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外匯行情大全網 - 助學貸款 - 大學生如何弘揚抗震救災精神

大學生如何弘揚抗震救災精神

2008年5月12日,北京時間14: 28,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強烈地震。地震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無數同胞失去了家園甚至生命。我們在痛苦中煎熬,我們在悲傷和淚水中度過了日日夜夜。房子倒了,親人走了,但災區同胞沒有倒。他們送走親人,擦幹眼淚,重建家園。世界各地抗震救災的力量匯聚到壹起,克服了很多困難,戰勝了災難。

中華民族的抗震救災精神是我們國家在困難面前沒有倒下的原因。這是激勵我們戰勝災難的巨大力量。大學生要繼續發揚抗震救災精神,用這種偉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自己,不斷前進,超越自我,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為自己的人生增光添彩。

為了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大學生首先要正確理解這種精神。

在與自然災害的殊死搏鬥中,形成了抗震救災精神。6月30日下午,胡錦濤總書記出席抗震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黨員代表座談會。在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他精辟地將抗震救災精神概括為“萬眾壹心、眾誌成城、無所畏懼、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據中新社6月30日電)這種精神已被科學定義。它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匯點,從此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並將通過後續的災民安置、恢復重建而進壹步貢獻力量。

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我們戰勝壹切災難的強大精神支柱。抗震救災精神再次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英雄氣概。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用行動詮釋了這種精神。地震發生後的第壹時間,數十萬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緊急動員,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日夜兼程奔赴災區。他們不顧個人安危,頑強地在廢墟中搜救每壹個幸存者。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面對災難,災區人民百折不撓,自救互救,逆境自強,贏得了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彭州市公安局最堅強的民警姜敏,在爺爺、奶奶、母親、女兒等10名親人全部遇難的情況下,強忍悲痛,堅持戰鬥在第壹線。在經歷了壹場巨大的災難後,樸實的災區人民從悲痛中解脫出來,清理廢墟,搭起帳篷,搶到田裏的油菜籽,插秧到田裏,毅然投入到重建家園的工作中。在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的過程中,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接受援助而不是依靠援助,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條件的改善,年輕壹代很少遇到挫折和磨難,導致當代大學生自強自立意識弱化,依賴性嚴重,心理素質脆弱,艱苦奮鬥精神不足。大學生肩負著社會和歷史的重任,當代大學生樹立自強意識尤為重要。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自強不息者強,自強不息者勝。大學生應與時俱進,具有昂揚向上的創業意識,熱愛生活,努力學習。也許,今天我們過著舒適的生活,不用為生計而努力,但我們必須明白,這壹切其實並不屬於我們。我們要珍惜國家、社會、家庭給予我們的壹切,自立自強,積極樂觀地生活和學習,積累知識,鍛煉技能,為將來步入社會做好準備。正確對待成長路上的失敗和挫折,激勵自己在逆境中堅強,不退縮,靠自己解決困難。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生活,用自己的力量創造未來。

來源:(/s/blog _ 5c 73 AC 640100 c 1s 7 . html)-大學生如何弘揚抗震救災精神_羅瑜清源_新浪博客

萬眾壹心、同舟共濟的精神力量,是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奪取抗震救災鬥爭勝利的強大動力。在這次抗震救災鬥爭中,這種偉大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體現在他們的行動中。災難面前,中國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立即捐款捐物,支持抗震救災工作。戰鬥在壹線的“我們四川”救災誌願者隊伍,有學生,有老師,有自由職業者,有公司老板,有白領。他們用自己的血汗工資無私地組織救援。他們沒有精良的設備和雄厚的資金。他們可能是數百名誌願者中最微不足道的壹個,但他們卻有壹顆為救災不顧壹切的心。在他們身上,我們讀到了團結就是力量。

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也參與到這場鬥爭中。災難發生後,他們組織起來,以各種方式支持和同情災區人民。有的自發組織或與學校合作募捐,有的組織義賣,有的組織各種形式的悼念和祈禱活動。當年的大學,處處洋溢著奉獻的熱情,大學生們釋放著對祖國、對同胞無私的愛。

大學生是充滿激情和智慧的壹代,充滿愛國主義精神,未來將肩負建設國家的重任,同時也要發揚團結統壹的精神。抗震救災的實踐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拼搏才能勝利。讓我們團結起來,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凝聚團結統壹的強大力量。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定能擊水三千裏”的精神。大學生要嚴於律己,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加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團結的理想信念。不僅如此,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小事也是如此。學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主動關心同學,與他人和諧相處。同學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要熱愛集體,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增強集體榮譽感。

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中華兒女的力量和勇氣令人肅然起敬。46歲的龔天秀是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的壹名普通婦女。12地震後,她被埋在倒塌的農行宿舍樓裏。73個小時裏,為了自救,她用磚頭砸自己的小腿,喝血求生。被消防官兵發現後,由於右腿被水泥板壓住,空間狹小,消防官兵無法將她救出。她不得不找來鋸子和剪刀,鋸掉她的小腿,切斷她的肌腱,爬出廢墟。

不屈不撓的精神使普通人能夠在與死亡的競爭中獲勝。當代大學生應將其視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繼續發揚這種精神,迎難而上,勇往直前,不懼不退。“堅持”只有四個字,卻承載著不可估量的分量。大學生應該對未來有信心,有勇氣,有毅力。心中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的方向,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逝去的那些年裏,大學生就像繈褓裏庇護的嬰兒,沒有經歷過太多的風風雨雨,我們無法預料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會經歷多少艱難困苦,道路永遠不會坦蕩坦蕩。遇到挫折的時候,最怕摔倒。所以我們要有壹顆樂觀冷靜的心,勇敢面對失敗,勇敢接受挑戰,追求心中的目標,永不輕易放棄,以堅強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困難作鬥爭。記住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帶著希望走下去,壹路披荊斬棘,用行動踐行不屈不撓的精神。

抗震救災精神還包括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這壹次,無論是抗震救災的指導精神,還是具體行動,都體現了壹種人文思想。珍惜人的生命,不顧壹切地與死亡作鬥爭,把責任、關懷和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國家領導人立即前往災區指導抗震救災,給災區人民帶來無限溫暖。人們尊重科學,使抗震救災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

以人為本是壹種高尚的精神。作為有思想、有智慧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把這種思想深深紮根於內心。我們應該有壹個健康美好的心靈,用善良美好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用壹顆慈悲的心洞察社會,欣賞生活。我們總能給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壹個善意的微笑,壹個友好的眼神傳遞愛,用愛溫暖人心。

尊重科學是千百年來被證明的毋庸置疑的真理。科學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正在享受科學帶來的便利的大學生,永遠不會質疑科學的力量。我們相信科學,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它讓我們受益。現在我們應該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打好基礎,把學業做好。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遠見和挑戰精神,努力學習,不斷創新,以便將來投身於科學事業,讓人類在科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現在,我們離5月12日那悲慘的壹天越來越遠了。災後重建工作有序進行。弘揚抗震救災精神,既是對過去的緬懷,也是對未來的激勵。大學生要繼續弘揚抗震救災精神,更加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團結的理想信念。

精神如水,就需要澎湃,流動。於是,人們開始越來越關註: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所爆發出的那種充滿大愛的崇高精神和“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大無畏精神,還能繼續下去嗎?

災難中的大愛不可磨滅,愛的接力還會繼續。但社會矛盾可能比救災時高。這是必然的,看不到這壹點不是唯物主義的態度。因為原來的社會矛盾,有的在救災過程中融化了,有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矛盾被淹沒不壹定是好事,處理得當就是進步。“矛盾-解決-進步-再矛盾-再解決-再進步”是中國人應有的邏輯。那麽,災後保持大愛無畏的有利因素和制度保障是什麽?關鍵是“三看”—

看抗震救災中深化的以人為本的理念能否持續。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國家的義舉震撼了天空,感動了世界。向災區全方位伸出援助之手,可以說是以災民為本,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是集中體現。同時,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是社會人。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互為前提,互為因果。社會以人為本的同時,人也要以社會為本。中國13億人民關心災民,捐錢捐物,給予大愛,恰恰說明社會責任意識在壹瞬間得到了升華,說明了人以社會為本的重大意義。

第二,看抗震救災中形成的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綜合認識能否不斷鞏固。大自然在變化。地震是徹頭徹尾的自然現象,是地球的正常活動,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都是站在人類的立場來劃分的。人是自然的壹部分,這就決定了人要珍惜自然;人與自然是有區別的,這就決定了人站在自然的對立面,有征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這次抗震救災堅持了兩點論,把保護自然和征服自然高度統壹起來,既反對自然,又按照自然規律征服自然。

第三,看抗震救災中實施的配套制度改革能否持續鞏固。抗災實踐又壹次解放了思想。在報道上,我們改變了以往統壹發布的做法。全球數百家媒體蜂擁而至,八仙漂洋過海,各顯神通,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從這壹個月的宣傳效果來看,其威力絕不是統壹出版社能比的。在援助方面,我們得到了國內外各種形式的支持。不管是政府、社區還是民間,不管捐贈者怎麽想,所有新人都會受到禮遇。值得註意的是,壹些省市協會的捐款是省市政府的很多倍。這告訴我們,不妨把社會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國家“第三部門”的高度。再看學術界,震後學者的思想壹天比壹天活躍。災害科學的普及程度正在提高,社會心理學正在成為壹個突出的學派,壹些學者建議建立自然心理學,甚至有人建議盡快頒布中國自己的災害法...這些都將是新的機遇。

每壹次災難都是對民族精神的鼓勵和鞭策。這壹次,在悠長的歌聲和哭聲中,我們也深刻體會到了壹個民族精神的無比豐富。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能否傳承抗震救災精神,取決於我們當下的選擇。在這壹點上,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

  • 上一篇:大連公積金貸款余額要求
  • 下一篇:貸款30年20萬,等額本金和等額本息各是每月還多少?
  • copyright 2024外匯行情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