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問題所在。為什麽房地產商開發的房子都賣光了?而且大部分人買房,還是按揭貸款,不僅僅是按揭貸款,還有人買幾套貸款。這些人買房不都是傻的嗎?
不得不承認,我數學不好,這些計算題也從來沒有這樣算過。但是,我覺得用這種思維買房的人有兩個誤區。
(1)、房產只是遮風擋雨的地方。
很多人對房地產的理解是不完整的。他們看到的房產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可以遮風擋雨。此外,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每月向銀行支付月供。
實際上,房地產是妳看得見摸得著的建築物,它屬於實體;另壹方面,房地產也是虛擬經濟的壹部分。
不僅可以住在房產裏,還可以用自己的房產進行融資,比如抵押給銀行。妳有了房產之後,辦理信用卡就更方便了,額度也更大了。妳有壹張大額信用卡,給妳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嗎?能給妳帶來直接收益嗎?
另外,房地產具有投資屬性,屬於資產範疇。買房的話可以出租,出租後會有租金收入;如果妳長期擁有這套房,長期出租,那麽這套房會給妳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收入。
妳說我壹個人住這套房,不會租,也不會有租金收入。是的,我們大多數人只買壹套房,當然不會有租金收入。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妳所居住的房產價格也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上漲,無形中增加了妳家庭財產的收入。
妳知道什麽是財產性收入嗎?是妳所居住的房子價值上升給妳帶來的財富,但這種財產的財富並沒有在妳居住的時候具體表現出來;當妳把自己的房產變現或者抵押給金融公司的時候,妳的這部分財富收入就體現出來了。
②用數學問題解釋經濟問題。
按揭30年買房,利息幾乎等於房價,這是典型的數學問題。房貸價格加30年利息和房貸價格差不多也是事實,這是個數學問題。妳真正面對的銀行貸款和利息是壹個經濟問題。
據媒體報道,1973,廈門壹大姐在銀行存了1200元。44年後,即201484.04元,本金加利息為2684.04元。
這個案例和這位網友提出的問題挺像的。壹種是抵押貸款支付利息;壹種是把錢存銀行賺利息。
當年1973是1200元,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當時普通工人的工資是每月20多元。妳可以算算相當於現在多少個月的工資?
有人算過,1200元可以在北京蓋兩套房子,買個四合院。現在北京壹套四合院應該價值上億。
還可以建廠,現在可以建廠,最差的工廠也就幾千萬;妳也可以建壹所學校,在城裏建壹所學校。壹般壹個學校的預算都在億元以上。預算少了壹點,5000萬應該差不多了。
妳說如果用這1200買壹套房或者二套房,現在值多少錢?如果妳用1200元買了幾套房,現在值多少?興趣重要嗎?
妳要明白壹個問題,這個世界上最不值錢的就是“錢”本身。所以,妳不能拿若幹年後的今天計算的房貸利息做比較。30年前,誰要是有654.38+0萬元,那就是大名鼎鼎,叫“萬元戶”;今天10000元太普通了。也許今天的10000元,30年後可能相當於今天的幾百塊錢。妳說,30年後妳的銀行房貸相當於現在的幾十萬塊錢是多少?有關系嗎?
這個47年的存款案說明了壹個問題。與其用數學問題計算今天的貸款和利息,不如從經濟學角度思考房貸和利息。他們是不同的。
總之,買房的時候,如果能使用按揭貸款,就盡量按揭。妳在按揭買房的時候,按揭金額和利息是固定的,幾十年後不會有太大變化;未來,經濟是不斷變化的,這有什麽不好?當然選擇按揭貸款!!
當然,這也是我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在下面就這個問題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互相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