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0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只和西班牙航海家就已經到達了屬於澳大利亞的海域。1642年,荷蘭水手艾貝爾·塔斯曼繪制了塔斯馬尼亞部分海岸的航海圖。英國人威廉·丹皮爾在1688和1699兩次登陸西海岸。1770年,英國皇家海軍的詹姆斯·庫克船長乘坐“奮進號”前往南太平洋進行科學考察,打算繪制壹幅曾被稱為“新荷蘭”的東海岸地圖,並宣布此地為英國土地。
美國獨立戰爭後,英國需要建立壹個新的流放地來取代它在北大西洋的殖民地。於是,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爵士和庫克船長壹起,在現場繪制了壹幅1768-1771年間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地圖,促使這片南方大陸被用作囚犯的殖民地。
1788年,由11艘船組成的第壹支艦隊抵達傑克遜港,也就是現在的悉尼港。這些船載有1500人,其中壹半是囚犯。
10月26日,菲利普總督抵達悉尼。現在這壹天被定為澳大利亞的國慶節。
經過早期的艱苦歲月,罪犯流放地逐漸發展成為壹個繁榮的城鎮,人們開始尋找新的活動場所,先後在塔斯馬尼亞(當時稱為範迪門地)和今天的布裏斯班建立了定居點。探險者還發現了壹條穿過藍山的道路,並很快從悉尼向西發展。當時,強占土地者和投機者把他們的牛趕到遙遠的地方,開辟新的定居點。
船長兼制圖員馬修·弗林德斯(Matthew flinders)環繞澳大利亞大陸航行,並繪制了大部分海岸線。1814年,他建議稱這塊大陸為“澳大利亞”。隨後,探險家們開始探索這片廣袤的未知土地,這項工作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壹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分散的定居點建立在今天稱為墨爾本、阿德萊德和珀斯的地方。連同悉尼、霍巴特和布裏斯班的定居點,它們成為澳大利亞六個州的首府。1840年,英國停止向新南威爾士州輸送罪犯,但向西澳大利亞州輸送罪犯的活動壹直持續到1868年。
19的50年代,淘金熱促進了移民活動的進壹步發展。勞動力的缺乏,壹望無際的叢林,通過農業、礦業和貿易致富,這些都是形成澳大利亞獨特的社會機制和思想感情的因素。
1854年,維多利亞時代的采金者(即當時的淘金者)反抗官方迫害的起義被武裝力量鎮壓,導致雙方死亡。但這壹事件導致了壹系列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承認公民的權利。
1901年1月1日,也就是20世紀的第壹天,原來的六個殖民地組成了壹個聯邦,即澳大利亞聯邦。英國君主在形式上仍然是澳大利亞的君主,但澳大利亞是壹個獨立的民主國家。
澳大利亞參與第壹次世界大戰是整個民族的驕傲。1914年英國對德宣戰時,澳大利亞認為已經進入戰爭時期。澳大利亞第壹皇家陸軍派遣了壹個特種旅到埃及,與新西蘭軍隊壹起進行軍事訓練,這就是“ANZ軍團”的由來。
1915年4月25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軍隊在土耳其加裏波利半島登陸,這是奪回土耳其軍隊對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的整個作戰計劃的壹部分。英軍指揮下的運動在地形預測上出現嚴重失誤,因此作戰計劃最終失敗。然而,ANZ軍團在被命令撤退之前在那裏呆了八個月。ANZ的這種勇氣和足智多謀被記錄在戰爭史中,4月25日被定為ANZ日。現在每年的這壹天都會舉行全國性的紀念活動,緬懷所有戰爭中的死難者。在澳大利亞,每個城市都有戰爭紀念館。此外,還有壹些公共建築、教堂和紀念碑來紀念戰爭中的受害者。
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軍隊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騎兵戰鬥中,在法國和比利時西線的戰壕中,展現了他們的勇敢和戰鬥力。澳大利亞皇家空軍的先驅——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和澳大利亞飛行兵團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由於大量退伍軍人渴望重建生活,局勢不可預測,不穩定。嚴重依賴初級產品出口的國民經濟顯示出不穩定的跡象。1929-33年,自北半球壹些主要股市崩盤以來,全球經歷了大蕭條,澳大利亞出現了相當嚴重的失業和社會動蕩。能夠獲得長期就業,能夠養家糊口,壹直是澳大利亞人引以為豪的民族特色。20世紀30年代末,盡管經濟已經復蘇,但大蕭條的記憶仍深深留在不止壹代人的心中。每個人都決心確保這種社會衰退不會再次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軍隊又去海外打仗了。澳大利亞武裝部隊為其歐洲、亞洲和太平洋盟友的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在這種情況下,1942年,戰火蔓延到了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沿海遭到了日本的三次襲擊。第壹次,日本空軍轟炸了達爾文,第二次,第三次,小型潛艇襲擊了悉尼和紐卡斯爾。澳大利亞空軍人員與皇家空軍協同工作。海軍和陸軍在歐洲和北非的戰場上作戰。在太平洋上,澳大利亞士兵和飛行員在澳大利亞附近與美國軍隊會師。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澳大利亞進入了繁榮時期。在戰時,男人參軍打仗,許多女人在工廠裏代替他們參加各種勞動,而在和平時期,女人仍然可以繼續工作。小麥和羊毛等初級產品的產量有所增加,但農業部門雇用的澳大利亞工人比例開始下降。
戰前,澳大利亞普遍采取積極支持英國和歐洲的外交政策。戰後在政策上更加獨立,明顯以亞洲為重心。65438年至0949年,工黨的奇夫利政府主持戰後重建工作,但在大選中失敗,以羅伯特·孟席斯為首的自由黨上臺。門澤斯曾擔任澳大利亞總理***16,他領導的自由黨執掌澳大利亞政權長達23年。
在“孟席斯時代”,澳大利亞處於繁榮時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私有住房的比例從1947的不到40%上升到1960的70%以上。由於政府采取了重要的移民政策,澳大利亞人口的民族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1947-1983年,新移民增加了300多萬,其中超過60%的人不是英國人,他們在澳洲開始了新的生活。1947-1988期間,全國人口翻了壹番多,總人口16萬。1966年,孟席斯退役。今年澳大利亞宣布實行十進制貨幣體系。孟席斯退休後,自由黨-農村黨聯合政府繼續執政,直到1972。
1965-1972年,澳大利亞出兵越南。結果在國內引發了壹場大辯論,人們越來越反對澳大利亞參戰和入伍。在這種情況下,王淵源領導的聯合政府開始減少1970年的對越派兵。1972年,高夫·惠特拉姆領導的工黨在大選中提出,澳大利亞應停止參與越南戰爭。工黨贏得了選舉。惠特拉姆上臺後,留在越南的為數不多的澳大利亞軍事人員迅速撤到中國。
惠特拉姆執政三年間,澳大利亞社會經濟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衛生、教育、外交、社會保障、勞資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制定並通過了壹系列法律法規。然而,惠特拉姆的政府沒有在上議院獲得多數席位,這使得他難以進壹步立法。此外,還出現了壹些嚴重的挫折,包括壹些部長因不按常規貸款而被曝光。1975年,馬爾科姆·弗雷澤(Malcolm Frazier)領導的反對黨自由農村黨(Liberal-Rural Party)宣布,其在上議院的大多數議員拒絕通過撥款法案,從而否認了壹些政府專項撥款。弗雷澤提出這些問題是為了強行選舉。僵局最終被州長約翰·克爾化解了。總督宣布撤回對惠特拉姆政府的任命,任命弗雷澤為臨時總理。在不久後的大選中,自由聯盟以壓倒性多數獲勝。
弗雷澤政府從1975到1983的7年間,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聯邦與州的財政關系、新聞自由、成立聯邦監察專員辦公室調查和處理公民對政府工作的投訴、土著人對土地和自然保護區的權利等。然而,長期的經濟衰退和不斷增加的失業使政府面臨嚴重困難。1983年,自由黨-農村黨在大選中失利,於是以鮑勃·霍克為首的工黨上臺。19831991年,鮑勃·霍克任首相;1991-1996,保羅基廷是總理。工黨執政13年。
霍克和基廷任總理時,進壹步推行改革措施,包括積極改變經濟政策,推動工會、雇主和政府合作解決經濟問題。然而,失業仍然是人們的主要焦慮,政府實施的經濟政策經常受到批評和指責。1996年大選時,工黨被以約翰·霍華德為首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