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前提
(1)社會儲蓄函數為S=sY,S為儲蓄率作為參數;
(2)勞動力以恒定速率N增長,即/N = N;= n;
(3)生產的規模報酬不變。這裏暫時不考慮技術進步。
2.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內容
用於解釋工業化國家長期經濟增長趨勢的理論或模型。該模型強調資本深化(即資本勞動比的增長)和技術變革在解釋潛在實際GDP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2.擠出效應是什麽?
擠出效應,或者具體地說,政府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社會財富總量是壹定的。政府占用的資金太多,會減少民間占用的資金。經濟學將這種情況稱為金融的“擠出效應”:政府通過向公眾(企業、居民)和商業銀行借款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導致利率上升和借款資金需求競爭,導致私人部門(或非政府部門)支出減少,從而部分或完全抵消財政支出的擴張。私人支出的減少主要是私人投資的減少,但也有消費支出和凈出口的減少(F . S . Mishkin,1998,P544)。
擠出效應的機理
擠出效應的機理有兩種解釋。壹種解釋是,財政支出的擴張導致利率上升,抑制了私人支出,尤其是私人投資。另壹種解釋是,政府向公眾借款導致政府和私人部門在借款資金需求上的競爭,從而減少了私人部門的資金供給。
3.利率和收益的組合與IS曲線位置的關系。不同的位置代表產品市場的不同狀態及其原因。
請參考:/kfjy/bkjy/JL/bxk/whgjjx/kcdh/ZD 13 . htm
4.宏觀經濟將面臨增長放緩的痛苦。
2006 65438+2月21 07:24:24來源:上海證券報。
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將給中國經濟的健康增長帶來諸多挑戰。房地產市場企穩必然導致銀行體系不良資產增加;經濟增速放緩會釋放壹定量的原有就業,從而增加就業壓力;股市增速的放緩將伴隨著市場消費和預期的調整。從長期發展來看,這些經濟減速帶來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經濟調整的陣痛,需要政府采取各種配套的、細致的措施來化解。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前兩年的快速增長勢頭,甚至有進壹步加速的跡象。與此同時,貨幣環境寬松,股權分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資本市場日趨活躍。上證綜指從2005年底的1100點壹路上漲,在65438+2月創下歷史新高。今年宏觀經濟快速增長已成定局,毫無懸念。
但是,在樂觀看待已經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原有的矛盾還沒有得到明確解決,現在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更加復雜嚴峻。所謂的“高增長低通脹”是不可持續的,宏觀經濟會呈現平穩下行的態勢。我們需要冷靜分析和看待未來的經濟增長軌跡。
經濟增長的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經濟自我緊縮的力量有所加強。中國經濟增長壹直處於逃逸序列的非均衡發展路徑。經濟增長方式表現為投資沖動和消費不足的雙重矛盾。這種宏觀經濟的經濟增長方式有其微觀基礎。在我國,資金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資金使用成本相對較低,刺激了政府和企業的投資需求。投資需求,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依然強烈,投資饑渴問題始終存在。但在國有企業中,仍然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和利潤目標,往往能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資金支持。低的資金價格加上低的要素資源價格和低的勞動力成本價格,投資者具有不可抗拒的投資沖動。投資的增長意味著未來產能的增長,導致供給進壹步相對過剩。從需求端看,在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資本長期優於勞動力,勞動力的收入部分被資本占據,再加上高儲蓄率的影響,居民消費需求長期低迷。供求矛盾加大了通貨緊縮的壓力。因此,當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時,宏觀經濟不會伴隨正常情況下的高通脹,而是持續數年的低通脹局面。
但“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增長方式從長期來看是不可能的。伴隨經濟增長的產出快速增長,只能以投資的形式來消化,意味著下壹個時期更大的產能,從而進壹步加劇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供求關系的進壹步失衡將加大通貨緊縮的壓力,進壹步強化居民的儲蓄意願和消費需求的進壹步下降。這樣,宏觀經濟的非均衡狀態將走向更深層次的非均衡,經濟逃逸序列的矛盾將更加尖銳。從今年的產出、投資、物價等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看出,經濟高速增長引發的經濟結構性矛盾加劇,宏觀經濟自我緊縮的力量進壹步加強,抑制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並伴隨著物價水平的進壹步下降。
宏觀調控的效果進壹步顯現。針對國民經濟投資增長過快和流動性過剩的突出矛盾,今年進壹步加強了宏觀調控的力度。貨幣政策方面,年內三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累計上調1.5個百分點;壹季度和二季度兩次調整金融機構基準利率,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與此同時,宏觀調控的重點是收緊土地和信貸,嚴格管理土地項目,規範土地轉讓行為,控制信貸資金的擴張,對房地產等行業產生了壹定的影響。需要註意的是,宏觀調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下降和房地產市場的理性發展,伴隨經濟增速放緩的還有更復雜的問題。長期以來,房地產業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了更多的“引擎”角色。在宏觀經濟逃逸序列中,房地產行業使用和消費的建材和日用產品是我國產能過剩集中的重工業和建材行業。同時,在消費市場疲軟的情況下,房地產產品也是居民收入真實購買力的重要渠道。從另壹個就業角度看,房地產行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也是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行業。因此,當前宏觀調控下的房地產行業放緩,將進壹步暴露和加劇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加劇鋼鐵、水泥等行業的過剩局面,並大幅減少房地產行業吸收的勞動力,同時伴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
隨著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財政政策的自動穩定功能凸顯。在財政收入方面,當經濟快速增長時,收入會增加,稅收會隨著企業和個人收入的增加而自動增加,從而起到抑制經濟過熱的作用。當經濟增長緩慢時,國民收入水平下降,政府稅收會自動相應減少,從而促進經濟復蘇。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稅收征管體制的進壹步完善,財政收入近年來保持了遠高於經濟增長速度的快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增長24.6%,比去年加快7.9個百分點;財政支出增長16.1%,放緩0.3個百分點。財政收支超過支出646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47億元。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必然會對經濟增長產生抑制作用,這種作用會逐漸顯現。
資源能源等體制改革將成為抑制經濟增長的新力量。隨著我國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和能源形勢的日益緊張,國家越來越重視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節能降耗工作。“十壹五”規劃頒布後,各級政府的節能目標層層落實,經濟增長不再是地方政府追求的唯壹目標。在節能目標的約束下,各地的投資方向逐漸從高能耗、高產值的產業轉向低能耗的產業,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有所減弱。與此同時,今年資源能源體制改革陸續啟動,將對資源的開采利用和下遊產業產生根本性影響。今年9月30日,國務院推出《深化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將山西等8省區列為煤炭資源有償使用試點,6月底開始實施11。同時,原油和成品油的價格機制也將進行改革和調整。2月初,商務部發布了《原油市場管理辦法》和《成品油定期管理辦法》,即將實施。同時,水、電等資源和能源利用體制改革也將陸續進行。這些資源能源的價格機制改革是通過有償使用機制和環境成本內部化機制來實現的,這必然伴隨著資源能源成本的增加。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會伴隨著需求的減少,對下遊產業產生壹定的抑制作用。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高增長、低通脹”的長期宏觀經濟態勢將難以為繼,明年經濟增長將回落至近期高位。必須認識到,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將給中國經濟的健康增長帶來諸多挑戰。房地產市場企穩必然導致銀行體系不良資產增加;經濟增速放緩會釋放壹定量的原有就業,從而增加就業壓力;股市增速的放緩將伴隨著市場消費和預期的調整。但是,對於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來說,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這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是中國長期采取積極財政政策的滯後效應帶來的必然結果,是解決結構性矛盾的必然恢復性調整。所以,這種經濟調整的陣痛,需要政府采取多種配套的、細致的措施來化解,而不是消極的拖延和對矛盾的悲觀。(孫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