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灌溉技術的進步和對棉花質量要求的提高,戰後棉花越來越多地使用灌溉條
幹旱地區集中,棉花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機械化發展較晚。棉花
棉花經壓軋去除棉籽後,其運輸成本並不高於棉織物,這些都影響棉花的生產和消費。
費用的地區分布不壹致。
埃及位於非洲北部,氣候幹燥炎熱。其96%的土地面積是沙漠,耕地主要集中在尼羅河流域。雖然農田面積小,但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良,自然環境有利於棉花生長。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埃及也是長絨棉的生產和出口大國。近年來,埃及每年棉花種植面積為600-750萬畝,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7%。棉花生產主要集中在兩個棉區,主要生產耐熱性好的中長絨棉(35mm以下),每年2月中旬播種,8月中旬收獲;二是開羅以北的三角洲地區,稱為下埃及棉區,主要適合生產超長羊絨棉(36毫米以上),生產和收獲期壹般比上埃及晚1個月。
埃及的棉田集中在尼羅河谷和三角洲地區,其中開羅附近和三角洲地區的棉田最大,占全國棉花的60%,而且全部是長絨和超長絨棉。開羅以南的整個尼羅河流域都是上埃及,也種植棉花,包括長絨棉和中絨棉。土壤屬於幹旱地區的沖積土和鹽堿地類型。該地區氣候幹燥炎熱,日照強烈,每年有360天無雲。此外,灌溉方便,每年用淤泥淹沒土壤以給棉花施肥,很容易獲得高產和優質。生產的長絨棉占世界產量的壹半,是世界上最大的長絨棉生產國。
埃及棉花產區分布與土壤質量
埃及的棉田集中在尼羅河谷和三角洲地區,其中開羅附近和三角洲地區的棉田最大,占全國棉花的60%,而且全部是長絨和超長絨棉。開羅以南的整個尼羅河流域都是上埃及,也種植棉花,包括長絨棉和中絨棉。土壤屬於幹旱地區的沖積土和鹽堿地類型。該地區氣候幹燥炎熱,日照強烈,每年有360天無雲。此外,灌溉方便,每年用淤泥淹沒土壤以給棉花施肥,很容易獲得高產和優質。生產的長絨棉占世界產量的壹半,是世界上最大的長絨棉生產國。
埃及的棉花生產政策和措施
1.推廣良種,實行分區種植。埃及政府非常重視棉花種子的培育和推廣,對棉花種子的管理非常嚴格,並制定了相應的法律。1959設立的棉花發展基金的70%用於研究和培育高純度棉花品種。埃及規定棉花種子應由國營農場和特許私營農場生產並統壹供應,未經批準使用的棉花種子不得播種。埃及棉花研究所是國家授權從事棉花種植和生產的唯壹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務是負責棉花種子發育、棉花可紡性和其他使用價值方面的研究。根據不同的土壤、氣候等條件提出建議,為各地制定年度種植計劃提供依據。從65438年到0985年,實行“壹地壹株”的棉花生產制度,包括每年提純復壯,淘汰劣質品種,確保棉花種子的純度。目前在10地區種植的以“吉雜”系列為主的優勢品種有9個,基本上是壹個地區壹個獨立品種,其中超長絨品種占25%,中長絨棉占75%。棉花品種也為鑒定棉花的質量和長度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出售時,棉花包上標明的品種和代碼也表明了棉花的質量和長度。
2.改革管理體制,設定最低保護價。1995,埃及政府決定改變國有棉花公司的壟斷地位,放開棉花管理。單位或個人只要具備壹定條件就可以經營棉花,收購價格由農民和收購商協商。作為棉花購銷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埃及政府制定了棉花收購最低保護價政策。每年年初,保護價計劃由棉花出口公司、農業部和紡織工業部共同提出,經政府審查批準後公布,以指導農民安排當年棉花種植面積。保護價公布後,國有公司和私營商人都參與了棉花收購,引入了競爭機制,收購價格高於國家價格,吸引農民出售。分布在各產區的國有棉花收購站由當地銀行系統雇用,仍然接受國有公司的委托收購棉花。1995由於市場棉花價格上漲,保護價定的偏低,沒有起到作用。1996的保護價格定得太高,吉紮75標準等級長絨棉的最低價格定為每擔5000埃磅(人民幣1225元),加上加工和倉儲成本,導致購銷價格“倒掛”,私人商人退出市場,最後不得不由國有公司以最低保護價格收購,差額由國家財政按季度補貼。
3.統壹規範棉花質量檢驗。棉花的質量由位於亞歷山大的埃及棉花纖維檢驗中心管理,該中心負責制定和修訂國家棉花標準,並每年更新實物標準。在出售棉花之前,必須由檢驗中心或分支機構進行檢驗並出具質量證書。由於埃及棉區集中,軋花廠數量少(中國只有80家軋花廠),檢驗結果可以很快出具。具體檢驗分為國內和出口部分,以50包為壹批,從中抽取3包合成標準樣品,由檢驗中心或其下屬分支機構按照國家標準統壹檢測,檢測結果是唯壹合法的質量依據;出口棉花的檢驗由外貿公司委托,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當用戶對檢測質量結果有爭議時,埃及棉花出口商協會下屬的棉花檢驗室將進行復檢和仲裁。
4.國有公司的主渠道作用。在埃及棉花壟斷期間,所有的棉花都由六家國有公司收購和加工。除了國有公司向當地棉紡廠供應的壹小部分棉花外,大部分棉花被運往亞歷山大港的棉花市場進行二次包裝和出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埃及國有棉花公司擁有相對完整的加工設施和自由化,棉花流通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擁有119家棉花管理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私營企業。由於私人經營量少,手段靈活,收購價格略高於國有棉花公司,這使得國有棉花公司的收購量越來越少。為了確保國家能夠掌握壹定的棉花資源,埃及政府采取了控制出口、控制化肥供應、控制銀行貸款等宏觀調控措施,使國有棉花公司的業務量在當年占到60%。但埃及農業協會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為影響了農民的利益。特別是1996收購保護價定得較高,民營商人退出經營,國有棉花公司業務量再次上升到90%以上,導致國家補貼未能及時撥付,公司經營困難。為了解決這壹問題,國營棉花公司加強了與紡織、軋花等其他265,438+0公司的內部合作,發揮了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得到了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的壹致認可。