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臨武縣共有農村公辦幼兒園4所。臨武縣現有普通小學167所,普通初中14所,幼兒園42所,建成義務教育合格學校8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高中毛入學率89.5%。臨武縣現有小學生42029人,初中生12644人,高中生3360人,職業中專學生443人,在園幼兒數11357人。臨武縣各類學校共有專任教師3075人,其中幼兒園專任教師310人,小學專任教師1817人,初中專任教師659人,高中專任教師223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66人。各類民辦學校39所,民辦學生10925人。2013年,臨武縣安排科技經費623萬元,比上年增長36.9%,占當年財政總支出的2.33%。推廣省級農業科技成果5項,開發新產品4項,實施高新技術項目4項。高新技術產品年產值8億元,增長93.6%。
2013年,臨武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6.09億元,按現價計算增長90.8%。2001年申請專利170件,增長13.33%,授權專利92件,增長58.62%;發明專利申請1件。2005年,臨武縣舉辦了12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成功舉辦了“慶七壹”大型歌唱比賽、“古城新歌盛世”大型文藝晚會等活動,壹批原創文化節目獲得各類獎項。2005年,臨武縣* * *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文學作品188篇。
2013年,臨武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鄉鎮文化站18個。全年更新了90家農村書店的出版物。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向公眾開放。送55部戲下鄉。2005年底,臨武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3個,床位555張,衛生技術人員748人,其中執業醫師200人,執業醫師181人,註冊護士187人。臨武縣有41個衛生室,262個農村衛生室,有醫療點的村占總村數的95%。
2013年,臨武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29個(不含村衛生室、醫務室、診所)。其中醫院1,衛生院22,婦幼保健院1。衛生技術人員991人,醫院、衛生院床位1228張。大力開展新農合,新農合參合人數256158人,參合率10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9060人。在古代是交通樞紐,因為臨武的水到達粵北,陸地與玉桂相連。秦漢時期,駐臨武部隊從武水進攻南越,唐代在15設立驛站,作為海南至史靜的通道。清朝和民國時期,臨武的帆船多達100艘。民國二十六年(1937),縣令楊舉出四個理由向省政府報告,要求修建桂陽至臨武至嘉禾的公路,但因民不聊生,政治衰敗,報告未獲批準。之後,縣政府除了民國三十二年(1943)對縣城的街道進行了整修和拓寬之外,什麽都不管了。直到1949 65438+2月1臨武解放,臨武縣城到馬家只有7公裏土路。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臨武人民白手起家,交通運輸業蓬勃發展,壹切煥然壹新。1951 4月,臨武至宜章黃沙堡36公裏高速公路全線開工;同年8月,1臨武至石平公路建成通車;同時,第壹輛道奇車進入臨武縣城,翻開了臨武交通新的壹頁。1952年,當地國營臨武汽車站成立,擁有了臨武第壹輛3噸道奇車,標誌著臨武汽車運輸行業的新開端。隨著省道賈茹線、縣道臨武至祖教寺公路、石碑頭至香花嶺公路的建成,客運業逐漸興起,公路交通逐漸普及。65438至0958,縣人委號召大力交通,基本形成了縣內公路交通網絡。1968楚江桂頭坳至婺源水頭圩公路建成,是上世紀60年代修建的唯壹壹條到達公社的公路。
到了70年代,高速公路建設再次達到高潮,基本實現了公交服務和隊幣車服務。特別是1974從縣城到西山的大川部公路的建成,對發展林區,改變西山面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73建成梅(田)-沙(田)運煤專用線,結束了臨武無鐵路的歷史。在此期間,全縣交通運輸車輛增加,公交車次由60年底的11、1979增加到33次,客運量增長近7倍。除了祥雲車隊,商業、供銷、糧油都建了自己的車隊,每個公社也購置了21輛車。基本上形成了臨武交通網絡的雛形。
1980以來,公路建設得到普及和提升,通行能力和質量得到快速提升。1980後道路施工“通達”,黃沙坳公路修復,牛石墩大橋建成,石柱堆至鎮南馬石腳公路改建。完成衡陽至依桐公路中林塢23.6公裏中的16.5公裏和汝城至嘉禾公路中林塢36.8公裏中的27.6公裏的瀝青路面,並完成深度。平梅鐵路梅山煤運專線於1980正式投入運營,結束了臨武縣無鐵路運輸的歷史。到20世紀80年代末,全縣公路總長度為768公裏,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裏56公裏。
1990後,公路建設下大力氣突破交通瓶頸,求其“通暢”。1992年在全市率先為國內省道1842鋪設混凝土路面提供貸款,並逐年展期。同年,雇傭農民工集資420萬元,建成了通往廣東的黃金通道——臨聯公路。1994-1995投資2648.96萬元改建道路,臨武段21.4公裏全部建成混凝土路面。1996-2001年間,該縣運煤大道臨武錦江至北湖大塘公路采用民助方式完成。
2000年後,公路建設要求其“改變”。隨著林家二級公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全縣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隨著茶子、麥子公路改造的完成,標誌著全縣所有鄉鎮,包括大部分鄉鎮連接線都鋪上了水泥路面;隨著婺源至大嶺背、東村至大塘、東村至華陰等公路的建成,標誌著該縣“通路工程”圓滿完成;200.7公裏通村公路的建成,標誌著全縣95%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農村“通暢工程”邁上新臺階。
到2005年底,全縣商用運輸車輛達到3424輛,是1988輛的3.8倍,其中東風卡車占總數的76.2%。2005年底,臨武縣有11 15輛汽車從事200公裏以上的長途客運班線。* * *客運線路61條,營運客車261輛,臨武縣22個鄉鎮有班車,通行率100%;有班車的行政村180個,通行率62%;年末公路客運840萬人次,客運公裏5.76億公裏,分別增長7.6倍和65.438+0988+03.2倍。2005年,臨武縣共有維修廠家150家,其中壹級維修廠家1家,二級維修廠家9家,三級維修廠家105家,摩托車維修戶35家。
截至2012,省道S214、S324貫穿全境,臨連公路的建成實現了臨武與廣東公路的對接,農村公路四通八達;平梅鐵路深入境內。2012年底通車的吳恒高速公路,讓臨武融入了長株潭和珠三角的“三小時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