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經濟發展
(壹)團隊的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底,中國煤炭地質局所屬煤炭地質局、專業局、駐京單位等二級單位18個,下設48個野外地質隊,職工35319人,其中在職職工65438人+07440人,離退休人員65438人+07879人。在職人員:地質勘查從業人員5632人,其中技術人員4646人,高級技術人員546人,中級技術人員937人;工程勘察施工從業人員4078人;其他行業從業人員7730人;本期工人報酬34287.23萬元。
㈡經濟發展
截至2006年末,總資產為28.64億元,比2005年的24.45億元增加4654.38+09萬元,增長654.38+07%。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65億元,比2005年的6.45億元增加654.38+2000萬元,增長654.38+08%。負債總額6543.8+0.677億元,資產負債率58%。
2006年總收入25.29億元,比2005年增加5.92億元,即3654.38+0.937億元。其中,地質勘查業收入9.87億元,比2005年的7654.38+0.5億元增加2.7億元,增長38%。工程勘察施工收入6.08億元,比2005年的4.59億元增加65438+4900萬元,增長32%。其他行業收入9.35億元,比2005年的7.63億元增加65438+7200萬元,增長22%。2006年所有者權益11.86億元,比2005年的9.52億元增加2.34億元,增長24%。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
長期以來,我局壹直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自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公益性地質工作大幅減少。2006年,我局開展了5項公共國土資源調查項目,投資420萬元。實施戰略性礦產資源補償項目10個,投資3530萬元。
(四)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我局積極開拓商業性地質市場,2006年共承包社會地質項目180余項(其中非煤地質勘查項目40余項)。全年鉆探工程量654.38+0.792萬米,地震物理點28.9萬個,電物理點3.9萬個。提交地質報告654.38+00份,新探明煤炭儲量5965.438+0億噸。
(5)礦業開發
為保持經濟發展平衡,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我局提出了“十壹五”礦業發展目標,壹些單位通過合資、股份制等方式,在探礦權運作、探采壹體化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目前,礦業開發正處於前期地質工作和可行性研究階段。
(六)工程勘察和施工
工程測量是煤炭地質單位以核心技術發展起來的延伸產業,現已發展成為煤炭地質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06年工程勘察施工營業收入6.08億元。
第二,改革的主要經驗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按照國家對地勘單位改革的要求和國資委對中央企業改革的要求,抓住國家加強地質工作的有利時機,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推動煤炭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壹)加強地質勘查隊伍建設,整合優勢資源
各地地勘單位根據地勘市場發展需要,積極籌措資金,引進了壹批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了技術裝備水平,提高了復雜特殊地質條件下的施工能力;通過組建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勘查院和各局勘查院,整合優秀資源,集中技術、人才和設備,形成了壹支專業突出、結構合理、人員精幹、設備精良、技術知識精深的專業地質勘查隊伍,提高了煤炭地質單位的市場競爭力。
(二)實施“大地質、大市場”戰略,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根據地區經濟發展和礦產資源情況,壹方面,各單位積極爭取承擔國家地質勘查項目;另壹方面,加強對已掌握的地質資料的分析研究,以市場為導向,加大各類礦產資源的勘查力度。在努力發展商業性地質市場的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礦山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城市地質等延伸產業,拓寬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三)實行政企分開,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改革。
首先,我局在地勘隊壹級單位實行業務與企業分開運行,分為業務和企業兩大類,在管理體制、管理職能、人員、資產、資金、財務核算、薪酬制度等方面分開,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地方地勘單位成立“大公司”,模擬企業運作,促進了地勘單位的企業化發展。
三。“十壹五”規劃要點
(壹)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地質勘查主業,堅持煤炭地質事業,堅持以人為本;加快企業改革進程,加快企業規模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煤炭資源勘查新體系建設,加快企業文化建設,加快“三個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促進煤炭地質經濟跨越式發展。
(2)主要經濟指標
在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煤田地質經濟年均增長約15%。到“十壹五”末,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職工年人均收入分別達到33億元、7000萬元、3.2萬元,力爭達到40億元、8200萬元、3.2萬元。
(三)主要任務和工作目標
(1)建立煤炭地質勘查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地質單位;
(2)突出主業發展,實現做精主業,帶動主業做強,從而做大的戰略目標;
(3)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4)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人才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確保綜合煤田地質勘探、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航測、遙感、地理信息和專項勘探技術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實現地質勘探關鍵技術1 ~ 2項突破;
(五)構建煤炭地質和諧單位,企業品牌建設取得新進展,員工整體素質顯著提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新成效。
四、關於加強行業管理的幾點建議
地質勘查涉及面廣,這也決定了其行業管理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地勘行業舊的管理體制改革後,新的管理體制仍不完善。在體制轉型的過渡期,我們要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行業管理方法,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力度:
(壹)加強行業法律法規和地質勘查工作程序和規範的制定。
壹是進壹步完善地質勘查法律法規和各項地質工作的行業標準、法規和規範,加大執法監察力度;二是要加強地質勘查的規劃管理,加強對規劃和計劃實施的指導、檢查和監督;三是加強礦業權設置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市場管理,嚴格審批和市場準入制度。
(二)加強原工業部門地質勘查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前工業部門的地質勘探隊在勘探各種礦產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不同地質工作的特點不同,特別是礦產資源勘查的標準、法規、規範差別很大,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進壹步發揮各工業部門地質勘查隊伍的作用,如何加強工業部門地質勘查隊伍的建設,應進行深入研究。
從煤炭資源勘查的角度看,進壹步規範煤炭資源勘查市場,提高地質勘查水平,為煤礦建設生產和國家煤炭資源儲備提供後備基地,為煤炭資源戰略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是煤炭地質勘查工作的當務之急。《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煤炭工業健康發展需要建立五個新體系,並從資金支持、礦權管理、隊伍建設、市場準入、勘查規範等方面提出了加強煤炭資源勘查的指導意見。完整、科學、可靠的煤炭地質資料是構建煤炭資源開發監管五大體系的基礎;煤炭賦存和開采技術條件地質評價是構建資源開發監管體系、煤炭供應體系和安全生產保障體系的前提;煤水、工業、環境地質手段是構建煤炭循環經濟體系的保障。要做好這些基礎工作,必須建立壹支精幹、高效、裝備精良的煤田地質隊伍。因此,建議進壹步發揮我局在加強煤炭地質勘查項目管理、建立和完善煤炭地質勘查標準化體系、推進煤炭地質科技創新等方面的作用。我局將在國家煤炭工業和礦產資源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積極負責地協助做好相關工作。
(三)積極穩妥推進地勘單位改革。
從地勘單位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地勘隊伍的改革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轉企。在改革過程中,要區別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地勘單位經濟基礎差、發展資金不足、技術裝備不足、結構調整難度大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大多數地勘單位沒有業務費的支撐很難生存,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還需要壹個漫長的過程。希望加強地勘單位改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為地勘單位改革提供必要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幫助地勘單位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加強落實國務院37號、2號、76號、4號文件和配套文件,在資金、技術裝備等方面出臺壹些新政策,形成有利於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和穩定的政策體系。
(中國煤炭地質局地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