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問內容如下:
中南防汛指揮部和華東管委會抽調參加長江防汛的工人、農民、部隊、學生、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全體工作同誌;
今年汛期,由於特殊的氣象條件,暴雨長期集中在長江流域,導致長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在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妳們不辭辛勞,日夜奮戰搶護,在超過歷年最高水位的情況下,捍衛了沿江重要城市、工礦、交通和廣大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和農業生產的安全。
妳們的英勇鬥爭對保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起了重要作用。這是壹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應該得到全國人民的贊賞和尊重。
目前,長江防洪已經進入最緊迫的階段,也接近最後的勝利階段。我謹向妳表示深切的哀悼。並希望密切關註,堅決保衛,克服壹切困難,再接再厲,爭取戰勝洪水的最後勝利。
8月中旬,隨著防洪堤的上漲,防洪指揮部下令在堤外根據街道路面修建許多小堤,增強了防洪功能。
堤防加固工程連同後期工程共7期,使三鎮主要堤防達到了“水漲堤高”的防洪目標。
1954汛期共發生大小險情2萬處,其中重大險情2646處。
在2,646種重要危險中,有9種被列為重大風險,即:
武漢關隘城墻內外大型管道滲漏;漢正街李記路口下水道坍塌;漢口沿江上海路泵房後墻嚴重浸水;額灣離坡;丹池管道泄漏和掉落;武清堤坡度較大;五臺水閘大管道滲漏;萬年門防水墻坍塌;在武勝的十字路口,下水道的天窗溢出。
為了滿足緊急救援工作的需要,7月初在總指揮部領導下成立了救援大隊,隨後擴大為救援總隊。各指揮部成立救援大隊,各車間成立救援中隊,共有骨幹隊員2至2萬人,後備隊員4萬人。有69輛應急救援專用車輛,以及拖船、登陸艇、鐵駁船和木駁船等專用設備,以便及時處理險情。
19 7月7日7時,沔陽禹王宮口分洪,分洪總量84.6億立方米;7月27日5時,洪湖被淹;7月29日,路虎湖被洪水淹沒;8月7日6點,梁紫湖分流了洪水。
荊江分洪閘先後三次開閘分洪。
8月4日14時,湖東堤和肖家嘴開閘,分流洪水48億立方米。
8月6日,湖西山大壩開閘,黃天湖排水閘門開啟。8月7日22時,枝江百裏洲開閘蓄洪。
8日8時,北門下拉林洲大堤開閘,監利上車灣口分洪,總量29.1億立方米;8月28日,再次開閘分洪。
分洪總量548億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洪峰威脅,延緩了洪水上漲速度,為武漢防洪贏得了時間,各期堤防工程始終走在洪水前頭。
1954汛期不僅雨水多、水量大、流速高,而且風力大、風力強,嚴重威脅堤防安全。
武漢7月至9月的大風日數為58天,約占三分之二。最大風力分別為6級、7級和8級,也超過了往年同月最大風力。
由於風力強勁和水面廣闊,掀起了高度超過65,438+0米的波浪。面對風浪對堤防的嚴重威脅,原有的掛蘆葦筏、蘆葦束或蘆葦墊、用麻袋裝巖裝土等防浪措施已難以承受巨大風浪對堤身的沖擊。
市防汛指揮部決定從7月21日起,利用漢陽鸚鵡洲現有的木材嘗試綁筏防浪。
在張公堤姑嫂樹至禁港段鋪設筏板後,7月28日、29日連續40多個小時遭受8級以上東北風襲擊,顯示了筏板的防浪作用。
筏板內的波峰分散而緩慢,減少了對堤身的沖刷破壞。無木堤段原有的防浪設施被風浪卷走。小張的堤防被打敗了。
在此基礎上,從禁港到舵登陸港,從妯娌樹到大堤到丹池,在漢口、武昌沿江采用。
至9月10,全線木排1962個,長度62個,4公裏。木排中木材、竹纜、鋼絲、鐵錨和原有防浪設施的使用對確保堤防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防浪筏在當時被稱為“水上長城”。這在壹定條件下是壹種獨特的做法,但在1954防洪期間確實是壹項卓有成效的創舉。
5月初,許多低窪地區和主要堤防被內澇和洪水淹沒。
7月下半月,漢陽鸚鵡洲腰堤、蘭江堤先後決口,硚口至紀家嘴壹線堤段被淹。
8月中旬,漢陽月湖堤決口。
受淹房屋41萬間,倒塌房屋4390間,危房1、1萬間,郊區耕地1.9萬畝,分別占郊區耕地的78%和7%。漢陽90%以上的房屋被淹,受災人口超過84%。政府盡壹切努力組織救援和安置,使沒有人睡在戶外,沒有人因洪水而凍死和餓死。
在壹些地區發生災害的情況下,該市在市和區兩級建立了生產和救災辦公室。以街道、鄉鎮為單位,成立生產救災工作組,幫助澇區和堤外災民搬遷、搭建棚戶和救助,並撥付資金。截至8月底,共發放善款44萬元、5萬元,已支出醫療費23萬余元。
各區組織了27個行業和64個生產隊開展自救,安置了1550名災民。有654.38+0.5萬人在災後迅速恢復了原來的工作,參加了工作並找到了新的生產渠道。
累計發放貸款23萬元,基本解決了86%以上城鎮災民的生產生活問題。洪水過後,大多數災民已經搬回了原來的地方,重建了家園。
全市1954洪水從6月25日漲到9月16日降至警戒水位,歷時100天。全市人民動員起來,以防洪為最高使命。
防汛指揮部下設分指揮部、分部和辦公室,指揮30萬大軍在壹線防守。如果算上後方的“支援防汛”,防汛人員總數達到60萬人。
除了10個救援大隊和66個中隊外,還有4萬多支由工人、學生和居民組成的救援預備隊,以及由2萬多名和8萬多名青年組成的突擊隊和由3萬名和5萬名婦女組成的防汛服務隊。
1954年武漢防洪得到了全國各地人力物力的支援。武漢有2萬到3萬人支援抗洪。
來自全國各地支援武漢抗洪的物資包括水泵、火車發電機、麻袋、草袋、葦席和簸箕,以及大量工具、葦席、竹纜、鐵錨、高粱稈、藥品、糧食、煤炭和各種副食品。
為了運輸大量防汛物資,鐵道部等部門提出了就地運輸、沿途不停靠、優先拖車和海運的原則。
湖北省內河航運部門也組織民船為武漢防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