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1912—1962年 大公司中的小公司
環球電影公司創立於1912年6月8日,創始人卡爾·萊默爾是德裔猶太人,後來才移民到美國。最初,他做的是洗衣店生意。但壹次旅行改變了他的人生,在芝加哥,他迷上了壹種叫電影的玩意兒,在鎳幣影院中流連忘返。不過,精明的卡爾萊默爾從中看到了新的機會,他花費整天的時間默默地統計入場觀眾的數量和票房,最終決定投身電影業。
1908年,卡爾·萊默爾在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支持下,開設了電影信托公司,不久,為了避開愛迪生的壟斷,拍攝自己的電影,卡爾·萊默爾跑到西海岸,在這裏,他充分利用剛剛興起的公眾對於對明星的熱情,炮制了不少賣座片。
1912年,卡爾·萊默爾把八家小電影公司合並到自己的公司裏,環球電影公司成立了。與比它早成立壹個月的派拉蒙不同,環球的主要興趣在於制作影片,而不是經營連鎖影院。1915年,占地230英畝的環球制片廠建成了,而為這個龐大影城提供電力的正是卡爾·萊默爾曾經的敵人愛迪生,在很長壹段時間裏,環球公司的制片廠都是好萊塢規模最大的,而且對遊人開放。
早在二十年代初,卡爾·萊默爾就以任人唯親著稱,環球電影公司裏與他沾親帶骨的就有70人,此後,他還力排眾議,任命自己21歲的兒子小卡爾·萊默爾擔任公司的總裁。1925年,負責制片業務的總經理歐文·薩爾堡因為工資問題沒有與卡爾·萊默爾談攏,轉投米高梅,這件事給環球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就是米高梅此後取代了環球制片業老大的位置。
小卡爾·萊默爾抱負很大,他不但勸說父親開始收購和建造電影院,還進軍高質量影片的制作,出品了《演出船》和《百老匯》這樣耗資巨大的歌舞片。1930年,環球制作了公司第壹部全彩色影片《爵士之王》。
但恰恰就是這些高質量影片,給萊默爾家族帶來很大麻煩,因為環球公司是在大蕭條時期進行擴張的,所以很快就遇到資金問題,從而不得不向銀行貸款。到了1936年,因為無法償還貸款,萊默爾父子把公司拱手讓人。此後,環球公司沒有多大起色,以制作怪獸電影為主。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接手環球,公司制作經費依然捉襟見肘。
二、1962年之後 不斷易主,也不斷壯大
還是在1950年,美國音樂公司(MCA)經紀人盧·瓦澤爾曼就為他代理的明星詹姆斯·斯圖爾特與環球公司簽下壹個合同,就是詹姆斯·斯圖爾特為環球拍攝《溫徹斯特73》,主要片酬從影片票房中提成。到了1958年,美國音樂公司又買下了環球電影公司占地1.5平方公裏的制片廠,兩家公司越走越近,美國音樂公司的客戶多麗絲·戴、拉納·特納和加裏·格蘭特都成了環球的簽約演員。
1962年,美國音樂公司合並了環球,新公司名為MCA環球,新東家帶來了環球夢寐以求的東西,美國音樂公司所有的客戶,包括導演和明星,實際上都可以為環球所用,環球在將近40年後,終於有望回到壹流電影公司行列中。但這還是來得太晚了,因為電影觀眾流失得太快。
七十年代,環球雖然推出壹系列的重量級影片,包括《機場》、《騙中騙》、《美國風情畫》和《大白鯊》,但環球還是成了壹家以制作電視節目為主的電影公司。
為了給廣播和有線電視事業籌集更多的資金,美國音樂公司的掌門人瓦·澤爾曼把環球賣給了日本公司松下電器,然而,巨大的文化差異令新東家無所適從,五年後,松下把環球轉賣給加拿大釀酒巨頭西格拉姆公司。西格拉姆公司得到環球後,躊躇滿誌,壹心要打造壹個媒體帝國,在1999年又收購了寶麗金和另外幾個娛樂企業,但不熟悉娛樂業的西格拉姆很快就為盲目擴張付出了代價。
2000年,來自法國的水務集團維旺迪成了西格拉姆的主人,維旺迪顯然非常重視環球,因為合並後的新公司名就是維旺迪環球。2004年,維旺迪債務纏身,不得已又把環球電影公司80%的股份賣給了通用電氣公司,通用電氣把環球和旗下的全國廣播公司捏到了壹起,成立了新公司NBC環球,這個名字壹直沿用至今。
雖然從八十年代開始,公司的所有權幾年就改變壹次,但環球電影公司在朗梅耶的帶領下,回到了好萊塢壹流公司的行列中。主要通過與安布林和摩根溪流這些有實力的制作公司的合作,環球拍攝了壹大批賣座影片,包括《侏羅紀公園》、《角鬥士》、《木乃伊》系列,以及《冒牌天神》和《金剛》等。雷德利·斯科特(《美國黑幫》)、保羅·格林格拉斯(《諜影重重》第二和第三部)和賈德·阿帕托(《四十歲老處男》和《壹夜大肚》這些傑出導演都與環球多次合作。2007年,環球電影公司有六部影片北美票房過億,海外票房也超過了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