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山西洪洞移民“問我祖上是哪裏人?”山西洪洞的國槐。我的家鄉叫什麽名字?大槐樹下的老人窩。“世世代代,不忘根。中華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地方誌、地方誌的編纂修訂,不惜筆墨,總有山西洪洞移民壯舉的有力記載。河間位於濟南南部。它的名字始於戰國時期。歷代政府、州、郡、國都建在這裏。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在這片歷史悠久的神奇土地上,勤勞勇敢、智慧的河間人民千百年來辛勤勞動,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寫下了光輝的歷史篇章,培育了無數優秀的歷史人物,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河間的繁榮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們的成就應該被永遠銘記。根據1990的統計,河間人口為718383。他們大多是山西洪洞移民的後裔,成為今天河間的主力軍。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正在努力以嶄新的面貌振興河間,努力建設壹個現代化的河間。關於《河間地理》(1992版),有關山西洪洞移民的章節和片段摘錄如下。1.河間編年史中有記載:洪武四年至永樂十八年(公元1371至1420),經過元末農民戰爭和明初“靖南之亂”,河北地廣人稀,農村荒蕪,洪武四年(1371)。永樂年間,他多次從山西等地移民到河間等地。第二,《建》篇記載,明朝時,縣下有鄉,轄李、李通兩村。也叫“社”“村”。每裏十甲,每甲十戶。李(社)是當地居民的行政單位,屯是移居荒地(民屯)或屯軍(軍屯)的其他地方的行政單位。另壹個堡壘是帶有軍事性質的師,堡壘也領導社區。據明嘉靖《河間府誌》記載,全縣分為6個鄉,15個村。有劉窪屯、舒羅屯、黃家塢屯、年豐屯、石亨屯、泰寧屯、康寧屯、興讓屯、吉福屯、吉山屯、廣河屯、和平屯、崇德屯、平康屯、中和屯。第三,河間地誌還記載了許多關於山西移民的問題。村名的由來在《村鎮概述》中有詳細的記載:(1)六姑廟。該地區曾有壹座破舊的古剎,建於元順帝至元代(1340)。永樂14 (1416)年,山西移民在寺廟旁邊建了壹個村子,村名六姑寺。(2)米各莊。根據古寺遺存,米各莊建於明朝永樂三年(1405)。米姓從山西遷來建村,取名米家莊。後來姬、郭、張、趙等姓氏陸續遷入定居,故改名米各莊,以包容諸姓之意。(3)涇河鎮。涇河始建於明朝初年,孫、劉兩個堂兄弟從山西遷來,在村裏修建了黑龍港河、古潮海寺和月仙橋邊。因其風景如畫,故名涇河。後來因為河流幹涸,舊景不在了。村民們為了村裏和諧的意思,把名字改成了精河。(4)西沙坳陷。西沙瓦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山西移民在自然形成的大沙瓦西部建村,故名西沙瓦。
⑤、西方。高希建於明朝永樂三年(1405)。因明代有佛寺,寺西建有亭子,故名西格裏,後改名西高裏,1981改為西高裏。(6)北石槽。北石槽是山西人李於明洪武六年(1373)所建。因為當地有壹座古廟,廟裏有壹個石馬槽,村子建在曹氏北部,所以取名北石槽。(7)南詔。南詔建於明朝洪武21年(1388),趙氏兄弟按方位在此建寨。因該村位於南方,故取名南詔,後改名南詔。(8)南六路。南六路建於明洪武六年(1337)。村子的北面有壹條自西向東的河。在古代,每隔30華裏就有壹個車馬交叉的地方。村子建在十字路口的南側,所以取名南六路。(9)玉林村。玉林村建於明朝永樂三年(1405)。村民們從山西省洪洞縣搬到了這個村莊,因為它緊挨著榆林,所以被命名為榆林村。(10)村莊。洪武六年(1373),石從山西洪洞縣遷建壹村,取名石村。(11)尊祖莊。尊祖莊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曹氏遷居於此定居。為了遵從祖先的指示,尊稱莊。(12)北原。據《宋史》記載,該村是北朝大臣張昭的故鄉,故名司徒村。明初分為南司徒和北司徒。
(13)西劉莊。西劉莊建於明朝宣德年間。任、李二從山西遷來,被南司徒人留用。這兩個家庭被命名為西劉莊,以表達他們難忘的感情,並因為他們在南司徒村東部建立了壹個村莊。(14),李谷仙。明永樂二年(1404),姓李的山西移民在小谷縣西南建村,因姓李,故名小谷縣。(15)貝老生。北老勝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原來南北兩座佛寺,兩個老和尚分居。後來山西移民在附近建了壹個村子,所以取名老生村,後來改名北老生。(16)龍華店。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山西移民來此建村。因為他們從事編織籃子,所以最初被命名為Bobbasket Store。1748年,乾隆皇帝南巡時,下榻太平莊宮內,吉祥如意,將該村命名為龍華店。(17)西九極。西九極建於明朝永樂三年(1405),取名九極,有永久傳承之意。至景泰年間,在村東又建了壹個村,取名東久集。所以有兩個長基,分東西長基。誤後為九吉。
上一篇:以企業為擔保人的國內保險和國外貸款業務下一篇:瑞恒集團行業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