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山(彜語:有金銀的地方)村建在半坡上,有100多戶人家,都是磚木結構的建築。它古色古香,門庭若市,就像壹個龐大而豐富的古建築博物館。歷史的滄桑就藏在其中。這裏的觀光使人感到懷舊,給人的印象是時間序列的逐漸轉移似乎在這裏放緩。
縱觀這100多戶人家的深宅大院,讓我產生了壹種懷舊情緒:根據解放初的土地改革運動,這100多戶人家無疑都是大地主。但是,根據每戶占用的耕地面積來看,並不富裕。壹百多年前,這些古建築的建造者都是窮人。他們都在壹個老錫礦發了財,但都在抗戰初期衰落了。他們的後代除了祖先留下的這處豪華房產外,沒有任何財富。正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人們的生活和普通山區人民壹樣貧困。
張家公園
建水市有壹個“賈珠園”,團山還有壹個鮮為人知的“張家園”。
位於村東北的張家花園建於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占地面積3495平方米,建築面積2950平方米。平面布局由朝門外門、首院、中院、三院、祖園和外碉堡組成,共有房屋119間,天井265438+間。
張家花園的建造者不像賈珠花園那樣富有,而是壹個窮人。能夠建造如此宏偉華麗的花園住宅,簡直是“天方夜譚”般的奇跡。
店主名叫張家林,他有兩個兒子,壹個叫張國壹,另壹個叫張國民。由於家境貧寒,兩個兒子長大後都外出闖蕩江湖。在做了小生意賺了壹點錢後,他們回到老家買了壹些馬,並把它們帶到壹個舊錫礦為老板運送土荒,並得到了壹點報酬來維持他們的家庭生活。兩兄弟逐漸熟悉了礦山環境,發現給人們壹擔土並不像采礦那樣有利可圖,所以他們放棄了土擔去采礦。當時,寬礦不屬於任何壹個人,誰有力量開采它們,誰就屬於他們。錫礦價值很高,可以賣給冶煉廠。張師兄在蓮花洞揮鎬鋤。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壹天下來筋疲力盡。他收集的礦石日復壹日地堆積起來,很快就堆積了壹百多塊石頭。當時,礦石用石頭測量後分批賣給冶煉廠,然後進入洞穴繼續開采分批出售。積累了壹筆錢後,我在下河溝自建了冶煉爐,並購買礦石冶煉大錫出售,這大大增加了我的收入。業務蒸蒸日上,逐年發展。熔煉爐的數量從壹個增加到三個,工人常年受雇冶煉。當錫錠越積越多時,他們雇了壹個商隊把錫錠運到紅河邊的曼豪港,在那裏通過水路從河口經越南運到香港。當時,壹位老人在香港開了壹個貿易棧,出售大型錫,這些錫被銷往歐洲國家,並獲得了大量利潤。當張兄弟有錢時,他擴大了貿易,在昆明和上海等大城市做生意,財源滾滾而來。等我發了財,我就回老家團山買地蓋房子。首先,我建造了五間廂房,然後我在三晉院建造了壹座住宅和壹座花園祠堂。就在張哥哥的礦業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他的哥哥突然因病去世。弟弟張國民悲痛地埋葬了哥哥的遺體,支撐起了整個企業,並將企業做大。他先後買下了長老塘、高老塘等幾座礦山,成為個舊富裕的錫礦工之壹。張國民在家鄉原有房屋的基礎上,將房屋擴建為庭院,並在花園後面修建了假山,種植花草以美化環境,同時修建了防禦性的門衛室和炮臺,成為團山村獨立的私人建築群莊園,就像壹個土皇帝的隱居之地。據推測,張的家人是被雇來保護家人安全的。
張國民和他的兩個兄弟見過世面,所以他們很自然地在住宅的結構和裝飾上跟上時尚。他們購買良好的木材,磚和木結構,木屋是兩層建築,裝飾花哨高檔,他們不惜高價聘請熟練的工匠雕刻橫梁和繪制建築。正殿檐上雕刻花鳥魚蟲獸及人物;門楣上畫著彩色的畫,窗戶上鑲嵌著各種圖案。當地書法家被邀請在房屋外墻上寫唐詩和宋詞,畫家被邀請畫竹子、菊花、李子和山水人物的中國畫。簡直是錦上添花。華麗典雅的書畫作品裝飾著房屋的墻壁,為其增添了光彩,顯示出奢華的氛圍,就像壹位博學的富有學者。我們四處閑逛,欣賞各處房屋的雕刻技術和書畫作品。雖然它們已經陳舊或損壞,但它們都是優秀的作品。
該住宅樓被中級人民法院的走廊和走廊包圍,是壹座兩層木結構建築,有屋頂和瓦片。柵欄的底部鑲嵌著雕花磚。房子的門窗上裝飾著精美的花鳥圖案。天井是用花架和石缸建造的。後院是壹個“行走的拐角建築”,即兩排木制建築相連形成直角。走廊直接相連的建築內設有祖先牌位。大門左側的花園頂部有壹個約兩米高的臺基,兩側懸掛著高蹺,底部有壹個很大的方形池塘。池塘邊的石柵欄上以相等的間隔豎立著許多方形石柱。石柱上端雕刻成工字形或圓形寶頂;有些被雕刻成獅子和老虎的形狀。在正對橋臺中心的壹個石柵欄的正面和背面,有“活潑潑地”和“活潑秘密”的銘文。據說院子裏原本種滿了各種珍貴的花草樹木,房子裏還有很多門窗。有句話說“百花齊放,百雕門窗”。其房屋結構典雅、宏偉,裝飾豪華,僅次於賈珠花園。妳可以想象,在這麽大的房子和莊園裏,不知道會雇傭多少仆人來從事環境衛生和種植花草樹木。
解放戰爭時期,張家花園後裔張痛恨國民黨的腐敗統治,參加了中共建水縣委地下黨領導的統壹戰線組織“九人小組”。現存的左吊腳樓是當時“九人團”的活動場所。張家花園現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參觀時,房子是空的。由於年久失修,該建築群因壹片荒涼的衰落景象而失去了昔日的輝煌;房屋的雕刻和繪畫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其中壹些已經損壞和脫落。當年的奇花異草美景已不復存在。因為沒人管,所以壹切都很亂。在漫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雕刻精美的動物模型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撞得粉碎,顯示了滄桑巨變。池塘上方寬敞的房子成了團山村小學的教室。許多塑料袋、飲料瓶和各種雜物被扔進大池塘,黑色的池水表面長滿了綠色的苔蘚。它的文化景觀已經黯然失色。
由於缺乏維護和管理,張家花園的壹些墻壁已經倒塌,壹些房屋已經損壞,失去了原有的完美和輝煌。然而,通過這些古建築,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美,老壹輩工匠建造房屋的智慧,我們也可以想到張氏家族由窮變富時的風景。可以說,這座宏偉的莊園是從個舊錫礦回來的。壹百年前,張氏兄弟白手起家,用雙手努力開采和管理錫礦,創造了如此巨大而宏偉的城堡莊園。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張家花園是歷史的照片。
將軍府
我們遊覽了團山村,看到壹戶人家掛著“將軍屋”的牌匾,非常醒目,我們就進去參觀了。
“將軍府”不是將軍的官邸,而是下級軍官的府邸。該宅建於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占地面積880平方米,有38間房屋和7個天井。房屋裝飾著雕梁畫棟、花鳥魚蟲、浮雕人物、繪畫和匾額,色彩斑斕,富麗堂皇。能夠建造如此寬敞的住宅壹定有著不凡的出身。主人後代的父母不在家,家人也說不出事情的原委。他們只知道建房子的老祖宗叫張合。
據知情人透露,張赫小時候失去了父親,由母親撫養長大。當我6歲的時候,我看到我的家庭真的很窮,所以我和我的表弟張凱去了壹個舊礦謀生。張合從小在錫礦當童工,童年在荒野中度過,性格開朗,勇敢,喜歡交朋友,真誠待人,重視名譽,廣交朋友,朋友很多。他簡陋的住所經常很擁擠。朋友們來找他出謀劃策,商量對策,逐漸在礦工中樹立了威信。當時,到個舊挖礦的農民工來自四面八方,他們大多以區域為集群合夥,各占壹個地盤。在礦山為富礦發生爭吵和打架的地方,張合出面調解糾紛。他從公正的立場判斷誰是誰非,並做出果斷的決定。看到他是壹個男人,政府任命他為維護礦井的警察隊長。張合沒有肩負重任,並適時承擔了責任,這自然大大有利於建水註冊的礦工。每個人都不再擔心被外人欺負,而是放心地開采和冶煉錫,獲得大量利潤並不斷產生財政資源。人們壹個接壹個地回家建造豪宅。在維持礦山秩序的同時,張合與本村人合作管理大溪,自然發了大財,並在團山建造了自己的住所。
1911年辛亥* * *起義爆發,個舊廠礦發生了滇南土匪頭子李紹宗搶劫案。已被任命為管道營長的張合帶領群眾平息了土匪,抓獲了數百名土匪,當場執行了法律並保護了礦產。雲南巡撫蔡鍔得知土匪被平定後,立即召見張合了解事情經過。蔡鍔得知此事已得到妥善處理,便任命張合為個舊國軍第四營管線管理員兼巡視員,並授予“狄將軍”牌匾掛其府邸。因此,村民稱章和夫的房子為“將軍屋”。
民國元年1911年,張合與張雲貴發生爭執,不久在個舊被殺。噩耗傳來時,他的母親胡痛苦萬分,在《點聲日報》發表聲明,堅持要求政府嚴懲兇手。張合的屍體被埋在村腳下。蔡鍔壹聽,非常抱歉。他親自為張合寫了墓碑。碑文寫道:個舊國軍第四營管張合墓,滇軍將軍、滇軍總司令蔡鍔拜書。在民國年,他在農歷十二月初三祭祀姬旦。
張赫從小努力工作,長大後創建了壹個家族企業,他努力工作以獲得他壹生的榮耀。然而,人註定是不幸的,當他風華正茂的時候,他因壹場事故而喪生,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嘆了口氣?
張和去世後,他的母親胡適勤儉持家,撫養唯壹孫子的遺孤,挑起了管理個舊廠務和團山田產的重任。與此同時,為了教育下壹代,二院的廂房被辟為“讀書樓”,並聘請了壹位老師來教育後代,直到她老死。
張和建造的房子不是團山最大最豪華的,但由於他和他母親兩代人的非凡經歷,它享有盛譽,而且“將軍之家”的裝飾也很獨特。“三段式”大門的門楣和嵌入墻體的瓷磚上浮雕有“三段式連續上升”的圖案,顯示了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壹進庭院,三坊壹墻,庭院用大石缸和花架搭建而成。石缸裏裝滿了用於滅火和養魚的水。缸壁正面有“觀魚躍”四個行書大字,兩側為詩詞。我們參觀時,水箱裏沒有水。正殿屋檐下的六扇屏風門分別刻有“封侯掛印”、“鹿鶴同春”、“大象崛起”、“鯉魚躍龍門”、“獅子繡球”和“何琳配套印章”等雕刻或浮雕圖案,每種圖案都有壹個典故,都體現了我們的傳統歷史文化。那些奇妙的組合藝術壹次又壹次地把人們引向美的境界。細細欣賞,令人深思,壹切都充滿幻想和色彩?正廳兩側是廂房,房屋兩側板墻上端的方形窗欞上刻有枇杷、柿子、石榴、荔枝、核桃等雕刻圖案,仿佛果實累累的森林花園裝飾了住所,表達了主人對環境自然之美的欣賞。
正殿的屋檐周圍也有裝飾,在藝術品味上更加優雅。有當地名人題寫的格言、書法和中國畫數十幅,被稱為藝術瑰寶。
進入二院,有臨安?建水原名?知府為胡題寫了年齡匾,壹些家族成員以紅底金字匾祝賀胡670歲生日,如“金玄雍隱”、“宋新和書”、“百鳥朝鳳”和“德光”等,表達了張家對這位母親在逆境中成長的欽佩和敬意。
概述這些雕刻、書法、繪畫和匾額題字水平很高,為“將軍府”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和奢華,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木質結構和雕刻技術已經過時,壹些字畫已經損壞和脫落。業主的後代已經無法修復,環境衛生也不是那麽幹凈,說明現在的業主沒有他們祖先的財力和文化素質。然而,古建築留給後人,包括業主以外的人的是壹種中國傳統的住宅建築文化,壹頁歷史,壹種藝術,壹種智慧和壹種精神,供後人欣賞和學習。
參觀完“將軍府”後,我們想到了這座房子的建造者張合。帶我們參觀的建水縣文聯副主席謝恒知道張和的墓地在哪裏,所以他帶我們去參觀了。我們走出寨子的上端,沿著山脊爬上壹個小斜坡,然後分支進入壹片菜地。在菜地的壹個角落裏,我們看到了幾座蜷縮在山麓的墳墓。我們壹個壹個地尋找,找到了張合的墳墓。墓碑很小,蔡鍔寫的碑文是正楷,書法功底深厚,字體工整精致。然而,如果壹個小墓碑想要容納所有的話,它將被壓縮並雕刻得又小又擁擠。幸運的是,字跡雕刻得非常仔細,保留了原始風格,每個字都清晰可見。然而,整個墳墓被山土擠壓,長滿了草,好像沒有負荷壹樣。我感慨地說:“蔡鍔生前沒有留下多少筆跡。這是我第壹次在這裏看到它。這塊墓碑應該用文字保護起來。”謝恒自然不可能是主人,但他希望引起縣裏有關部門的註意。
黃恩福
當我們走到寨子中間時,看到壹戶人家門口掛著壹塊寫有“黃恩福”字樣的金匾,於是我們轉身前去參觀。
什麽是“帝王府”?據報道,房子的建造者是張書元,他在出生後不久就失去了父親。年輕的母親朱遭受了沈重的打擊;她的精神支柱崩潰了,她失去了生活支柱。她非常痛苦。封建社會的女性被“三從四德”的枷鎖束縛,不能再嫁。為了生存和撫養孩子,我們不得不在地裏幹活。對於壹個非常年輕的寡婦來說,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養活包括公婆在內的四個人真的很難。然而,聰明的朱工作努力,每天早起在田裏工作。經過壹天的辛苦工作,我仍然在晚上為全家人紡織衣服。她通過多年的辛勤工作養家糊口,以德孝敬公婆,撫養後代,平時與鄰居和睦相處,頗得大家同情和尊重。
當年輕的張書元長大懂事後,他看到他的母親太苦了,所以他和寨裏的人壹起去了壹個舊礦,以換取壹點報酬來幫助他的家人。就這樣,年復壹年,張書元從童年壹直工作到成年,以礦山為家,省吃儉用,直到40多歲。最後,他積累了很多錢,回家蓋房子,報答母親。
張書元和其他人壹樣,建造了壹座有三個廣場、壹個照壁和五個院子的房子。後院有三間六耳房;後山角樓附三大殿。該宅建於清光緒末年,占地面積1.885平方米,建築面積863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兩個大天井、六個小天井、六條過道和壹個帶兩個入口的庭院組成。主樓有37個房間,於宣彤統治的第壹年完工。前院花房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請工匠雕刻圖案裝飾,精致典雅;遊廊上的“八仙獻壽”圖案創新;窄版和龍方版上有9個6英寸的人物浮雕,兩面都是八仙,以慶祝壽星的生日。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鮮明的身份特征,他們來自祥雲和迷霧,展現了神奇的夢境境界。
朱沒想到他的兒子如此有競爭力,人們可以在中年時建造如此富裕的房子。她已經六十歲了,知道兒子壹生的努力工作並不亞於她自己,她的心中充滿了愛和幸福的感覺。寨裏的人們欽佩和尊敬張書元壹家的辛勤勞動和豐衣足食。由於朱壹生努力工作,並幫助隔離該行業,老人繁榮昌盛,他們的孩子和孫子充滿了贊美和名望。縣令知道後,深受感動。臨安縣令為了表彰朱的品德,上書上級政府,並由上級政府轉交朝廷。清廷為表彰朱恪守封建禮教,授予他“黃表”牌匾,並允許他在大道上建立“孝坊”以示美德。
張家為此準備了材料,選定了地址,並邀請工匠下石腳。村裏的人認為牌樓建在兩村交界處,對風水不利,反對。雖然這件事得到了朝廷的允許,但張氏家族為了顧全大局,遵循祖先的家訓,放棄了這個祭祖工程。準備好的石頭和工匠雕刻的壹對石獅子已經存放了80多年。1986建水縣東門花園修復時,張書元的後人將保存完好的石獅捐贈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