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助學貸款 - 忻城縣經濟調查

忻城縣經濟調查

解放前,新城壹些鄉鎮的零散手工藝人,從事壹些磚瓦、砂紙、鐵木農具、土錦(壯錦)、服裝的生產。設備簡單,經營範圍窄,在農村經濟中比重小。

解放後,1950年5月,該縣設立工商署,主管工商工作。先從供銷方面引導手工業工人自己組織起來,然後發展成生產合作小組和合作社。到1956,該縣基本完成了對手產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年下半年,第壹家國營工廠——縣熱電廠建成投產,成為忻城縣主要工業的起源地。於是,壹批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規模日益擴大。到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1285300元,是1951年的5.1倍。

1958“大躍進”,全縣掀起工業大熱潮。有組織的手工業生產合作團體和合作社在鐵木、造紙、縫紉、紡織、棉彈、印刷、修理、食品和建築材料等行業建立了工廠和合作社。截止年末,正式廠礦36個,季節性廠礦611個,從業人員3425人,其中正式廠礦1.225個,季節性廠礦2200個。全縣有25個人民公社和社會組織自建煉鐵高爐,全縣有28117座土窯,燒燒結鐵946噸。

6月1958,縣裏組織了7萬多農民工到紅渡挖煤。從13年6月到14年6月,他們奮戰了19個小時,“攻破”了五座大山和14條土埂。實際上,在當時的群眾運動中,進行了所謂的“大剝皮”,把幾個小土埂的表土挖了出來。當壹些煤礦出現時,高估計儲量被報道為好消息。1958年,全縣煤炭實際產量僅為0.93萬噸。新城發布所謂“煤炭衛星”後,在柳州地區授予1輛車,1條橫幅。6月5438+08日,人民日報頭條報道“新城氣十足,日產煤城”,並發表社論《祝廣西大展宏圖》。工人日報、大公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廣西日報、南方日報、新湖南日報等。紛紛給予報道,成為全國的熱門新聞。10年10月27日,日產量1103500噸煤的所謂“巨型衛星”出爐,浩浩蕩蕩壹次次泛濫。

60年代初,我們實行中央制定的“調整、整頓、充實、提高”的方針,逐步精簡大躍進中的大型工業企業,派壹批工人回鄉參加農業生產。調整後,到1965年6月,全民所有制企業只保留了熱電廠、印刷廠、紅渡煤礦、糧食部門辦的糧食加工廠等三個廠的1礦,職工人數減少到94人,其中固定職工1542人。當年工業總產值37.94萬元,為1.952以來最低。

“文革”期間,從1967到1968,全縣工業生產再次陷入混亂。但由於黨和人民的艱苦努力,工業生產逐漸從困境中回升。1971年11月,平山變電站建成投產,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調整中下馬的企業逐步恢復,平山糖廠、水泥廠、氮肥廠相繼建成投產,以采煤業為主的社隊企業相繼湧現。到197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發展到17家,從業人員增加到955人,固定資產原值622萬元,總產值10765600元。其中全民所有制392.72萬元,集體所有制683.84萬元(二輕企業243.4338+0.00萬元,社隊企業440.43萬元)。

1978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調整工業內部結構,發展新的工業門類。先後從縣財政撥款和銀行貸款4000多萬元擴建了銀華露水廠,建成了新村糖廠、水泥廠、電石廠、鐵合金廠等壹批重點企業。同時,要重視老企業的改造,使產業結構向合理、協調的方向發展。

1981我們貫徹“調整、改革、整改、提高”的方針,調整產業布局和結構,改革管理體制,狠抓挖潛、創新、轉型。當年投資22萬元擴建水泥廠,年生產能力從2萬噸提高到3萬噸。1983投資820萬元新建新村糖廠,日處理原蔗650噸。1986年投資9219900元,用於技術改造。由於上述措施,1986的工業總產值猛增至4248萬元(1980不變價,含惡灘電廠,下同),比1980增長了2.1倍。實現利稅2971.3萬元。為了不斷擴大再生產,1987投資702.5萬元,將水泥廠由原來的年產3萬噸提高到7萬噸。1988年,投資18萬元擴建新村糖廠,原蔗日加工能力由650噸提高到1200噸。

1989,投入893萬元對糖廠、水泥廠、煤礦進行技術改造,使縣域工業形成了以制糖、水泥、礦產為主要支柱的產業結構。同時,集體企業、個體企業、合資企業有了很大發展,產值也相應增加。1989的工業總產值達到5639.9萬元,是1980的3.12倍。

1990,全縣獨立核算企業發展到57家(不含縣自治區級惡灘電廠),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集體所有制企業35家(輕工業企業9家,鄉鎮企業26家)。* * *職工353722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職工265438人+集體所有制職工012人。固定資產原值53851萬元,其中全民所有5035.7萬元,集體所有349.4萬元(二輕631萬元,鄉鎮企業286.3萬元)。那壹年,工業進壹步深化改革,全面實行經濟責任制,調動了工人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促進了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5401.900元,比1.986增長27%。利稅由1986年的261萬元增加到547萬元,增加286萬元。工業總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4.5%提高到1990年的41.06%。忻城縣耕地面積1933 37.4萬畝,人均耕地6.47畝,4631952,水田19.67萬畝,旱地26.64萬畝,人均耕地1.29畝。1990內耕地面積45.87萬畝,其中水田12.26萬畝,旱地3361萬畝,人均耕地1.1.9畝。玉米和水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木薯、紅麻、藥材等。

解放前,壹切生產資料都是私人所有,農業生產是家庭經營。糧食生產壹年壹產,耕作粗放。大部分山區都是刀耕火種,產量低。解放後走集體化道路,生產資料集體所有,興修農田水利改良土壤,精耕細作,推廣良種。春、秋兩季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單產和總產。

1958人民公社後,由公社進行統壹核算和分配。1959年春,根據中央《關於人民公社制度的若幹規定(草案)》,以生產大隊為核算單位,按勞付酬。從1981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戶為單位進行生產,自己規劃種植。

  • 上一篇:想開店如何貸款
  • 下一篇:信用社貸款不還會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