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導致利率的下降和物價的上漲,這是流動性偏好理論提出的,弗裏德曼把這種效應稱為流動性效應。但弗裏德曼認為,在現實中,當貨幣供應量上升時,利率不壹定下降(物價不壹定上升),因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對其他變量產生影響,具體來說,有三種影響:
1.價格效應: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物價上漲導致貨幣需求上升,利率上升?
2.收入效應:根據流動性偏好理論,收入上升導致貨幣需求上升,利率上升;
3.通脹預期效應:物價上漲會導致通貨膨脹,也會影響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根據債券供求理論,通脹預期上升,由於預期有形資產價格上升,有形資產的預期收益率會因此上升,債券的相對預期收益率會下降。結果,債券需求下降,債券價格下跌,利率上升。
流動性效應和這三種效應對利率的影響是相反的,所以弗裏德曼認為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對利率的影響取決於流動性效應和這三種效應的相對大小。同時,這四種效應的發揮時間也會影響利率的作用。壹般來說:
流動性效應壹般可以直接發揮作用。
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之間存在時滯。
通脹的預期效果是不確定的,這取決於預期的調整速度。
所以結合起來看,貨幣供應量上升會出現幾種情況(不完全列表)。
如果通脹預期效應緩慢,且三種效應(價格效應、收入效應和通脹預期效應)大於流動性效應,則利率會先降後升,新的均衡利率會高於原均衡利率。
如果通脹預期效應緩慢,且三種效應(價格效應、收入效應和通脹預期效應)小於流動性效應,則利率會先降後升,但新的均衡利率低於原均衡利率。
如果通脹預期效應發揮快,且通脹預期效應大於流動性效應,則利率先上升,在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發揮後繼續上升,新的均衡利率高於原均衡利率。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貨幣與利率》第五章利率行為壹章的最終應用,主要是本書提到的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