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壹,全年GDP增長5.5%的目標體現經濟穩增長的決心。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2%,且GDP增速呈逐季回落態勢,並在四季度跌至4%低位。2022年GDP目標增速設在5.5%左右,意味著單季度GDP增速要達到6%甚至7%以上,在短期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實現難度著實不小。
其二,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其中,就業是民生之基。
其三,積極出臺有利政策,慎重出臺收縮性政策。宏觀政策要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撐,更好地穩住經濟基本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各地各部門要服務經濟穩增長的大局,調動壹切積極因素,減少壹些非必要的限制性措施。 值得註意的是,房地產行業仍是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房地產行業所牽扯的上下遊關聯行業眾多,產業規模、經濟體量巨大,短期內房地產行業所扮演的角色,難以找到其他行業有效替代。
在經濟穩增長的政策大環境下,房地產行業亟需化解行業下行風險,去杠桿政策有望適度糾偏,實現房地產市場 健康 發展和良性循環,至少房地產行業不能拖經濟穩增長的後腿。
二、貨幣政策短期重在穩地產 3月15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隨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提出:貨幣政策在前期降準、引導降息的基礎上,結構性導向要為房地產軟著陸和中長期平穩發展提供必要的流動性,短期內貨幣政策重點在穩房地產。
央行連續降準降息,為實體經濟紆困。2021年12月15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計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2022年,央行貨幣政策整體繼續延續寬松態勢,並加大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繼上次降準僅四個月後,4月15日央行再次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 對於房地產行業而言,貨幣政策短期重在穩地產。
壹方面,逐漸恢復市場信心,有序引導房地產交易恢復正常化。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轉冷,百城成交同比跌幅擴大,房價整體下行。核心動因在於市場信心嚴重缺失,在劃定政策底線之後,很大程度上將恢復市場信心,居民自住以及改善性購房需求或將有序釋放,房地產交易也將逐漸恢復正常化。
另壹方面,支持房企合理融資,支持優質房企收並購,最大程度化解企業償債危機。2021年下半年以來,企業面臨巨大危機,房企銷售、融資全面下滑。與此同時,品牌房企相繼出現債務違約。為了更好地化解企業償債危機,下壹階段仍需支持房企合理的融資需求,支持優質企業收並購。受此影響,國企、央企及優質民企或將更為受益,有望收獲業績集中度提升的機會。 三、控制去杠桿節奏,支持居民按揭和企業融資 壹系列政策表明,房地產金融政策將精準收放,適度控制去杠桿節奏和力度。
行業債務風險尚未完全出清,房企融資量持續保持低位。2022年壹季度行業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規模同比大幅下降52.5%,基於防範化解房地產企業風險,預計涉房融資或將解凍,房企整體融資環境有望明顯改善。
具體而言,支持房企合理的融資需求,支持優質房企開展並購貸款融資,有序引導企業銷售、購地、融資等經營行為逐步回歸常態。 房地產金融政策變化最先體現在民按揭貸款政策邊際改善。
具體而言,涉及以下五個方面:放松公積金貸款、下調商貸首付比例、調降房貸利率、局部放松限貸、縮短按揭放款周期等。據央行最新數據,全國已經有100多個城市的銀行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經營情況,自主下調了個人房貸利率,平均下調幅度在20個到60個基點。
不過,居民實際按揭貸款顯著不及市場預期。2021年10月,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占比壹度升至53.1%的高位,但隨後歷月占比持續走低。2022年2月,住戶部門短期貸款減少2911億元,中長期貸款減少459億元,住戶中長期貸款 歷史 首次出現負增長。 居民按揭貸款有望繼續松綁,因城施策執行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保障剛需滿足改善及新市民購房消費,並給予新市民壹定力度的信貸政策支持,保證正常房地產交易平穩運行,促進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 四、政策加碼頻率顯著下降,壓力城市紛紛“救市” 2021年,地方調控高頻化、精準化,73省市、249次政策加碼,這在 歷史 上實屬罕見。
2022年以來,隨著市場下行壓力加劇,部分城市開始放松調控乃至刺激居民購房消費。其壹,變相放松限購。典型如鄭州、蘇州、南寧。其二,財稅刺激托市。例如玉林購買90平方米以下首套新房,每套補貼6000元等,並給予50%的契稅補貼。其三,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例如鄭州實施安置房建設工作三年行動,堅持以貨幣化安置為主;對已建安置房中群眾自住以外房屋,采取政府回購、回租等方式,盤活轉化為保障性租賃住房、***有產權住房。 弱二線及三四線城市或將跟進放松調控,甚至刺激居民購房消費。聚焦救市政策組合拳,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展開:
其壹,市場維穩層面:第壹,調降落戶門檻,加快人才落戶,局部放松限購。第二,放松公積金貸款,商貸首付比例按央行規定的最低標準執行,降低房貸利率,縮短房貸周期。第三,棚改、舊改加快推進,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第四,財稅刺激托市,購房補貼、稅費減免等均是政策選項。
其二,企業紓困層面:第壹,調降商品房預售門檻,加快預售證審批進度。第二,在嚴格落實“保交樓”的同時,適度放松預售資金監管,提高各施工節點提取比例。第三,降低土拍門檻,增加低價地、平價地供應,降低競買保證金,延期繳納土地款。
五、城鎮化仍是房地產行業最大紅利 新型城鎮化仍是房地產行業制度紅利,城市群及都市圈將相繼崛起,強化行業新格局。
新型城鎮化並非“攤大餅”式發展,而是引導資本、產業、人口等各項資源要素在不同能級城市之間雙向流動。壹方面,加快構建城市群、都市圈壹體化發展新格局。另壹方面,完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化配置。
理想預期下,三四線城市城鎮化率將穩步提升,期間有望帶動壹定數量的增量購房需求;核心壹、二線城市更將吸引高素質人才不斷聚集,房地產市場前景或將更為可期。
隨著棚改基本進入收尾階段,舊改則顯著提速。2022年3月,鄭州市政府發文實施安置房建設工作三年行動,結合房地產市場形勢,堅持以貨幣化安置為主。並對未開工建設的安置房,鼓勵拆遷群眾選擇貨幣化安置。
未來,城市更新將成房地產市場穩定劑,隨著棚改、舊改持續推進,有望帶動壹定數量的增量購房需求。預計部分壓力城市或將效仿鄭州,更有必要及動力加大棚改、舊改建設力度,以便刺激居民購房消費,減緩市場下行壓力。
聚焦城市新格局,得益於強勁的經濟基本面,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長江中遊和成渝五大城市群人口虹吸效應不減,外來人口仍將持續凈流入,進而給房地產市場提供堅實的需求支撐,並有望成為房地產市場的核心載體,市場份額也將持續提升。
長三角、粵港澳和京津冀將對標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成為拉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全面引領房地產行業新壹輪發展格局。 六、行業新發展模式:住房與保障雙循環 壹系列政策指向 探索 行業新發展模式,即重點涉及以下三方面內容:
其壹,完善住房市場和保障體系雙循環,重點解決新市民、困難群體住房難題,並建立人、房、地、錢四位壹體的聯動新機制,促進行業良性循環。居民環節,繼續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主基調,支持居民自住以及改善性住房消費,打壓投資炒作需求。住房環節,堅持租購並舉,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保障性租賃住房,保障租賃群在享受***同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土地環節,根據各城市市場實際情況,動態調整供地指標,意即繼續增加大型及超大型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適當減少中小城市建設用地指標。資金環節,房地產行業繼續去杠桿,融資“三道紅線”、房貸“兩道紅線”持續發力,將企業負債率、居民杠桿率降到相對安全的水平,堅決遏制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
其二,房地產開發模式優化調整,包括房企杠桿合理化,可融規模透明化,項目開發全封閉化監管和房屋交付可風控等。改變過度追求銷售業績規模的觀念,轉向規模、利潤、產品、服務互相平衡的經營模式。而在融資“三道紅線”落地後,優質房企主動優化調整財務結構,提升經營質量,但不少企業通過表內負債表外化轉移等財技美化財務報表。因此,房企去杠桿必須是表內、表外同步進行,才能有效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其三,房地產行業進入後開發時代,仍需積極盤活存量,有序推進城市更新,企業轉型輕資產經營,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房地產行業規模現已基本見頂,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連續5年保持在17億平方米高位,未來房地產行業將進入後開發時代,隨著房地產行業由增量開發轉變為存量運營,企業競爭力重點在於全產業鏈的運營和資產管理,經營模式勢必由重資產逐漸轉型輕資產,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例如代建、物業、租賃等。 4月以來,蘇州、南京、福州等多個重點城市放松調控,各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周期性輪動,市場底或將在二季度到來,成交或將企穩回升。貨幣政策短期重在穩地產,逐漸恢復市場信心,引導房地產交易恢復正常化,化解企業償債危機,房地產企業在良性循環的政策指引下,正迎來否極泰來的時刻。長期來看,壹系列政策最核心的意義,仍然是在恢復市場信心的基礎上,引導行業 探索 新的發展模式。後開發時代,房企競爭力重點在於全產業鏈的運營和資產管理,經營模式勢必由重資產逐漸轉型輕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