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金融自由化
進入21世紀,已經是壹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金融自由化這個新名詞逐漸被人們所理解。什麽是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利弊是什麽?中國的金融自由化發展如何?我們壹個壹個來討論。
關鍵詞:金融自由化
我們的世界已經融為壹體,文化、經濟、政治等都與世界各國和地區或多或少地聯系在壹起。金融自由化貫穿於世界經濟和金融發展的始終。金融自由化是美國經濟學家羅納德·R·j·麥金農和E·s·秀在20世紀70年代針對金融市場不完整、資本市場嚴重扭曲以及政府對金融的“幹預綜合癥”影響經濟發展的情況首次提出的。
金融自由化又稱“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對稱。金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幹預,放松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加強國內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並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以使其市場化,使利率能夠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夠反映外匯供求,促進國內儲蓄率的提高,最終實現抑制通貨膨脹和刺激經濟增長的目標。
兩次劃時代的革命以來,金融自由化促進了經濟增長;另壹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劇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發的危機又促進了經濟衰退,這就是金融自由化的兩重性。由此衍生出經濟自由化的利與弊。
金融自由化的優勢:
首先,金融自由化無疑增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力,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場的效率,促進了世界銀行業的發展。金融自由化不僅帶來了壓力,也為所有金融市場參與者(無論是借款人還是貸款人)提供了機會,使他們有可能也有必要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潤。
第二,壹般認為,在金融自由化條件下,金融信息更加公開,可以更加準確、快速地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即資金的稀缺性,形成更加有效的價格信號體系。更重要的是,金融自由化減少了產品和銀行之間的資金流動障礙,從而使資源配置更接近優化。
第三,金融自由化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多盈利機會。壹方面,金融自由化極大地促進了金融資本的形成,為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另壹方面,分業經營體制的逐步解除為金融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提供了更加靈活的管理手段。
第四,金融自由化,特別是分業經營體制的逐步解除,為商業銀行在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間選擇平衡提供了條件和手段。分業經營體制的建立原本關註的是商業銀行的安全性。然而,在傳統的分業經營體制下,由於壹方面缺乏管理手段,另壹方面來自國內外同行的競爭,安全性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銀行破產的現象仍然層出不窮。分業經營制度逐步解除後,商業銀行的經營手段大大增加,從而可以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與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合理匹配,使商業銀行擺脫原來的困境。
第五,金融自由化促進了全球金融壹體化。隨著各國日益開放自己的金融市場,資本流動的速度正在加快。在不考慮時區劃分的情況下,世界金融市場應該說已經成型。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使全球資源配置得到改善。
金融自由化的缺點:
首先,雖然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但也降低了金融市場在其他方面的效率。例如,金融市場的壹體化和眾多金融創新機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面對極其復雜的衍生品,銀行客戶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降低了銀行提高效率的積極性。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大給銀行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削弱了銀行降本增效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嚴格的金融管制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繞過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今天,當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當利率和匯率在世界各國普遍放開時,分業經營的壁壘已基本消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不再那麽突出。近年來,金融創新勢頭放緩,傳統業務占比逐步回升,根源就在於此。
第三,最明顯也是爭議最小的是,金融自由化增加了客戶和金融業本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的放松管制導致市場波動性急劇增加。在解除分業經營體制、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後,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業務領域,風險資產大幅增加。資本流動障礙的減少和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開放,加速了資本的國際流動。盡管從理論上講,更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但在“半完美”市場條件下,熱錢的沖擊有時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金融自由化後,各國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單個企業金融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風險增加。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其復雜的衍生品束手無策,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引發的銀行員工欺詐案件頻頻出現。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為了追求效率,銀行普遍傾向於忽視風險和追求利潤,放松對客戶的審查,客戶的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
第六,金融自由化實施後,雖然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盈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導致了商業銀行利潤率的下降。所有這些情況表明,金融自由化絕不是有利無害的。雖然金融自由化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但它往往降低了金融市場在其他方面的效率;金融自由化不能理想化,因為它提供了改善安全的金融工具,同時也增加了風險。即使在金融體系相當完善的西方國家,金融自由化也是權衡利益後的選擇,有時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
事實上,在任何時候,在任何金融體系中,金融體系的改革必然是利弊交織的。政策制定者只能期待利大於弊,而不是壹個有利無弊的選擇。過去十年與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並行的全球金融自由化進程也證明了這壹論點。無論是在金融市場較為發達的國家還是在金融市場不太發達的國家,唯壹的出路是以積極審慎的態度客觀評估每壹項具體措施的利弊,權衡利益並大膽推進金融體系改革。
中國金融專業化面臨的選擇
首先,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但是,它在其他方面也具有降低金融市場效率的功能。比如說。金融市場的壹體化、眾多的金融創新和大量金融機構的出現降低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面對極其復雜的衍生品,銀行客戶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從而降低了銀行提高效率的積極性。此外,金融市場容量的擴大給銀行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削弱了銀行降本增效的壓力。
第二,銀行致力於金融創新的動力明顯下降。在嚴格的金融管制條件下,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被迫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以繞過金融管制,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今天,當金融自由化已成氣候,當利率和匯率自由化在世界各國廣泛實施。分業經營的壁壘已基本消除。金融創新的必要性不再那麽突出。近年來,金融創新的勢頭有所放緩這是傳統業務比重逐漸上升的原因。
第三,最明顯的,也是最沒有爭議的。金融自由化增加了客戶和金融業本身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的放松管制導致市場波動性急劇增加。在解除分業經營體制、實行商業銀行全能化後,商業銀行大量涉足高風險業務領域,風險資產大幅增加。資本流動障礙的減少和各國金融市場的日益開放,加速了資本的國際流動。盡管從理論上講,更順暢的資本流動有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但在“半完美”市場條件下,熱錢的沖擊有時會造成巨大危害。
第四,金融自由化後,各國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單個企業金融危機沖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風險增加。
第五,由於銀行客戶面對極其復雜的衍生品束手無策,他們只能聽從銀行的建議。由此引發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件頻頻出現。同時,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為了追求效率。銀行普遍存在忽視風險和追求利潤的傾向,放松對客戶的審查,客戶的違約率不斷上升,銀行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
第六,金融自由化後。雖然商業銀行獲得了更多的盈利機會,但壟斷地位的喪失和競爭的加劇導致了商業銀行利潤率的下降。
由此,我們對經濟自由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為壹把雙刃劍,如何正確使用它並發展我們自己仍然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國面臨的金融自由化困境只是暫時的,這需要我們不斷認識它並正確制定政策和戰略,使我國的金融發展道路更加廣闊和光明。
參考資料:《金融自由化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楊,2005-12-24。
21世紀的金融趨勢-金融自由化Ma魯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