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夏,農村女性創業典型素材,女,漢族,初中文化,出生於1975年6月。她住在西省* *縣* *村鐘真四組。她家五口人,父母,丈夫,孩子,她自己。
她是計劃生育的典型。她創辦的布鞋作坊以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各級政府領導和計生部門的充分肯定,以實際行動為農村家庭主婦創業致富樹立了榜樣。
她帶頭響應計劃生育政策,努力做新時代的女青年。夏是* *縣鎮村人。初中畢業後,她出了社會,在壹次同學聚會上認識了現在的老公。他們於1998 165438+2月正式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並生了壹個男孩。她親身感受到了父母養育他們的艱辛,也見證了農村壹些多子女家庭的艱難。她說服父母打破農村傳統的婚育觀念,動員丈夫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決定不要孩子,並於2012申報領取了獨生子女證。現在全家三代五口人,互敬互愛,幸福>快樂,生活富足,受到村裏鄰居的稱贊!
夏是家裏的賢妻良母,也是村裏聰明能幹的女人。她既有中國農村女性的善良淳樸,又有新時代女青年的勇氣。婚後,看到當地皮草生意紅火,她和丈夫做起了皮草手套,但好景不長。就在兩年後,皮草生意走下坡路,他們的生意也走向低谷,經濟上負債累累。不過對於夏,來說,這並沒有打擊到她。雖然皮草生意不好,但她可以轉行。通過兩年的皮草生意,她掌握了很多市場信息。她覺得布鞋生意很有前景,加上畢業後在鞋廠工作的經歷,就做起了布鞋加工生意!
勤勞創業,帶動群眾!從最初她和她老公生產到今天100多人,帶動了周邊村子的壹些家庭主婦,解決了壹個個婦女的就業問題!壹開始兩個人的生產都是供不應求,想擴大生產經濟上也走不下去。這時候他們找到了我們鎮黨委政府,找到了我們計生協,通過我們的運作獲得了農村婦女創業小額貸款!讓他們的擴產夢想成真!同時也帶動了周邊村莊的婦女,解決了當地婦女的就業問題,贏得了政府和計生部門的充分肯定!
第二章:王女企業家的典型,浮山縣食用菌生產基地的負責人。每當人們說起她的成長經歷,創業的艱辛,以及她對科普惠農工作的堅持,都會充滿感嘆,讓這個柔弱的女人刮目相看。
鍥而不舍,打工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蘑菇種植夢。
說起王和她的食用菌,還有壹段辛酸的往事。王出生在浮山縣鄉北慈莊村的壹個普通農民家庭。1993年,王初中畢業後,16歲的她為了給家裏減輕負擔,毅然輟學,到附近的臨汾市區開出租車,經營飯店。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她在事業上小有成就,成了城裏的小老板。每當她開著小車回老家,鄰居們都羨慕她,誇她有出息,把她當村裏的“天使”。2006年,我年邁的父親臥病在床。作為老人的獨生女,她不得不把城裏的生意轉了,回農村照顧老人。可做生意慣了,她總是不甘寂寞。她在照顧老人的同時能做什麽?於是她仔細地在網站上搜索關於致富的信息。壹天,壹條關於種植蘑菇的信息引起了她的註意,尤其是種植蘑菇的特點,如占地少、效率高、適合家庭經營等,令她著迷,於是她決定種植蘑菇。
第壹年,她選擇在自己的山洞裏種植平菇。結果她因為收益率低,沒看到多少收益。第二年,她決定引進高產雞腿菇,並擴大了生產規模。她先後投資60多萬,建了養殖場,購置了設備,買回了菌種,雇了五六個工人,開始生產。有了第壹次種蘑菇的經驗和這麽大的投入,她豪情萬丈,期待著大量采摘蘑菇,利潤滾滾而來。誰知道,這壹沖動,卻讓她栽了壹輩子難忘的跟頭。雖然她像照顧自己的孩子壹樣小心翼翼地照顧這些食用菌,種植、澆水、通風,起初,這些雞腿菇長勢良好,但到了後期,就再也長不壯了,壹片片的蘑菇就像沒有水的豆芽,又細又高,黃黃的。看到這種情況,東秦知道情況不妙,她的心涼了。她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於是在十幾年的積累後,她無奈地打敗了水漂。花錢花時間,更不用說,家庭信心受挫尤其致命。同年,父親去世。接連不斷的打擊讓她憔悴不堪,年紀輕輕,頭上壹圈白發。
然而,倔強的她並沒有被挫折擊倒。她翻閱資料,外出考察,認真研究蘑菇育種實用技術,找出失敗原因。經過學習,他對各種蘑菇的生長習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原來蘑菇的生長對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要求很高。很有可能是自家蘑菇室內溫度超過28℃,被“燒死”。從妳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她拿出5萬元貸款,重新安裝通風調溫設施,買回雙孢菇疫苗,重新開始種植。有了前車之鑒,她更加細心地照顧蘑菇,每天測量溫度和濕度,並做好記錄。不知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又過了幾個月,她種的蘑菇大豐收,捧著肥美的雙孢菇,她喜極而泣。
隨著發展壯大,食用菌生產的示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壹枝獨秀不是美景,滿園繁花似錦。”在初步實現了自己的致富願望後,她把精力放在了如何擴大生產規模,帶動群眾共同致富上。但是群眾是最實際的。要想發動群眾共同發展食用菌產業,首先要把產業做大。只有真正看到了好處,才能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2008年,王又貸款20萬元承包了14畝荒地,修建了6個3500平方米的雙孢菇栽培棚,吸納了村裏16名采菇女工,擴大了生產規模,當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資。2009年,王投資1萬余元,建成大棚15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當年盈利1萬余元。同年,東秦食用菌生產基地建成,被列為浮山縣重點項目之壹。
在她的模範引導下,同村很多人都願意種蘑菇了。但她知道,雖然自己種蘑菇成功了,但要把這個行業推廣到千家萬戶,還有壹些制約因素必須解決,比如采購菌種、成本高、原料選擇、資金等。如果急於求成,重蹈覆轍,壹旦失敗,人民就會像以前壹樣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他們不僅承擔不起這個責任,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的計劃也很可能半途而廢。
王絕對是個有心人。在經營自己的蘑菇農場時,她又開始了實驗。首先,她覺得從外地購買菌種,壹方面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幹擾,另壹方面購買量大,成本貴。於是,她仔細看了相關資料,從福建買回菌種,準備好培養菌種所需的各種物品,搭建了壹個簡易的“育種室”,開始自己培養菌種。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她終於掌握了培養菌種的方法。其次,為了降低成本,她摸索出了壹套“半窯洞”的生產方式,即在土地上挖溝,在上面築墻,然後加蓋,類似於以前的防震棚。這種“半窯洞”式的田間房比磚瓦制的田間房每棚減少投資3萬元,不僅不影響通風,而且容易保持溫濕度。第三,在原料的選擇上,她比較了三種原料:麥稭、玉米芯、棉皮。結果表明,麥稭最便宜但出菇率低,棉皮效果最好但原料不易獲得,所以她選擇了出菇率高且原料易得的玉米芯。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就掃除了制約食用菌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最大關鍵障礙。然後,她和壹幫村委會商量解決農民資金不足的問題,主動聯系鄉政府和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對於壹些貧困戶,她還為他們提供擔保,免費為他們提供菌種。
由於她的努力,食用菌基地發展很快。2011,基地已遍布4個鎮,21個村,164個農戶,56個科技示範戶,建成雙孢菇栽培棚305個,栽培面積12.3萬平方米。談起基地的效益,王給我們算了壹筆賬:如果壹個農戶建兩個雙孢菇栽培棚,栽培面積為1000平方米,產量為20000公斤。如果每公斤賣到4元,壹戶每年可增收5萬元,基地所有農戶每年可增收61.500元。而且這種收入主要是在很少占用耕地的情況下,由女性勞動力來實現的。
在榮譽面前,她有更長遠的打算。如今,王在事業上小有成就,各種榮譽和獎項也接踵而至。臨汾市勞動模範、女勞模、科普帶頭人、浮山縣優秀鄉土人才、CPPCC委員不勝枚舉。面對成績,她並不滿足。“接下來,我準備在豐富菌種、拓展產業、打造品牌、提升服務上做文章。食用菌行業優勢多,市場銷量也有保障。更重要的是,現在國家提倡發展現代農業,縣委、政府把發展食用菌產業列為浮山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給予大力支持。我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科技部門的幫助下,只要大家齊心協力,這個行業壹定會做大做強。”
目前,王正致力於食用菌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針對大學生村官年輕、進取、接受新事物快、示範性強的特點,王積極鼓勵和支持大學生村官自主創業。2010協助王貝鄉的大學生村官建立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食用菌種植基地),免費為他們提供了部分場地、食用菌種植技術和菌種。現在,王貝鄉的大學生村官已經成為食用菌種植技術推廣的生力軍。在她和這些大學生村官的帶領下,浮山的蘑菇種植業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之壹。
第三條:黃愛群,女創業典型素材,女,1980年7月7日出生,遠安縣鳴鳳鎮南門村三組村民,漢族,中專學歷,現任遠安縣金喜佳緣慶典公司經理。
主要事跡:1999畢業於宜昌財貿學校的黃愛群,沒能趕上畢業分配的末班車,既沒有端上公家的碗,也沒有端上鐵飯碗,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她從壹個農家女成長為壹名女創業帶頭人。她不抱怨別人,也不等靠。她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開創了壹條小康之路。
壹、立足服務行業,敢想敢做,從職場女性到企業家。
社會畢業的黃愛群,在壹家酒店做服務員上菜起家。她先後從服務員到主管,再從主管到管理幾十個人的酒店客房部經理。酒店改制後,她自己做起了餐館老板,創業失敗後在壹家服裝店當售貨員...從出校門,眼神茫然到越來越成熟,黃愛群在服務行業打拼了近十年。2008年初,黃愛群瞄準了遠安當地的婚慶服務市場。當時,遠安的婚慶市場還是壹片空白。很多人對這個行業不熟悉,對它的服務內容和項目不太了解。家屬也質疑是否有潛在市場,遠安人是否有消費能力。很多人認為這個行業的市場前景並不明朗。眼光獨到的黃愛群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定投入婚慶行業,做遠安本地婚慶市場第壹個吃螃蟹的人。她認為以她在服務行業的經驗和市場洞察力,遠安婚慶行業壹定有市場需求。創業之初,她四處向親戚朋友借錢,賣掉了丈夫老家的壹套老房子,集資購買婚禮道具,高價賣掉了城北商城的店面,開了遠安第壹家婚紗店。她以誠為本,細致服務,耐心向客戶介紹婚慶用品和服務,使她壹手創辦的錦西佳緣婚禮會所迅速成為客戶口耳相傳的本土婚慶品牌。短短幾年,黃愛群從壹個打工婦女變成了帶動三女四男就業的帶頭人,也光榮地成為了為當地經濟做出貢獻的納稅大戶。
二、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用服務為社會創造價值。享譽婚慶行業的黃愛群不固步自封,堅持不斷學習婚慶行業新知識,創新服務項目,努力為追求時尚的新人提供最完美的婚禮服務。她先後投入30多萬元更新婚禮設備,及時了解武漢、宜昌等地的婚禮市場動態。每當有新產品、新項目推出,她都盡力及時跟進,推陳出新,不讓自己被市場潮流淘汰。她曾經為來自臺北、北京、上海、深圳的新人成功舉辦了壹場獨特而個性化的婚禮。婚禮辦得如此成功,大都市的賓客都由衷地贊嘆:“沒想到遠安這樣的小縣城能辦這麽高級的婚禮,壹點也不比大城市差。“在婚慶市場有立足之地的黃愛群,並不滿足於只做婚慶市場。她將目光投向了行業要求更高、價值更大的慶典服務和品牌推廣活動市場。她添置了舞臺桁架、燈光、音響等專業設備,為全縣重點項目和企業開工投產提供優質專業服務。近年來,她成功策劃了星河水岸地產項目開工儀式、史聖中心項目開工儀式、森源蘑菇文化村十億百村項目啟動儀式、何炬壹號橋改擴建及安陸渡大橋改造開工儀式、2013遠安縣第二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宜昌人福藥業國家基本藥物產業園、吉星化工精細磷化工項目等重大項目開工儀式。嚴格細致周到的服務得到了市縣各級領導的好評。黃愛群帶領她的員工用誠實的服務和細心的勞動為社會創造價值。
第三,真誠待人,以心換心的黃愛群,夢想帶動更多的農民姐妹奔跑在創業路上。雖然她用努力換來了應有的回報,但她始終沒有忘記在創業路上與她壹起揮灑汗水的姐姐。她從不以老板自居,對員工也很好。她在她店裏工作的姐妹們,已經幹了好幾年了,從來沒有不幹過。黃愛群也盡量從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等方面關心在店裏工作的姐姐們。在經濟下行的影響下,黃愛群所從事的行業受到了壹定的沖擊。雖然行業規模與其他行業相比微不足道,利潤並不豐厚,但她壹直相信自己所從事的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代表,壹定會有壹個繁榮的未來,黃愛群也有壹個願望,那就是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農民姐妹就業,撐起女性創業的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