,銀行額度受限,小企業湧向民間借貸勢頭爆發。
據前不久央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發布《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借貸利率也處於階段性高位,年綜合利率水平為24.4%,溫州市大約有89%的家庭個人和59%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活動。
5、擔保公司是高利貸產業鏈的靈魂,高利貸推手
明月曾在鵬城擔保公司任高管,親身感到在高利貸產業鏈上,擔保公司在某種程度上是高利貸產業鏈的靈魂。是高利貸推手。因為資金供應方與需求方之間沒有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歷史淵源及大量相關業務,溫州有48家擔保公司,其融資的中介作用便顯得十分重要。
6、人人貸等中介機構使高利貸傳導效應加劇
人人貸中介公司因規避了正規的金融監管,影響高利貸危機傳導效應加劇。在民間借貸市場中,牽涉面也較廣。溫州各投資公司、寄售行、典當行、舊貨調劑行***1000多家,其中部分機構假借經營之名,違規辦理墊資業務,收取高額傭金及利息。
7、炒房團變成高利貸團,資本貪欲的肆意蔓延
截止2011年初,溫州8000億閑置資本不做實業炒股炒樓炒借貸利率,追求暴富。如此多的閑置資本是以犧牲實業為代價。
例如,制鞋業在溫州是本地經濟的支柱產業之壹。年產值在700億元左右的規模,占年度GDP的1/4到1/3之間。溫州曾有超過6000家的制鞋廠,目前的數量已降至2000余家。
企業數量大幅度減少的現象不僅發生在制鞋業。曾占據全國產量90%以上的溫州金屬打火機,鼎盛時有1000多家企業,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
8、投資渠道單調狹小
在“負利率”時代,國內投資渠道單調狹小,溫州人覺得放貸成了最適合的資產保值增值手段。民間借貸漸漸成了居民新的“投資渠道”,為了獲取高利率,不少人把存款,或者從銀行套出的貸款,借給個人、公司或擔保公司。溫州區域性金融風暴只是全國民間借貸市場這壹金融灰色地帶危機的壹個縮影。就目前了解的情況看,借貸風險高危區除了浙江省之外,還有江蘇、福建、廣東、河南以及內蒙古等省區。有專家認為,若無嚴格監管,很快恐釀成中國式信貸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