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助學貸款 - 財富積累思維

財富積累思維

節制醞釀財富 4

世界上存在壹種從來都不說“不”的人。這種人除了他自己以外,與全天下的人都是朋友,因此他沒有敵人,但是他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這種人會很迅速地花完自己的錢,然後就找到朋友,向朋友借錢或者做貸款的擔保。當他把最後壹分錢花光的時候,就是他離開人間的時候。而他所留下的只有那些雖無惡意卻是十足愚蠢、令人恥笑的名聲。

這種人將“對所有人都有求必應”作為他的人生指導原則。但是究竟是他壹定要與別人同呼吸***命運呢,還是害怕得罪別人呢,我們就不太清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很少被別人要求簽壹個申請書,或答應投壹次票,或借錢,或開壹張支票,因為事實上他根本做不到這些。可是他又不肯說“不”,那些熟識他的人經常諷刺地說,他沒有說“不”的勇氣。

還有壹個事例,壹位父親死後為兒子留下了壹小筆財產。當兒子剛繼承了這筆財產時,那些想趁機占點便宜的人就立即把他包圍了。現在正是他勇敢地說“不”的時候,可是他並沒有這樣做。他早已經養成順從的習慣,不喜歡被別人討厭,也不忍心拒絕別人的要求,並且對於那些生拉硬拽的強求更是心軟,幾乎完全滿足於那些看中他錢包的人的要求。壹旦他打開錢包,他的朋友就會源源不斷地向他湧來。他到處做調節人——成為每壹個人的保證人。“請在這張紙片上給我簽個字吧。”常常有朋友向他提出這樣的請求,他只會很溫和地問壹下:“這是什麽?”由於他的單純,竟以此為榮!他從來沒有拒絕任何人的要求。3個月以後,壹個長長的欠款賬單會落在這個人——不會說“不”,並且是所有人的朋友——的頭上。

緊接著壹個由他做擔保人的麥芽商——和他僅僅有壹面之緣,在生意上突然栽了跟頭,原因是他在基金和股票上嚴重地投機倒把導致經濟瓦解,最終徹底垮掉了。這個時候,這個不會說“不”的人被招去承擔這份沈重的償還責任。這對於他來說是致命性的打擊,他壹夜間變成了壹個窮人。但是他並沒有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仍然是別人尋求幫助的對象,每壹個有需要的家夥都能在他身上無情地撈壹把,他就像每壹個口渴的人都能接水喝的水龍頭,就像每壹條饑餓的狗都能啃壹口的腌肉,就像每壹個無賴想騎就騎的驢子,像壹個無私地給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人磨面的磨房。簡而言之,他就是壹個終生都說不出壹個“不”字的“好心人”。

如果壹個人想要生活在平靜、順利、快樂的環境中,那麽他就應當在恰當的時候,勇敢地說“不”。許多人就毀於不能說或沒有說這個“不”,而使自己失去了很多東西。也正因為我們沒有鼓起說“不”的勇氣,導致罪惡橫行於世。這麽壹個簡單的字我們竟需要如此大的誠實與勇氣才能說出口。公務在身的人不敢隨便說“不”,因為他隨時都有可能被開除。當壹個十分富有的蠢男人向美女伸出手的時候,她很難開口說出壹個“不”字,因為她的前途要依靠這個“財產”。阿諛奉承的人不會說到這個字,因為他必須時刻面帶微笑,對別人說的壹切都會熱情地答應下來。當壹些享樂的誘惑出現在妳面前時,壹定要有勇氣立即說“不”。然後當妳稍微回頭看看發生的壹切時,妳就會感到妳的決策是多麽的正確。人類的美德會隨著實踐的增多而更加穩固。當放縱、享樂誘惑妳的時候,妳要堅定自己的信念,立即說“不”。如果不這樣做,而是默許或屈從,那麽美德就將離妳遠去,妳的自主性也會隨之受到重創。第壹次說“不”是要付出壹些努力,但實踐得越多,妳就越不費力氣。對付無所事事、自我放縱、做傻事、壞習慣的唯壹辦法,就是堅決、果斷地說“不”。真正的美德就體現在恰當的時候所說的“不”字裏。

如果壹個人不能做到量入而出,那麽他就壹無所有,最終死在負債累累之中,在他進入墳墓以後,“ 社會 ”還將會繼續控制他。他必須像“ 社會 ”要求的那樣下葬,舉辦壹個 時尚 的葬禮。最後,他壹定要作為格蘭蒂太太權力的見證人才能離去。葬禮上用的蓋棺布、鑲邊的帽子、圍巾、送葬車隊、鍍金的靈車,還有雇來的送葬隊,所以這壹切都只是為了取悅於格蘭蒂太太。然而,當事人傷心欲絕的表演,還有那些為錢而來的受雇的送葬人和柩夫們假裝的悲痛,這壹切都是那麽的毫無價值,又那麽的奢侈浪費!

在生活富足的上流 社會 裏,這種毫無用處卻價格昂貴的葬禮鬧劇所產生的不幸要比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的略少壹些。人們將隆重的葬禮視為“身份的象征”。中產階級的人們努力爭取能夠進入上流 社會 ,能夠列入那些死後會有送葬隊和柩夫們送葬的富有的人的行列。像那些“地位更高的人”壹樣,他們最終成為承辦者的犧牲品。這使得其他人更加追隨這種風尚,“別人怎麽做,我們也怎麽做。”大多數人都願意花這份錢。他們讓朋友、仆人或自己親自去服喪,這樣的葬禮才算是體面的。

對於壹個沒有任何承受能力的家庭來說,這項奢侈的負擔實在是太重了。如果負責家裏主要經濟來源的人離開了人世,留下的所有事情就要由葬禮的承辦者負責。壹個悲痛、傷心欲絕的寡婦,或者壹個失去父母關愛的孤兒,為了喪服、黑手套和令人悲哀的“壽衣”,怎麽能不與商人討價還價呢?因為每壹分錢都與他們今後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在這個特別的時刻,他們必須把積攢下來的壹點現錢花在這種庸俗、浪費、虛偽的喪葬上。難道把錢花在死去的人身上,要比花在活著的人身上更好嗎?壹種惡習,無論在 社會 的哪個階層都有生存的空間,哪怕是那些生活拮據的中下階層。按照收入水平的比例來說,勞動階級和中產階級遭受了同等的損失。在英格蘭,商人的葬禮平均約花費50鎊,而壹個靠出賣體力的勞動者的葬禮只需5至10鎊。但是在蘇格蘭,葬禮的花費相對地就要少壹些了。勞動階級十分願意為那些永遠離開他們的親戚舉辦體面的葬禮,因為這樣做可以為他們帶來榮耀。他們不舍得將錢花在其他的事情上,可是他們卻樂意把錢花在這方面。絕大多數的工人俱樂部實質上是喪葬俱樂部。壹般情況下,為丈夫舉辦壹場葬禮需要10鎊,為妻子舉辦的葬禮需要5鎊。但是,有的時候壹個機械工的葬禮費用會多達15、20、30甚至40鎊,其原因是他同時是幾個葬禮俱樂部的成員。在這種情況下,主喪者要接待並“安排”這幾個俱樂部的成員或會長參與葬禮的事宜。在幾個喪葬俱樂部同時為孩子投保是出乎預料的事,但它是事實。就像我們聽到過壹個人在曼徹斯特買了不少於19個不同的喪葬俱樂部的人壽保險!

當不屬於任何壹家喪葬俱樂部的人家中有人去世的時候,死者的葬禮仍然要由這些俱樂部來舉辦。但是死者的家屬必須向俱樂部交納重稅,當作人力和物力的使用費,這樣俱樂部可以為死者的妻子或兒女完成壹個受人尊敬的葬禮。如果死者是壹家之主——父親,情況也許會比較糟糕,因為他壹生的積蓄大概都要被妻子或兒女在服喪期間花光。人死後,為了舉辦壹場令人尊敬的葬禮而花掉家裏的全部積蓄,這不僅是對生活的壹種破壞,也是壹種不合理的生活惡習。

難道只有穿上那些特定顏色的禮服才算是真正的哀悼者嗎?難道我們不是用內心的悲傷而僅僅是靠虛偽的外表才能抒發我們的哀悼之情嗎?賓厄姆在談到早期的基督徒時說:“他們對這種喪葬習慣既不表示譴責,也不表示贊成,只是把它當作壹件無關緊要的事,留給人們壹些采取任何方式的自由。值得稱贊的是那些完全將它忽略,或者把它不輕易地放在壹邊的人們,具有基督徒的勇氣和思想。”

約翰·衛斯理在他的遺書中這樣寫到:在我死去的時候,把我擡進墓穴的6個窮人每人可以得到20先令。“因為,”他解釋道,“我特別希望在我的喪禮上沒有靈車,沒有送葬隊,也無須蓋棺布,更不要那悲壯的場面,我只要愛我的人的眼淚,讓它陪伴著我回到上帝的懷抱。我以上帝的名義,鄭重的懇請我的葬禮執行人,遵照我的決定,完成我最後的心願吧。”

這種習俗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根深蒂固了,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要想改變這種風俗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還是急於去改變它,可通常我們會遇到幾個問題,例如:“別人的反應會是什麽樣的?” “ 社會 上會有怎樣的波動?” 當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我們就會不情願地退回來,和那些唯唯諾諾的人壹樣,變成膽小鬼。然而,通過壹遍壹遍的宣傳,也會對人們產生壹定的影響,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 社會 風尚終將會改變的。就像阿德萊德女王,在她臨終前她要求葬禮的承辦者免去送葬隊;羅伯特·皮爾爵士也同樣摒棄這種奢侈的惡習,要求葬禮承辦者不要舉行大規模或者豪華的葬禮;他們的這些舉動應該說對 社會 的風尚產生了相應的影響,並且,那些習慣於在壹切事情上都模仿他們的中間階層的人們也因此受益。同時,我相信,有壹部分人能夠抑制這種毫無意義的葬禮的增長勢頭。我們只需堅持不懈地宣傳新思想,增強知識和對事物的分辨力,便可以在這個方向上進行大幅度的有效的改革。

在美國,已經建立起壹些其成員不舉行葬禮,並且促使他人也不舉行葬禮的 社會 組織。也許,只有依靠眾人聯合起來的力量才能達到改革喪葬儀式的目的,因為無論在哪裏,個人的力量基本上是十分渺小的,是無力抵抗那些在大眾心裏根深蒂固的偏見的。

  • 上一篇:中國的校園貸是什麽?
  • 下一篇:增值稅又變了!13%,9%,6%!電子專票試點再擴大!金四要來了!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