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詹店鎮何井村位於武陟縣城東南22華裏處,與鄭州市邙山壹河之隔,這裏黃河含情土壤肥沃,有著天然美景的同時,也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故事。而住在這裏的黃河柳,則壹直癡迷於民間故事的尋找與整理。30年過去了,現在的他,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已經達到300多個,文字材料達40多萬字。
“赑屃,當地人也可把它成為‘老鱉’,它有壹年化成人精,到南小莊老張家的西瓜田偷吃西瓜種,這不,嘴角邊上還留有壹個瓜子大小的印記哩……”
1986年,還未參加教師工作的黃河柳,與友人來嘉應觀玩兒,偶然得知壹位老者在講述這個托著大石碑怪物的靈異的傳說。黃河柳就和友人壹道按照老者提供的線索前往東南3華裏的倒座鋪村搜集素材,結果他們無功而返。沒過幾天,黃河柳再次騎著自行車來尋訪村裏的老人家,這回又吃了閉門羹,老人去圪當店趕集了。又過幾天,黃河柳再次騎車來到老人家中,等了壹個多小時後,終於等回了從黃河灘地給兒子送飯歸來的被譽為“烎話大王”的司朱堂。三顧茅廬後,壹個結果有些離奇靈異的傳說終於以文字形式得以展現:南小莊的老張在河灘種了幾畝的西瓜,為了來年獲得更好的收成,他特意選了八個好西瓜種。不料,有壹天早上,他發現少了壹枚西瓜種。於是,第二天晚上,他遠遠的匍匐在河岸上窺視著瓜田。二更天,他發現有壹位白衣老道悄悄進入瓜田……他便壹口氣追到了嘉應觀的山門外,後來在中大殿東北角馱碑的赑屃的嘴角找到了壹枚西瓜子……
這只是黃河柳尋訪故事路上的壹個縮影,三百多個故事,每個來的都是那麽的不容易。“有的都是在路上偶然遇到了,聽人講述時,根本沒有紙筆記錄,只能用自己的腦子記,回去後再立馬整理出來。”黃河柳說,“而有時為了將故事中的細節弄準,我還會問好幾個人。”這些習慣,也讓黃河柳擁有了極好的記憶力。而黝黑的健康膚色,也是他長期野外尋訪的副產品。
整理民間故事,黃河柳開始於始於1986年,到今年正好30年整。“小時候我就喜歡聽故事,80年代初國家發動壹個搜集、整理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就這樣我就開始參加這個活動,開始大面積地搜集、整理民間故事。”黃河柳回憶。為了能多搜集壹些故事,黃河柳騎車壹天最遠蹬了140來裏地,走遍了當地黃沁河流域的近80個村莊,他搜集民間故事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壹天給他們講壹個故事,壹年都不帶重樣的。”黃河柳笑著說,這讓他的學生有了耳福,更調動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但1994年的那場火災意外,差點讓黃河流變得壹蹶不振。“老天爺連續降雨十多天,引發電線短路起火,燒毀的不光是我兩櫃子藏書,還有辛苦整理的故事集。”讓黃河柳最為痛心的是,“大部分故事我都找到了當時的講述人,但有的講述人已經去世了,也帶走了只有他們知道的故事。”又經過了20年的努力,黃河柳搜集整理的民間故事已經達到330多個,而歌謠和諺語也有240多個,圖片影像120副,文字材料達40多萬字,讓他的民間故事寶庫再次豐富起來。
這是個偏僻的村落,這是個普通的農家小院,黃河柳就住在這。
不甚寬敞的農家院種著石榴、月季、鳶尾和各種蔬菜,屋裏卻沒有幾樣像樣的家電和家具,因為黃河柳將很多積蓄都用在了整理資料上。周日下午返校上課,周五下午回家,周六還的抽空給學生補課,暑假裏給學生輔導功課,寒假到集市上賣點年貨,在兢兢業業工作的同時,他忙碌而辛苦的活著。晚上10點多了,他還未入睡,他在繼續寫書和整理材料,這樣的日子黃河柳已經堅持了很久。因為零星的收入,能貼補壹些他用在搜集故事上的花費。
“現在整理民間文學的人可謂鳳毛麟角,非常少,這條道妳要認準了,不管好不好走,都得往下走!”他說,只要身體允許,還會這樣壹直搜集下去。
車過黃河大橋,手機蹴然驟起,黃河柳來電告知他摯愛的《嘉應觀民間故事選集》將要有中國地理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祝賀他心想事成。
路過東方今報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