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風險分類的會計確認方法:
1、歷史成本法
歷史成本法主要是對過去發生的交易價值的真實記錄,其優點是:客觀和便於核查。歷史成本法認為,收入是指壹定時期內賬面上資產和負債增減的凈值。假設無壞賬風險,按該方法反映的貸款組合就是當前沒有償還的貸款總額。歷史成本法的重要依據是匹配原則,即把成本攤派到與其相關的創造收入的會計期間。
歷史成本法的缺陷,主要表現在:①與審慎的會計準則相抵觸。②不能反映銀行或企業的真實價值或凈值。
2、市場價值法
市場價值法是按照市場價格反映資產或負債的價值,若完全實行市場價值法,收入即代表凈資產在期末與期初的差額。因此,與歷史成本法相比,它不必對成本進行攤銷。
市場價值法的優點主要在於:它能夠及時反映資產和負債價值的變化,因此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信貸資產質量發生的問題。銀行可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化為其資產定值,而不必等到資產出售時才能知道凈資產的狀況。
市場價值法的缺陷。首先,並不是所有的資產都有市場。其次,即使在有市場的情況下,市場價格也不壹定總是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市場價值法不能廣泛用來對貸款定值。
3、凈現值法
貸款價值的確定,主要依據對未來凈現金流量的貼現值,這樣貸款組合價值的確定將包括貸款的所有預期損失,貸款盈利的凈現值也會得到承認。因此,若壹筆貸款發放後馬上計算其凈現值,即該筆貸款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凈現值會超過貸款本金。貸款的利率和折現率是決定貸款凈現值的重要因素,而折現率的確定是壹件十分困難的事。盡管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凈現值法較理想,但難以在銀行中廣泛應用。
4、公允價值法
公允價值法是指在非強制性變現的情況下,按買賣雙方自願商定的價格而判定的價值;若有市場報價則按市場價格定價。在無市價的情況下,根據當前所能獲得的信息,按風險原則對貸款價值做出的判斷,就是合理價值法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